首页期刊导航|江苏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苏农业科学
江苏农业科学

常有宏

月刊

1002-1302

nykx@jaas.ac.cn

025-84390282

210014

南京市孝陵卫钟灵街50号

江苏农业科学/Journal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技术类期刊,主要刊登国内农业领域(江苏省及周边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国内其他省份)最新农业科研成果、具创新点的实用技术与基础成果应用技术,为解决农业生产全程提供技术支撑和瞻前指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羊粪与化肥减量配施对西瓜形态建成、生理特性及土壤微环境的影响

    陈昆王红军姜晓君刘浩...
    149-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适宜西瓜种植的有机肥与化肥减量配施的合理施肥模式,以西瓜杂交组合"M17×F26"为试材,采用2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羊粪与化肥减量配施对西瓜形态建成、营养品质、果实性状、产量及土壤微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羊粪与化肥合理减量配施能够使伸蔓期、开花期西瓜茎粗、蔓长、叶片数达到或超过常规化肥单施S0C1处理,且以S1C2处理表现相对较好,而S1C3处理使西瓜表现出一定的旺长倾向.羊粪与化肥合理减量配施能够提高西瓜营养品质,且以S1C2处理最佳,其中,心糖含量、边糖含量、糖酸比、维生素C含量较S0C1处理分别增加5.04%、10.81%、18.41%、21.22%,中边差、有机酸含量、硝酸盐含量较S0C1分别降低12.59%、10.00%、22.27%,与S0C1差异显著(P<0.05).羊粪与化肥合理减量配施能够使西瓜果实性状、产量达到或超过常规化肥单施S0C1处理,且以S1C2处理效果最好,其单瓜重、产量较S0C1分别提高7.80%、10.58%,与S0C1处理差异显著(P<0.05).与化肥单施相比,羊粪与化肥配施能够显著提高西瓜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好气性纤维素细菌数量,提高细菌在微生物群落中的占比,降低真菌在微生物群落的占比,使微生物群落结构向更加健康稳定且易保持平衡的细菌型转变,其中,S1C1处理下的细菌、放线菌、真菌、好气性纤维素细菌数量较S0C1分别提高69.86%、60.04%、35.69%、64.00%,与S0C1差异显著(P<0.05).表明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增加对西瓜茎粗、蔓长的增加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羊粪×化肥配施的交互作用对西瓜植株的形态建成、营养品质的提高、果实性状的改良、产量的增加及土壤微环境的改善有积极影响.综合而言,S1C2处理下的羊粪与化肥减量配施方式是适宜西瓜种植的施肥模式,它能够促进西瓜的形态建成、提升西瓜营养品质、改良果实性状、增加单瓜重和产量,改善根际土壤微环境,在生产中可以替代常规的化肥单施模式,实现化肥减施和西瓜提质增效.

    西瓜羊粪化肥、减量配施形态建成生理特性微生物

    外源钙调控对酿酒葡萄生理特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刘芳燕王晓菁张丽王锐...
    156-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8年生赤霞珠为供试对象,以追施清水为对照,设置5个糖醇钙追施浓度处理,分别为0.6 L/hm2(T1)、1.2 L/hm2(T2)、1.8 L/hm2(T3)、2.4 L/hm2(T4)、3.0 L/hm2(T5),探究外源水溶性钙调控对酿酒葡萄生理及浆果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水溶性钙可有效改善酿酒葡萄的生理特性及品质,提高产量.在追施浓度为1.8 L/hm2时,叶片的水分利用率最高,为2.85%;葡萄浆果的糖酸比、可滴定酸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以及花色苷含量也在追施浓度为1.8 L/hm2时最高,糖酸比增加17.16%,花色苷增加41.63%.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追施糖醇钙的最佳浓度为2.4 L/hm2,在该浓度处理下葡萄叶片Pn、Gs、Tr以及叶绿素含量均最高,粒径、穗长、百粒重、浆果Ca含量、产量、单宁含量、总酚含量也最高.

