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苏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苏农业科学
江苏农业科学

常有宏

月刊

1002-1302

nykx@jaas.ac.cn

025-84390282

210014

南京市孝陵卫钟灵街50号

江苏农业科学/Journal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技术类期刊,主要刊登国内农业领域(江苏省及周边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国内其他省份)最新农业科研成果、具创新点的实用技术与基础成果应用技术,为解决农业生产全程提供技术支撑和瞻前指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贵州省30份地方玉米种质的产量与品质性状分析

    张丰杨珊王礼慧刘建新...
    9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玉米种质的产量与品质性状之间的关联,以贵州地区的30份玉米种质资源的产量和品质性状(如籽粒大小、容重、水分、穗行数、行粒数、单穗穗重、单穗粒重、出籽率、千粒重、蛋白质和淀粉含量)为研究对象,通过筛选优秀的资源,采用描述性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籽粒大小、容重、水分等品质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在描述性分析中,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在2.45%~25.58%之间,而产量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在4.41%~22.83%之间.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变异系数排序为淀粉含量>单穗穗重>籽粒粒厚>产量>单穗粒重>千粒重>穗行数>籽粒性状>籽粒粒长>水分含量>行粒数>籽粒粒宽>容重>出籽率>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在相关性分析中,粒宽、粒长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而行粒数、穗重、粒重、千粒重与产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本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玉米产量和品质性状的改良提供理论数据,同时也为玉米育种、食品加工和饲料行业提供了有价值的种质和理论依据.

    玉米种质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关联分析

    晚播对江淮地区小麦淀粉粒度分布与黏度参数的影响

    雍玉东李文阳张培文李浩杰...
    100-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晚播对江淮地区小麦籽粒淀粉粒度分布与黏度参数的影响,以宁麦13、荃麦725等4个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适播(对照)和晚播2个处理,分析晚播对小麦籽粒淀粉粒度分布特征与黏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晚播小麦籽粒产量与对照相比极显著降低.播期推迟极显著降低穗数、穗粒数,但播期对千粒重无显著影响.播期推迟极显著降低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与沉降值,4个品种表现一致.与对照相比,晚播处理下4个小麦品种籽粒的A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和数目百分比均极显著下降,B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和数目百分比均极显著增加.B型淀粉粒中,推迟播期对<2.8 μm淀粉粒组的影响较2.8~10.0μm淀粉粒组大;A型淀粉粒中,播期对>10~22 μm淀粉粒组的影响较>22 μm淀粉粒组大.晚播处理小麦淀粉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稀懈值与回升值较对照均极显著降低.说明晚播不利于小麦淀粉粒个体体积的增大,进而降低淀粉峰值黏度等黏度参数.

    小麦晚播淀粉粒度分布黏度参数

    3种外源物质对干旱胁迫下油菜幼苗生长的缓解效应

    郭婧华王富豪郝培培程有普...
    105-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干旱胁迫下不同浓度的碧护、苯肽胺酸和复硝酚钠对油菜幼苗生长的缓解效应,以白菜型油菜华油100作为试验材料,采用20%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条件,研究不同浓度的单一调节剂以及低浓度调节剂组合对油菜幼苗生长指标、光合色素、膜脂过氧化作用和抗氧化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外源物质可在不同程度上缓解干旱胁迫对油菜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单一调节剂中分别以100 mg/L碧护(BH2)、100 mg/L复硝酚钠(F2)和1 000 mg/L苯肽胺酸(PA2)缓解效果最好,低浓度组合方式中50 mg/L复硝酚钠和500 mg/L苯肽胺酸处理(F1+PA1)对缓解干旱起到积极作用,与CK相比,4种处理的芽长分别增加44.55%、39.09%、30.00%、37.27%,鲜重分别提高了 46.51%、48.84%、41.86%、48.84%,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 21.04%、34.67%、40.50%、28.75%,丙二醛(MDA)含量分别下降 41.04%、27.48%、36.79%、30.08%,谷胱甘肽(GSH)含量分别提高 19.90%、20.38%、50.41%、36.87%.综上所述,3种外源物质分别处理以及低浓度组合处理均可不同程度地缓解干旱对油菜幼苗生长的抑制.在单一调节剂处理中以BH2、F2、PA2缓解效果最好,在低浓度组合处理中以F1+PA,处理效果最佳,且明显优于单一调节剂的其他浓度处理,对减量增效,促进生产具有实际性意义.

