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苏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苏农业科学
江苏农业科学

常有宏

月刊

1002-1302

nykx@jaas.ac.cn

025-84390282

210014

南京市孝陵卫钟灵街50号

江苏农业科学/Journal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技术类期刊,主要刊登国内农业领域(江苏省及周边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国内其他省份)最新农业科研成果、具创新点的实用技术与基础成果应用技术,为解决农业生产全程提供技术支撑和瞻前指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种子活力性状无损速测技术研究进展

    石睿罗斌张晗侯佩臣...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其品质直接关系到整个生产活动的丰歉。活力是种子的重要评价指标,高活力的种子不仅田间表现优秀、抵抗逆境能力强,还更利于长时间储藏。传统的种子活力检测多在实验室内进行,采用的发芽试验等方法精度较高、科学性强,但有损检测且效率较低。近年来,光谱及成像技术以其快速、无损等优势,在种子检测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首先,归纳传统种子活力检测方法的检测原理和判定方法,并总结传统方法存在的共性问题;其次,综述无损速测技术在种子活力检测领域的应用和进展,对比分析各种技术的工作原理和检测策略,重点就近红外光谱技术和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应用展开讨论;最后,在此基础上结合种子活力的实际检测要求,探讨目前无损速测技术在种子活力检测应用领域存在的问题,总结当前无损速测检测技术呈现多技术融合、精选分级、高通用性和多元发展的发展趋势,以期为种子活力性状的无损速测技术提供参考。

    种子活力性状近红外光谱高光谱成像X射线成像图像处理无损速测技术研究进展

    粉垄耕作对作物生境、产量及品质影响研究现状与展望

    崔烜玮何进宇杨佳鹤刘飞杨...
    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耕层变浅、土壤结构愈发密实、孔隙连通效果变差等因素是制约土地质量和作物产量品质的一大掣肘。粉垄耕作技术可以改善土壤环境,提升作物生长发育水平,实现作物增产提质。综述粉垄耕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养分、土壤盐分、微生物多样性和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以及与其他农艺措施融合的研究进展。粉垄耕作能够有效降低耕作层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含水量和储水能力,增强水分入渗并减少地表径流,从而加强土壤抗旱能力;粉垄耕作可以扩大土壤储肥空间,综合养分含量得到提高,土壤养分相比旋耕更能有效被利用,且该耕作方式能加速淋洗盐效果,提供更适宜的土壤环境,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粉垄耕作对甘蔗、玉米、马铃薯等作物生育情况有着显著的提升,可以增强作物对水肥的吸收利用效率,使得作物往往表现出长势迅速、果实优质的特点。此外,粉垄耕作与地膜覆盖、间作和开沟排水等农艺措施融合,更利于解决干旱、低效、农田淹水等问题。目前粉垄耕作在多个地区已取得良好的试验结果,但成本大、能耗高,不适用于湿土、软土、沙土以及存在地下水污染风险等问题,仍亟待学者们进一步探究。

    粉垄土壤物理性质土壤盐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土壤养分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在农业病害检测中的应用综述

    王一波孙泓希史普想孙继军...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是一种新型核酸等温扩增技术,其原理是当温度为60~65 ℃时,DNA处于动态平衡状态,DNA双链打开,此时依赖Bst DNA聚合酶的链置换活性,使DNA可以在60~65 ℃的恒温下进行合成。其扩增引物是基于靶基因的6个特异性区域设计的,扩增阶段需要引物与样品DNA完全结合,才可以进行扩增,所以LAMP技术具有高特异性与高灵敏性。其反应温度恒定,不需要额外的控温设备,理想条件下仅需保温杯,即可进行DNA扩增。在田间检测时,只需提取样品总DNA,即可于田间进行病害检测,缩短了检测流程及时间,使病害检测更高效更便捷。在反应前或反应后加入特定染色剂,即可通过染色剂的变色情况进行反应结果的判定,使反应结果可视化。目前该技术已凭借其特异性高、灵敏性高、所用仪器简单(恒温水浴锅或保温杯即可)、检测效率高和检测结果可视化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病原微生物检测、食品微生物检测、环境微生物检测、植物或微生物基因鉴定等领域。在农业病害的病原微生物(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快速检测和诊断领域,已有很多研究针对各种病害建立了相应的LAMP检测技术。本文简要综述了 LAMP技术原理、反应结果判定、优缺点和该技术目前在农业常见病原物检测中的应用,并对LAMP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进一步的展望。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农业病害检测应用