    糖醇钙酿酒葡萄生理特性浆果品质品质调控

    丛枝菌根真菌和褪黑素对多年生黑麦草抗旱性的影响

    吉国强周磊刘志冰
    161-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卡特为供试对象,采用盆栽方式,研究叶面喷施褪黑素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对干旱胁迫下黑麦草光合及AsA-GSH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水分处理相比,干旱胁迫下多年生黑麦草生物量减少,光合作用不断降低,AsA-GSH循环中相关酶活性、抗氧化物质和渗透调节相关物质含量呈下降趋势,而膜脂过氧化水平则不断升高.褪黑素处理能够促进AMF侵染发育,增加泡囊数和侵入点位数,菌根侵染率达50.1%~66.5%.接种AMF和/或褪黑素处理能够提高干旱胁迫下多年生黑麦草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提高光合作用,增加多年生黑麦草AsA-GSH循环中相关酶(APX、DHAR、MDHAR和GR)活性和抗氧化物质(AsA和GSH)含量,接种AMF和/或褪黑素处理提高了干旱胁迫下多年生黑麦草叶片Pn、Tr、Gs和WUE,分别提高23.7%~58.4%、97.8%~346.8%、26.4%~80.6%、26.5%~96.5%,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分别提高16.4%~39.5%、12.3%~44.1%、13.4%~43.8%,丙二醛含量下降12.8%~26.7%.综上所述,接种AMF和/或褪黑素处理能减少细胞氧化胁迫损伤,降低MDA含量并提高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增强植物光合作用能力,显著增加植株生物量,维持AsA-GSH循环过程中的相关酶活性以及抗氧化物质含量,来提高黑麦草的抗旱性.

    多年生黑麦草丛枝菌根真菌褪黑素干旱光合AsAGSH

    复方中草药对斑点叉尾(鮰)生长性能、形体指标、非特异性免疫和水质的影响

    时凯杨智青安晨陈长宽...
    169-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不同比例复方中草药对斑点叉尾(鮰)的生长性能、形体指标、非特异性及水质的影响,为复方中草药养殖斑点叉尾(鮰)提供科学依据.基础饲料中添加0.10%、0.15%、0.20%3种剂量的复方中草药,记为处理1、处理2、处理3,同时设置对照组,记为CK组,每个分组设3个重复.选用初均质量350 g/尾的斑点叉尾(鮰),每池30尾,饲养245 d,取样前停饲24 h,每池随机取3尾鱼,计算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饲料系数;测量长度、体质量,解剖后称重,计算肥满度(K)、肝重比、内脏比;血清测定SOD、LSZ、AKP、BCHE活性指标;水质测定pH值、氨氮含量、亚硝酸盐含量、余氯含量、盐度、总碱度.结果表明:(1)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极显著提高斑点叉尾(鮰)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肥料度(P<0.01),极显著降低饲料系数(P<0.01);(2)处理2与处理3的LSZ、BCHE和ACK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复方中草药能够降低养殖水体pH值、盐度及总碱度.试验结论:(1)复方中草药提高斑点叉尾(鮰)的生产性能和形体指标;(2)提高斑点叉尾(鮰)非特异性免疫指标,使鱼体在抗氧化、抗菌活性及代谢等方面得到显著改善;(3)改善斑点叉尾(鮰)池塘水质;(4)添加比为0.20%,效果最显著.

    斑点叉尾(鮰)复方中草药生产性能形体指标非特异性免疫水质

    灌溉方式与施磷对紫花苜蓿产量、水磷利用及土壤磷组分的影响

    夏广英施传信
    175-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紫花苜蓿生产中灌溉水分和水磷利用率不理想的问题,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设置不同磷施用量(0、50、100、150 kg/hm2,P0、P1、P2、P3)和灌溉方式(常规畦灌、干湿交替灌溉、浅埋灌溉,W1、W2、W3),探究灌溉方式与施磷互作对紫花苜蓿产量、水磷利用及土壤磷组分的影响,为紫花苜蓿优质高产栽培与水磷协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相同灌溉方式下,随施磷量增加,紫花苜蓿总磷积累量、干草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磷肥利用效率(PUE)、土壤全磷、难利用性磷、中等程度利用性磷、极易利用性磷及土壤转化酶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P2存在较大值;土壤磷代谢酶(ACP、LCP)活性、有机磷、易利用性磷及磷活化系数(PAC)呈持续增加趋势.相同施磷水平下,W2、W3处理的上述指标均高于W1处理.整体而言,W2P2处理具有最高的产量,其他处理3年平均较其降低1.21%~20.42%,PUE、PAC分别减少0.09~13.03百分点、1.09~9.16百分点.综上,施磷量为100 kg/hm2结合干湿交替灌溉时,可促进土壤磷转化,提高紫花苜蓿水、磷利用效率及生产性能.

