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苏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苏农业科学
江苏农业科学

常有宏

月刊

1002-1302

nykx@jaas.ac.cn

025-84390282

210014

南京市孝陵卫钟灵街50号

江苏农业科学/Journal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技术类期刊,主要刊登国内农业领域(江苏省及周边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国内其他省份)最新农业科研成果、具创新点的实用技术与基础成果应用技术,为解决农业生产全程提供技术支撑和瞻前指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水肥耦合对蛭石为主复合基质栽培番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品质的影响

    祝洋刘志应李新苗王楠...
    144-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充分提高新疆产蛭石的利用率,将蛭石与黄沙、菇渣混合,研究不同水肥处理对基质栽培番茄单果质量、产量、果实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双赢先锋番茄为试材,在以蛭石为主的混合基质栽培模式下,以灌水量、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4个因子为试验因子,采用4因素5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二分之一执行,设置18组水肥耦合处理、5组灌水量(分别是田间持水量的66%、70.8%、78%、85.2%和90%),分析各因子耦合效应,进行产量及品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水氮耦合对水分利用效率有正效应,过高或过低的灌水和施氮不能使水分利用效率提高;水肥耦合对产量和品质均有显著影响,W18处理产量最高,为147.69 t/hm2,比试验各处理平均水平增长了50.38%;单株果数与产量的相关性要大于单果质量与产量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减少灌溉的前提下,提高氮肥和钾肥的用量能提高番茄可溶性蛋白质、番茄红素、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适当提高磷肥的施用可以提升植株维生素C、可溶性糖的含量.对番茄产量、单果质量和果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最优的处理是W6,即灌水量为70.8%的田间持水量,施肥量为N 496 kg/hm2、P2O5 99 kg/hm2、K2O 454 kg/hm2.本研究可为充分利用新疆产蛭石及番茄高效优质栽培水肥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水肥耦合番茄水分利用效率产量果实品质蛭石

    氮沉降对闽楠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郑立津赖慧捷范辉华林智榕...
    152-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讨不同氮沉降处理对闽楠生理生态过程的影响,揭示闽楠对不同形态氮沉降的形态和生理响应机制,选用闽楠幼苗为研究对象,选择氮源和氮浓度2个试验因素,氮源设硝态氮、铵态氮和混合氮3种形态,每种形态的氮素均设4个氮浓度水平[低氮沉降(30 kg/hm2,LN)、中氮沉降(60 kg/hm2,MN)和高氮沉降(90 kg/hm2,HN)和无氮沉降对照(0 kg/hm2,CK)],开展不同形态氮沉降对闽楠幼苗生长和生理生态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形态氮沉降显著影响闽楠幼苗生长及其生理学过程.不同形态氮沉降能明显影响闽楠苗高和地径生长,引起闽楠幼苗各器官生物量积累的差异,改变闽楠幼苗叶片和根的形态.不同形态氮沉降对闽楠幼苗生理学过程有显著影响.随氮沉降浓度的增加,闽楠幼苗净光合速率、光系统的光化学反应降低.闽楠对不同形态氮沉降的适应性表现为铵态氮>混合氮>硝态氮,总体表现出"低促高抑"的趋势,即在低浓度范围内,能促进闽楠生长;超过一定阈值,闽楠幼苗净光合速率、光系统的光化学反应降低.说明闽楠在氮沉降条件下可通过生长和生理学过程的改变来适应氮沉降.研究结果可为制定闽楠人工林的经营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氮沉降闽楠幼苗生理学特性生长

    17份球茎甘蓝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优异种质筛选

    赵文菊赵孟良尕桑王鑫淼...
    159-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明球茎甘蓝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并为地方品种的改良、利用和创新奠定理论基,以17份球茎甘蓝为研究材料,利用多样性指数分析、相关性分析、隶属函数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球茎甘蓝的13项农艺性状和6个品质性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数量性状多样性指数为0.62~1.29;隶属函数值为0.15~0.67,均值为0.43,C5的隶属函数值最低.在营养品质方面,总糖、抗坏血酸、粗纤维、可溶性蛋白、硝态氮、亚硝酸盐含量在各种质资源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并且6个指标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变异系数为0.18~0.69,抗坏血酸含量的变异程度最大,粗纤维含量的变异程度最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抗坏血酸含量与硝态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球茎甘蓝的总糖、抗坏血酸含量远高于其他十字花科作物.聚类分析将17份球茎甘蓝资源分为3类,主成分分析共筛选出8个代表性指标,综合评价得分排名为 C15>C16>C9>C1>C4>C6>C11>C17>C7>C2>C8>C3>C14>C12>C10>C5>C13.筛选出的指标和品种可作为球茎甘蓝种质资源评选和选育工作的指标,为优良育种亲本或栽培材料提供参考,提高育种效率.