    油菜幼苗生长外源物质干旱胁迫缓解效应

    吉林省水稻种子萌发期耐苏打盐碱鉴定

    王一凡牟金猛党昆邵玺文...
    112-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种子萌发期是鉴定水稻品种耐盐碱性的重要时期,在种子萌发期探索水稻耐苏打盐碱鉴定方法,筛选耐苏打盐碱种质资源,揭示耐苏打盐碱生理机制,明确耐苏打盐碱鉴定指标,可为建立水稻萌发期耐苏打盐碱鉴定评价体系和培育苏打耐盐碱新种质奠定基础.以吉林省主推的35个水稻品种为研究材料,通过模拟吉林省苏打盐碱地的盐碱环境,在苏打盐碱胁迫下进行种子萌发试验.分析苏打盐碱胁迫下水稻萌发期形态指标之间的差异,并通过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水稻品种的耐盐碱性进行鉴定评价.同时,选取不同耐逆性的水稻品种进行种子萌发生理试验,根据生理指标的变化初步揭示不同耐盐碱水稻萌发期生理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对苏打盐碱胁迫的反应程度存在差异;主成分分析将15个单项指标降维成4个独立的综合指标,累计贡献率为85.736%;通过模糊隶属函数法得到水稻材料的综合评价值(D值),其中D值越高,水稻耐盐碱能力就越强;再通过聚类分析将水稻材料分成强耐盐碱型3个(吉粳816、吉粳105、东稻12)、耐盐碱型12个、中度耐盐碱型6个、盐碱敏感型12个、不耐盐碱型2个(通禾99、通育269)等5类.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相对发芽指数、相对发芽势、相对活力指数、相对发芽率、相对芽长等可作为耐苏打盐碱的鉴定指标.不同耐性品种之间的生理指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耐逆型品种的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类型;而敏感型品种的丙二醛含量与中间型和耐逆型相比显著提高.

    水稻萌发期苏打盐碱胁迫鉴定评价生理响应

    二氢卟吩铁和乙烯利复配喷施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蒋伟勤宋佳敏车阳李可...
    12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二氢卟吩铁、乙烯利不同用量复配并于始穗期喷施对冬小麦产量和抗倒伏能力的影响.设置2个二氢卟吩铁处理A1、A2,用量分别为22.5、45.0 g/hm2;4个乙烯利处理B1、B2、B3、B4,用量分别为1.8、1.5、1.2、0.9 L/hm2,兑水量300 L/hm2,两两组成8个处理,并以喷清水处理为对照.结果表明,相较于CK,该复配剂于始穗期喷施有利于冬小麦实现稳产甚至增产,其中二氢卟吩铁用量45.0 g/hm2与乙烯利复配可实现平均增产5.82%,增产的原因在于穗粒数增加,同时花后叶片光合生产能力增强,叶绿素降解趋缓.该复配剂能够降低小麦株高和倒1节间、倒2节间的长度,而不影响穗长,也能够增加倒1节至倒5节的节宽,以及基部3个节的壁厚和抗折力,以乙烯利用量1.8、1.5 L/hm2与二氢卟吩铁复配,其综合抗倒伏效果更好.结合产量因素,认为二氢卟吩铁用量45.0 g/hm2与乙烯利用量1.8、1.5 L/hm2复配处理,能兼顾小麦产量和抗倒伏能力,可作为进一步开发抗倒增产调理剂产品的基础配方.