    专用稻研究进展及市场化开发

    郭桂英沈光辉马汉云霍二伟...
    2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种稻作为一类集营养、美味和保健医疗等复合功能于一体的水稻,对于满足现代化的市场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近年来特种稻研究受到国内外植物学家和水稻遗传育种学家的高度关注。专用稻是特种稻的一种类型,主要包括加工型专用稻、高营养功能性专用稻和观赏专用稻3种类型。本文针对不同类型专用稻的概念、特征特性以及深加工等进行较详细介绍,并重点针对不同类型专用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其中,对于加工型专用稻,重点介绍糯稻、软米和甜稻的概念、特征特性、稻米精深加工开发以及相关研究进展;针对不同类型的高营养功能性专用稻作了简要介绍,并从营养和医疗保健功能等方面重点介绍了巨胚稻和高抗性淀粉水稻的相关研究内容;对于观赏专用稻,则主要通过运用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现代生物育种技术手段培育出形色各异的品种引起人们的观赏兴趣,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带动乡村振兴。最后,针对专用稻的产业化开发,重点介绍了如何在政府部门联合官方媒体积极正面宣传引导下有效联合专用稻品种研发单位、生产部门和种子销售企业,将专用稻品种顺利推向市场,并做到节约生产销售成本,降低专用稻销售价格,提高销量,满足广大消费者需求,从而通过专用稻的产业化开发积极助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专用稻研究进展市场化开发加工型专用稻高营养功能性专用稻观赏专用稻

    桑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特征比较及系统发育分析

    张浩蓉秃玉翔李启少曹正英...
    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桑属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该属物种的系统发育进化关系。收集8种桑属植物叶绿体基因序列,基于最大似然法重建桑属植物系统发育关系,并运用生物信息学手段进行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分析。桑树叶绿体基因组结构为典型的四段式结构,大单拷贝区长89 952 bp,小单拷贝区长20 149 bp,2个反向重复区长25 751 bp。共检测到661个SSR位点,包含480个单核苷酸位点、57个二核苷酸位点、25个三核苷酸位点、82个四核苷酸位点、16个五核苷酸位点、1个六核苷酸位点,碱基组成以A/T碱基类型为主,平均GC含量为36。2%。变异度在前3位的间隔区依次是psbl-trnS(GCU)-trnG(UCC)、rps4-trnT(UGU)-trnL(UAA)、rp132-trnL(UAG)。桑属树种的叶绿体基因组相对较大,且序列稳定,变异主要发生在LSC区。相较于基因编码区,桑属植物的基因非编码区更容易积累突变。桑与蒙桑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其次是华桑与吉隆桑。

    桑属叶绿体基因组特征系统发育

    黑平菇及白色变异平菇单核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夏会楠李东晓周金看王春霞...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筛选平菇杂交过程中优良菌株为目标,分析黑平菇以及白色变异平菇单核菌株遗传多样性。用24个白色变异平菇原生质体单核菌株以及37个黑平菇原生质体单核菌株为试验材料,采用酯酶同工酶技术以及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其单核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酯酶同工酶白色变异原生质体单核菌株菌株共检测出7条迁移率不同的酶带,黑平菇单核菌株共检测出8条迁移率不同的酶带,多态性条带分别占65。8%、75%;ISSR分子标记技术将平菇白色变异单核菌株以及黑平菇单核菌株的原生质体单核菌株从5个ISSR引物中分别扩增出68、74条清晰的DNA多态片段,多态性位点分别占78。5%、63%。两类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GS为0。75时,将24个平菇白色变异菌株单核菌株分为两大类;当GS为0。79左右时,将37个黑平菇单核菌株分为两大类。说明酯酶同工酶技术以及ISSR分子标记技术可以用于单核菌株遗传多样性分析,为平菇杂交育种过程中优良亲本单核体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平菇单核菌株酯酶同工酶ISSR分子标记

    紫黑稻6号×糯稻89-1 F2主要性状遗传变异及相关性分析

    蒋菲黄倩何珊梁慧苑...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彩叶水稻与绿叶水稻杂交后代农艺性状、品质性状以及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之间的遗传变异与相互关系,以彩叶水稻紫黑稻6号与绿叶水稻糯稻89-1杂交得到的F2群体的160株单株为研究材料,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典型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F2群体的9个农艺性状与10个品质性状之间的遗传变异及相关性。结果显示,F2群体农艺性状变异系数范围为11。08%~70。43%,品质性状变异系数范围为3。49%~75。22%,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组内各自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正向或负向相关关系,千粒重、株高和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着粒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结实率与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每穗空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精米率与整精米率、糙米长、糙米宽极显著正相关,与垩白粒率极显著负相关;整精米率与糙米长极显著正相关。主要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组间相关系数绝对值最大为0。157,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2组变量间相关性强度不高。以上结果表明,增加水稻的产量需在适当提高水稻的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以及增加水稻穗长基础上,再适当降低着粒密度;品种选育过程中,每穗实粒数与外观品质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同时应综合考虑多个性状的平衡发展。