    球茎甘蓝农艺性状营养品质遗传多样性综合评价

    微生物菌剂对枇杷幼苗养分吸收及转运的影响

    马巧莉赵倩肖龙仲徐雅欣...
    168-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喷施微生物菌剂对枇杷幼苗养分吸收及转运的影响,以期为生产上提高养分利用率、促进果树营养吸收及转运提供参考.以枇杷幼苗为试验材料,对其喷施0、50、100、150、200倍液的微生物菌剂,研究微生物菌剂对枇杷幼苗养分吸收及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微生物菌剂增加了枇杷幼苗根系、茎秆和叶片生物量.微生物菌剂也增加了枇杷幼苗各器官的养分(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及吸收量、转运量,且均以浓度为100倍液的微生物菌剂效果最佳.当微生物菌剂喷施浓度为100倍液时,枇杷幼苗根系、茎秆、叶片的氮吸收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 41.18%、55.80%、57.90%,氮转运量分别是对照的2.02、3.19、3.60倍,磷吸收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 30.23%、58.91%、61.54%,磷转运量分别是对照的2.58、3.75、7.53倍,钾吸收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 21.46%、52.74%、46.46%,钾转运量分别是对照的1.33、8.28、4.12倍.此外,在喷施100倍液微生物菌剂处理下,土壤中有效磷含量较对照增加了24.95%.由此得出,微生物菌剂可以增加枇杷幼苗生物量,促进枇杷幼苗对氮、磷和钾养分的吸收与转运,提高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以喷施100倍液的微生物菌剂效果最好.

    微生物菌剂枇杷养分吸收转运生物量

    基于YOLO v5的水稻害虫分类

    李滨樊健
    175-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水稻害虫识别过程中存在的检测难度大、模型精度低、计算量大等问题,以稻纵卷叶螟等14类水稻害虫为研究对象,改进了 YOLO v5检测算法,引入高效通道注意力机制(efficient channel attention,ECA)与EIoU(efficient-IoU)损失函数,并结合Ghost卷积,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YOLO v5水稻害虫识别方法:(1)通过引入ECA注意力机制实现对水稻害虫识别过程中重要信息的处理,采用跨通道信息交互,保证模型性能和降低复杂度;(2)引入EIoU损失函数代替CIoU(complete-IoU)损失函数,从而降低原有CIoU损失函数存在的回归精度问题;(3)利用Ghost卷积替换CBS模块及C3模块中的标准卷积,实现模型轻量化处理.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较原始YOLO v5模型精度略微提升,参数量减少,模型体积降低至7.38 MB,较原模型减少了 46%,与YOLO v7、Faster-RCNN模型相比,mAP比YOLO v7高1.49百分点,比Faster-RCNN高12.89百分点,且本研究模型体积最小,检测速度满足实时性要求,使水稻害虫检测识别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为水稻害虫检测提供了一种更优的方法,对于防治水稻害虫有重要意义.

    水稻害虫深度学习Ghost卷积YOLOv5轻量化ECA注意力机制

    基于可分离扩张卷积和通道剪枝的番茄病害分类方法

    姜晟久钟国韵
    182-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实现番茄病害的快速检测,针对传统卷积神经网络病害分类方法参数量大、对算力要求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可分离扩张卷积和通道剪枝的番茄病害分类方法.基于MobileNet v2,提出了一种可分离扩张卷积块,在不增加网络参数的情况下,扩大网络的感受野,提升网络提取番茄叶部病害特征的能力.然后替换PReLU激活函数,避免产生梯度弥散问题.同时能够更好地处理图像,提高网络对番茄叶部病害负值特征信息的提取能力,具有更好的鲁棒性.最后,使用通道剪枝技术,引入缩放因子联合权重损失函数,分辨相对不重要的通道,并对其进行裁剪,再对剪枝后的网络进行微调并重复以上步骤,在大幅减少网络参数量的同时,不影响网络的性能.在数据集上的结果表明,研究方法在网络参数量仅为0.7 M的情况下,准确率达到了 96.44%,精确率达到了 96.36%.与目前主流轻量化网络MobileNet v3、GhostNet、ShuffleNet v2相比,模型准确率分别提高了 0.45、0.77、0.24百分点,同时模型参数量分别仅为以上模型的12.96%、13.46%、30.43%,模型更轻量且准确率更高.

    番茄病害可分离扩张卷积通道剪枝MobileNetv2

    菌剂浸种对大豆的促生增产作用及土壤理化特性与解磷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方明棵罗心诚王麒王莹...
    190-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菌剂浸种对大豆的促生增产作用及土壤理化特性与解磷菌群落组成的影响,以无菌水浸种(O)作为对照,用固氮型根瘤菌(ON)、解磷型芽孢杆菌(OP)、解钾型芽孢杆菌(OK)、固氮-解磷复合型真菌印度梨形孢(OPr)及4种菌剂复配剂(ONPKPr)对大豆进行浸种处理,然后在大田和盆栽试验条件下首先分析了不同菌剂浸种对大豆的促生增产作用;在此基础上,采用生理生化分析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不同菌剂浸种对大豆根际土壤理化特性及解磷菌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田条件下与对照相比,OP、OPr和ONPKPr处理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极显著提高,分别提高37.44%、35.81%和44.19%;ON和ONPKPr处理能显著提高大豆产量,分别提高4.67%和5.00%.盆栽条件下与对照相比,ON和ONPKPr处理对大豆根瘤数、根瘤干质量和产量提升作用显著,大豆产量增幅分别为14.07%和15.00%,根瘤数分别增加41.13%和32.18%,根瘤干质量分别提高58.52%和49.70%.Illumina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不同菌剂浸种大豆根际土壤解磷菌群落均以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主,但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的比值(A/P)存在差异;在属级水平上ON、OP和ONPKPr处理有利于链霉菌等有益微生物在土壤定殖;冗余分析显示,放线菌门在土壤中丰度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性,变形菌门丰度与全磷、速效钾含量呈正相关性.该研究可为生物菌剂在大豆生产上的有效使用及土壤改良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解磷菌群落组成大豆土壤理化性质