    冬小麦植物生长调节剂产量抗倒伏性状

    移栽期和采收期气候因子对豫南烤烟上部叶产质量的影响

    王婷婷赵园园程玉渊张晶云...
    128-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移栽期和采收期对应气候因子对豫南烤烟上部叶产质量的影响,确定豫南烟区优质上部叶形成的气候指标范围.设置不同移栽期和采收期处理组合对上部叶全生育期和成熟期温度、光照等气候因子进行测定,并对烤后烟叶产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进一步探究气候因子与产质量的关系.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移栽期和采收期显著影响豫南烟区烤烟上部叶全生育期日均温、各积温指标、气温日较差、最高温>30℃时间,其中全生育期日均温受移栽期的影响大于采收期,各积温指标、气温日较差、最高温>30 ℃时间受采收期的影响大于移栽期.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上部叶均价和上等烟比例受豫南烟区全生育期各积温指标、日均温>20℃时间和累计日照时数影响较大,感官品质与各积温指标和累计日照时数显著相关,模型寻优显示,当>0、>10、>20℃的积温分别达到1 604.75~1 869.71、1 004.75~1 169.71、439.66~469.71 ℃时,豫南烤烟上部叶感官品质最佳.适当延迟采收可使豫南烤烟上部叶生育期有效积温(>20 ℃积温)和累计日照时数在一定范围内不断增加,促进上部叶充分成熟与品质提升.

    烤烟移栽期采收期上部叶气候因子产量感官品质经济性状豫南

    外源褪黑素对UV-B胁迫下水稻幼苗生理特性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张雨萱刘晓婉高志萍陈国祥...
    136-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褪黑素作为一种广谱的抗氧化剂,已被证明在植物的多种逆境胁迫中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为探讨外源褪黑素(MT)对UV-B胁迫下水稻幼苗生理特性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以日本晴为试验材料,待水稻幼苗生长至22 d时,于22:00时对其叶面喷施100 μmol/L MT,置于黑暗中进行暗处理,预处理2 d后,每天09:00-20:00进行UV-B+100 µmol/L MT处理,探究UV-B胁迫(80 W)下外源喷施100 μmol/L MT对水稻幼苗生长、叶绿素含量、活性氧水平以及MDA含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UV-B+100 μmol/LMT处理3 d后,水稻幼苗的株高、根长、鲜重和干重与UV-B处理相比分别提高25.8%、12.3%、21.6%和20.6%;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与UV-B处理相比分别提高52.6%、39.6%、44.4%;UV-B处理后水稻幼苗中的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游离脯氨酸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用UV-B+100 μmol/L MT处理后,水稻幼苗中的MDA、H2O2、O2-·含量以及游离脯氨酸含量均较UV-B处理显著降低,SOD、POD活性以及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均较UV-B处理显著提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MDA含量与游离脯氨酸、H2O2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叶绿素a(Chl a)、类胡萝卜素(Car)含量与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CAT活性之间互呈显著正相关.由此可见,外源喷施MT可以使水稻在紫外胁迫下保持良好的长势,降低膜脂过氧化损伤程度,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有效缓解UV-B胁迫对水稻幼苗造成的氧化损伤.

    UV-B胁迫水稻氧化损伤褪黑素

    葡萄致腐菌灰葡萄孢及其拮抗菌贝莱斯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

    刘萍牛新湘管力慧杨红梅...
    144-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离筛选出对葡萄致腐菌灰葡萄孢有较强拮抗作用的拮抗菌,丰富葡萄采后保鲜拮抗菌资源,以期为葡萄灰霉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奠定应用基础.利用组织块分离法在腐烂的葡萄果实中分离得到灰葡萄孢,梯度稀释法从葡萄园土壤中分离得到潜力拮抗菌,通过平板对峙及琼脂扩散法筛选出拮抗作用较强的生防菌,并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定、生物学鉴定确定其种属.通过对拮抗菌进行溶血性测定初步探索其是否对人体有溶血作用.分离得到的葡萄致腐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病原菌PH-23菌丝初期呈灰白色,继续培养会逐渐转变为淡淡的青灰褐色,菌丝繁盛,孢子众多.对病原菌PH-23进行ITS、-tub序列分析,结合形态学特征确定其为灰葡萄孢.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PH-23接种后葡萄症状与葡萄灰霉病症状相符,腐烂严重.筛选得到对葡萄致腐菌PH-23拮抗作用较强的生防菌TP-1,抑菌圈直径为22.49 mm.通过形态学观察,菌体为杆状,芽孢呈椭圆形,大小为0.62 μm × 2.35 μm.TP-1革兰氏染色阳性.生理生化鉴定结果初步认为TP-1为芽孢杆菌.基于16S rDNA基因、rpoB基因、gyrB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其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拮抗菌TP-1的溶血性测定显示其对人体无溶血作用.拮抗菌TP-1对灰葡萄孢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在葡萄采后贮藏及生物保鲜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葡萄灰霉病灰葡萄孢生物防治生理生化鉴定拮抗菌