    紫花苜蓿灌溉方式施磷水平磷组分水磷利用效率产量

    不同外源添加剂对小麦糊化特性的影响

    刘健张晓文莉张勇...
    183-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解析不同外源添加剂对小麦糊化特性的影响,为小麦品质改良提供理论支撑.以4个糯小麦和3个非糯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其糊化参数(RVA值),并研究不同外源添加剂(蔗糖、氯化钠、硝酸银和二硫苏糖醇)对不同小麦品种糊化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糯小麦的峰值黏度、回生值、最终黏度、低谷黏度、峰值时间低于非糯小麦,除扬麦13外,糯小麦稀懈值高于非糯小麦.与对照相比,4种不同外源添加剂均可显著影响小麦糊化特性.添加蔗糖、氯化钠和硝酸银均能增加峰值黏度、回生值、最终黏度、低谷黏度等糊化参数,而二硫苏糖醇处理后糊化值则相反.添加蔗糖、氯化钠后,除中科糯麦1号的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增加的幅度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济糯1号、扬糯麦1号、扬糯麦2号的峰值黏度、最终黏度、低谷黏度增加不及非糯小麦或者与非糯小麦相当;添加硝酸银后,糯小麦和非糯小麦的峰值黏度、回生值、最终黏度、低谷黏度、稀懈值均增加,且糯小麦各糊化参数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非糯小麦;添加二硫苏糖醇后,糯小麦和非糯小麦的低谷黏度、峰值黏度、稀懈值、回生值、最终黏度均降低,且糯小麦各糊化参数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非糯小麦.4种不同处理后峰值黏度出现的时间均没有显著变化.

    糯小麦非糯小麦糊化特性淀粉育种品质改良

    不同发酵及陈化工艺对六堡茶槟榔香形成的影响

    袁冬寅温立香张芬石荣强...
    190-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发酵及陈化工艺对六堡茶槟榔香形成的影响,为提高六堡茶槟榔香形成的效率及品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择广西大叶种为原料,以不同发酵度(A因素)、第1次陈化时间(B因素)、第2次陈化时间(C因素)为考察因素设计正交试验筛选出最适宜六堡茶槟榔香形成的发酵及陈化工艺.结果显示,六堡茶水浸出物、茶多酚及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在经过渥堆发酵、陈化工艺后均呈下降趋势;A、B、C 3个因素对六堡茶槟榔香品质形成影响程度的排序为A>B>C;极差分析得出的最优组合为发酵阶段茶多酚含量降至23%~25%,窖仓第1次陈化时间为6个月,干仓第2次陈化时间为6个月;9个处理中最佳处理组合为T6(即发酵阶段茶多酚含量降至23%~25%,窖仓第1次陈化时间为6个月,干仓第2次陈化时间为0个月),其感官得分为91.6;次优组合为T5(即发酵阶段茶多酚含量降至23%~25%,第1次陈化时间为3个月,第2次陈化时间为6个月),其感官得分为90.4;组合T1(即发酵阶段茶多酚含量降至25%~27%,第1次陈化时间为0个月,第2次陈化时间为0个月)的感官审评得分最低,为81.8.在正交试验最优处理T6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干仓陈化处理发现,干仓陈化12个月的茶样感官审评得分最高,为97.0.由此可知,六堡茶槟榔香的加工以原料茶多酚含量降至23%~25%时的渥堆发酵程度为宜,且经过一定时间窖仓、干仓陈化有利于六堡茶槟榔香的形成;相对延长干仓陈化时间能促进槟榔香的发展.综合考虑仓储成本与时间成本等因素,生产中选择T6处理为宜.