    1株牛源屎肠球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益生特性

    钟舒红彭红艳李军石艳...
    198-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与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自牛瘤胃内容物的1株肠球菌GXNN20210320-4进行分类学鉴定,并通过生长性能测定,动物安全性试验、耐受性试验及体外抑菌试验等评价该菌的益生特性,旨在为进一步研究该菌株及开发成益生菌制剂提供一定的前期基础.结果显示,肠球菌GXNN20210320-4为屎肠球菌,该菌从4 h开始进入对数增长期并持续至14 h,生长繁殖速度较快,生长周期短,适合工业化生产.小鼠安全性试验显示,屎肠球菌GXNN20210320-4不是致病性微生物,对于动物可能是安全的.在模拟人工胃液(pH值=3.0)和模拟人工肠液(pH值=6.8)中孵育3 h后屎肠球菌GXNN20210320-4存活率分别为76.85%、80.26%,在0.3%胆盐浓度下孵育1、3 h的存活率分别为83.15%、70.74%,在0.5%胆盐浓度下孵育1、3 h的存活率分别为57.97%、46.78%,说明屎肠球菌GXNN20210320-4具有较好的耐酸耐胆盐能力,该菌株能够经受胃肠道消化液的抑制而发挥作用.屎肠球菌GXNN20210320-4在60 ℃水浴中孵育15 min后仍有82.35%的菌株存活率,80℃水浴中孵育15 min后活菌数为0,表明屎肠球菌GXNN20210320-4可耐受60℃高温,而不能长时间耐受80 ℃的高温.体外抑菌试验显示,屎肠球菌GXNN20210320-4对鼠伤寒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能力,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最好.综上所述,本研究中的牛源屎肠球菌GXNN20210320-4生长性能良好,对动物无致病性,具有良好的益生特性和抑菌作用,可作为益生菌株进一步开发和应用.

    屎肠球菌分离鉴定益生特性抑菌作用益生菌

    菌渣施用对中国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基于Meta分析

    周武李鸣雷
    205-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菌渣作为有机肥不但可以解决因菌渣焚烧或堆积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还可改良土壤、提高土壤生产力.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整合了国内外发表的27篇文献的482条有效数据,量化分析了土壤理化性质对菌渣施用的响应,以及菌渣处理方式、菌渣碳氮比、菌渣施用方式、菌渣配施比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对比,菌渣施用可显著降低土壤容重,提高直径>0.200 cm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减少直径<0.025 cm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小幅提升土壤pH值.菌渣施用下土壤重金属含量会少量累积,同时菌渣对土壤有效Pb、有效Cd表现出较强的吸附性.Meta回归结果显示,菌渣施用下部分土壤理化指标表现出显著的纬度变化特征,低纬度地区的土壤养分更易流失,高纬度地区土壤Cu、As含量更易累积.本研究结果可为循环与生态农业背景下化肥减施及高效利用菌渣提高土壤生产力提供参考.

    菌渣土壤理化性质Meta分析

    半夏轮作土壤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研究

    张翔宇陈晓芳柳敏成忠均...
    213-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解析不同轮作年限半夏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群落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为利用土壤环境因子调控AMF组成与丰度,提高半夏栽培效益提供参考.采用不同年限轮作半夏种植土壤为材料,通过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群落多样性,并结合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AMF的多样性和丰度均随着轮作时间的延长而增加,5个样地的15个土壤样品中共注释到了 12个科、14个属、63个种的AMF类群,球囊霉属(Glomus)、近明球囊霉属(Claroideoglomus)为优势类群,占总序列数的91.65%;在优势菌群中,球囊霉属的相对丰度与ACP活性极显著负相关,与TK含量显著负相关,近明囊霉属的相对丰度与OM含量显著负相关,与TK含量、CAT活性、PPO活性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非优势菌群中,未分类的球囊霉门的相对丰度与URE活性极显著正相关,与pH值极显著负相关,多孢囊霉属(Diversispora)的相对丰度与pH值极显著正相关,与AN含量极显著负相关;不同菌群与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关联性差异较大,不同轮作年限土壤环境因子对半夏土壤中AMF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影响较大.

    半夏轮作丛枝根真菌环境因子多样性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