    堆肥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效及作用机理研究

    陈淑童刘芮陈魏锋杨自东...
    153-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堆肥对烟草黑胫病的生防效果,进而揭示其抑菌防病机理,以蘑菇渣、浒苔粉、玉米秸秆、凹凸棒和生物炭按照不同组合制备的4种堆肥为研究对象,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析堆肥浸提液对烟草黑胫病菌的抑制效果,并进一步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菌体超微结构;采用盆栽试验,考察4种堆肥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治效果,并从烟草植物防御酶活性、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的角度揭示防治机理.结果表明,4种堆肥浸提液原液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最高抑制率达85.54%,且电镜结果显示菌丝体受到严重破坏,而高温灭菌液几乎无抑制效果.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堆肥处理显著促进了烟株的生长发育,最大叶长、最大叶宽和最大叶面积显著增加;降低了烟草黑胫病的发生率和病情指数,其中堆肥A(蘑菇渣+浒苔粉+秸秆+凹凸棒)和AB(蘑菇渣+浒苔粉+秸秆+凹凸棒+生物炭)防效可达100%;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有效提高土壤pH值、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提升土壤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综上所述,堆肥处理可通过抑制病原菌生长、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调节土壤酶活性,有效控制烟草黑胫病的发生.

    堆肥烟草黑胫病盆栽试验生物防治作用机理

    玉米根围土壤中木霉菌的分离、鉴定及生防评价

    郎剑锋张强刘雯陆宁海...
    160-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木霉是目前研究较多的生防真菌之一,从玉米根围土壤中分离木霉菌并进行准确鉴定,可为玉米病害的生物防治和生防菌剂的制备奠定基础.采用孟加拉红培养基,利用梯度稀释平板法从玉米根围土壤中分离木霉菌,观察其在不同培养基(PDA、MEA、CMD、SNA)中的菌落形态和产孢结构,并计算木霉菌在不同培养基中的产孢量,以及在优化的液体培养基中观察厚垣孢子的产生情况,在形态学特征基础上,构建TEF1-α基因序列系统发育树对木霉菌株进行鉴定,采用对峙培养和埋片法观测木霉对3种植物病原菌的拮抗能力.结果显示,从玉米根围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木霉菌Tr20190808-c,其菌落初期为白色,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颜色逐渐变成绿色,背面无色,菌落中间有明显的产孢区.分生孢子梗丛束疏松,次生分枝相对排列,瓶梗中间膨大,基部和端部稍细,大小为(8.66±0.44)μm ×(2.87±0.32)μm.分生孢子卵圆形或球形,直径为(3.22±0.36)μm,表面光滑.菌丝体毛状不规则排列,厚垣孢子球形,直径约为(9.02±0.52)μm.此木霉在PDA培养基上的产孢量最高,为(4.97±0.98)× 108个/mL.分子鉴定显示该木霉菌株Tr20190808-c与棘孢木霉同源性最高,结合形态特征和分子鉴定结果,最终鉴定该菌为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皿内对峙试验表明,该木霉对3种病原菌的生防能力不同.培养12 d后均可覆盖3种病原菌菌落,且木霉菌丝可缠绕在灰霉菌和弯孢菌的菌丝上,综合评价该菌具有强的拮抗能力,可作为今后生防菌剂的来源菌株用于玉米病害的生物防治.

    玉米根围土壤鉴定棘孢木霉生物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