    水稻紫黑稻6号糯稻89-1遗传变异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

    不同年份下陆地棉和海岛棉杂交F1代配合力及其稳定性分析

    赵玉玲邵永杰郭金成曹新川...
    5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陆海杂交棉F1、F2代在不同年份(2019年、2020年)下各性状配合力比较和遗传稳定性分析,为棉花陆海杂交亲本选择和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以6个陆地棉作母本,3个海岛棉作父本,按不完全双列杂交配置18个杂交组合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种植,测定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性状,对不同基因型生长性状的差异及变异规律进行分析,同时进行配合力和遗传研究,并进行稳定性分析和综合评价,筛选高产、优质、稳定性好的优良基因型。各性状受年份及环境间的影响在2年间难以保持一致;在基因型与环境、年份互作效应分析中,陆海杂交F1代各性状中,基因型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基因型×年份和区组,年份对其影响最小;各性状在亲本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特殊配合力以及配合力与年份互作中,一般配合力方差较特殊配合力方差大,则说明大部分性状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而部分受非加性效应控制或两者共同控制;根据在不同年份下特殊配合力稳定性分析可知,F1组合中惠民6号×新海21和创517 ×新海21可作稳产组合,J206-5 ×新海27、J206-5 ×新海21和创518 ×新海21可作高产组合。本试验研究得出创518和中641可作为优良亲本,惠民6号×新海27、创518 ×新海46和创518 ×新海21可作为高产稳产组合,这为后期优良种质资源的筛选提供了参考。

    陆地棉海岛棉配合力稳定性

    姜黄素衍生碳点缓解甘薯镉毒害的作用机制

    高佳潘志远夏楠李宗芸...
    6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碳点缓解植物镉胁迫的作用机制,为植物非生物胁迫下外源施用生物质碳点提供科学依据,以生物质姜黄素为碳源,通过简单的一步水热法制备水溶性碳点(CDs)。以甘薯为植物模型,设置如下4个试验处理:霍格兰营养液(CK);含0。7 mg/mL CDs的霍格兰营养液(CDs);含100 µmol/L CdCl2的霍格兰营养液(Cd);同时含有0。7 mg/mL CDs、100 μmol/L CdCl2的霍格兰营养液(Cd+CDs),研究不同处理对甘薯叶片光合特性、根系抗氧化系统及NO积累量、镉离子吸收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的CDs平均尺寸为2。29 nm,表面富含酚羟基、甲氧基,保留了姜黄素的药理学特性;与受到镉胁迫的甘薯幼苗相比,添加CDs后,受到镉胁迫的甘薯幼苗的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了 55。0%、41。3%、51。6%,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分别提高了 168。9%、33。8%、29。5%,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显著降低了 41。9%,MDA、脯氨酸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NO积累水平显著降低,根尖镉离子内流显著减少。综上所述,CDs通过降低镉胁迫下甘薯幼苗体内的硝酸还原酶活性来减少甘薯体内镉诱导的NO积累,从而减少镉离子内流,缓解甘薯幼苗受到的镉胁迫,提高甘薯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

    镉胁迫甘薯碳点光合作用一氧化氮

    不同来源玉米种质资源对典型南疆气候的适应性评价

    胡梦婷田慧娟张富来刘鸿...
    7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适宜在新疆阿拉尔地区及气候类似的南疆地区种植的玉米种质资源,并探究其在南疆地区的遗传多样性与适应性,以299份玉米种质为材料,剔除27个发育异常的品种,对272份玉米种质的12个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并评估变异情况。结果表明:(1)272份玉米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变异系数范围为14。76%~38。07%;(2)相关性分析表明,272份玉米种质的性状之间几乎都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3)主成分分析将12个农艺性状提取前3个主成分(株型、叶绿素含量、茎叶夹角),累计贡献率达70。813%;(4)聚类分析将272个种质聚为4类,聚类结果与主成分分析评分较高的品种大多一致,但也存在差异。第Ⅲ、Ⅳ类群的种质适应性较好,适宜在阿拉尔市及气候相似的南疆地区引进种植。利用多种综合分析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进行品种筛选与评价。

    玉米南疆适应性农艺性状种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