    六堡茶槟榔香发酵陈化工艺优化

    基于改进YOLO v8的轻量化玉米害虫识别方法

    李志良李梦霞董勇李龙...
    196-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目前玉米害虫识别领域中识别算法参数量大、计算量大导致玉米害虫识别算法不能部署在移动智慧农业设备中及玉米害虫识别算法检测精度低等问题,基于网络复杂程度最小的YOLO v8n,提出一种轻量化玉米害虫识别算法YOLO v8n-ERM.首先,在骨干特征提取网络引入EfficientNet-B0轻量化网络,通过对神经网络模型进行缩放,采用深度可分离卷积,有效降低了模型参数量、计算量;在颈部网络中引入RepVGG结构重参数化模块,融合多分支特征以提升模型的检测精度,同时有效降低模型的计算量;最后,用MPDIoU损失函数替换原损失函数,使最终预测框更接近真实框.用本研究算法处理数据增强后的IP102数据集,结果表明,相较于基线模型YOLO v8n,YOLO v8n-ERM算法的参数量为2.4 M,计算量为3.7 GFLOPs,二者分别下降了 0.6 M、4.4 GFLOPs,而且YOLO v8n-ERM算法的mAP@0.5、mAP@0.5∶0.95分别为91.8%、62.0%,相较于基线模型分别提升了 3.6、2.1百分点,表明使用更少的参数量、计算量得到了更高的精度.另外在黑暗、有遮挡、个体重叠及害虫与环境背景相似的复杂环境下的处理结果表明,YOLO v8n-ERM算法能够准确识别出玉米害虫个体,极大降低了复杂环境下的漏检率,具有一定的鲁棒性,可为玉米病虫害的数字智能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玉米害虫识别YOLOv8EfficientNet-B0RepVGGMPDIoU

    基于注意力与小平方核的ConvNeXt农业杂草识别方法

    杨德龙李婧
    207-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复杂自然环境下杂草识别准确率不高、泛化和拟合能力较差等问题,提出基于注意力与小平核的ConvNeXt杂草图像识别方法.首先,在ConvNeXt模块中加入GRN正则化策略,有效减少识别过程的过拟合风险,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其次,提出在所有Block中把7×7的深度可分离卷积分解为有4个平行分支的小平方核,提升对杂草图像的特征提取能力;最后,在ConvNeXt结合上述方法下,引入SENet通道注意力模块,进一步提高模型在通道方向的特征融合,强化杂草特征,构建出杂草识别模型.为验证模型的识别性能,使用公开的9类杂草图像样本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与主流模型相比,模型在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1分数上均表现优异,分别达到96.172%、95.556%、96.478%、96.014%;消融试验结果表明,与基准模型ConvNeXt相比,GRN、小平方核分别提高8.639%、5.691%,SENet在前二者基础上提高了 5.174百分点;可视化分析证明,引入的通道注意力能更好关注到杂草特征.该模型可提高杂草识别准确率和对真实环境的泛化能力,为精准防控杂草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

    杂草识别ConvNeXtGRN正则化策略小平方核通道注意力

    基于改进卷积神经网络的苹果叶片病害识别

    姜月明王健董光辉胡彭元...
    214-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真实条件下苹果叶片病害识别准确度和识别速度,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卷积神经网络苹果叶部病害识别方法,该方法是在卷积神经网络VGG16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完成的.首先针对5类常见苹果叶片病害图片样本集合,采用数字图像处理算法(如旋转照片角度、增强降低图像亮度和锐度、添加高斯噪声等)进行数据集增强完成原有数据集的扩充,扩充后获得26 377张苹果叶片病害图像,以增加样本多样性,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通过对叶片病斑特征的差异进行研究,比较了多种高效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架构,最终选出VGG16网络模型作为基础模型,并对其进行改进,通过添加SK模块以及将全连接层改为全局平均池化,提升了模型的识别准确率以及网络稳定性,同时也加快了模型的收敛速度,提升了苹果叶片病害识别速度.试验表明,改进后的VGG16模型识别准确率高达96.17%,相对于VGG16模型提升了 3.55百分点.试验结果表明,本研究为苹果叶片病害识别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高性能解决方案,可有效提升苹果叶片病害的识别准确度和速度,也为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信息化领域的应用探索了新的途径.

    病害识别卷积神经网络迁移学习图像识别VGG16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