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给水排水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给水排水
给水排水

关兴旺

月刊

1002-8471

gsps@vip.163.com

010-68302907;68362263;68316321;8837543

100120

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36号德胜凯旋A座402

给水排水/Journal Water & Wastewater Engineer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64年,是中国建筑科学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设有城市给排水,工业给排水,建筑给排水,施工、材料与设备,策略研讨,科技信息综述,标准规范交流园地,计算机技术,研究生论文摘要,信息市场等栏目。主要报道内容:给水排水行业的新技术、新设计、新工艺、新设备、新规范、新标准以及国家有关技术政策和法规等。主要读者对象 建筑设计院、市政设计院、工业设计院、自来水公司、运行管理部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设安装公司、设备制造厂家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投加次氯酸钠对南水北调终端泵站调蓄池内水质影响研究

    陈婷穆艳宇许嘉慧路桢...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南水北调中线输水工程的运行,输水末端调节池内逐渐出现了藻类增殖和泥沙淤积的问题.管理单位拟采用投加次氯酸钠的方法抑制藻类增殖、淤泥上浮,但加氯对水质、悬浮物和淤泥的影响是未知的.因此探究了不同加氯量对不同深度水质、对悬浮物、淤泥沉淀特征和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氯虽然造成水中悬浮颗粒的暂时升高,但同时提高了悬浮物的沉降速度,且加氯量越大,悬浮物沉降速度越快.加氯能减少出水中有机物含量但不会增加其浊度,使出水水质更好.次氯酸钠直接和淤泥接触后,会轻微破坏淤泥表面的有机物、藻类等微生物的附着状态,使淤泥有机质释放到上清液,总有机碳浓度显著升高.淤泥溶液加氯能够造成浊液层颗粒增加,但是此类颗粒的沉降速度也被加快,加氯并不影响出水中的浊度,消毒副产物生成情况低于检出限.加氯后淤泥颗粒粒径无明显影响.

    南水北调藻类加氯供水安全污泥

    HPB技术在污水处理厂应急扩容工程中的应用

    巢真韩红波史文燕徐莹...
    8-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湖南某污水处理厂现状处理规模10万m3/d,在提标扩容改造期间,须将二级处理构筑物分组停产进行改造,会导致处理能力减半,污染水环境.为实现不停产改造,采用了高浓度复合粉末载体生物流化床技术对生化系统进行应急扩容改造,改造过程共耗时20 d.改造后运行结果表明,在仅运行一半二级处理构筑物的情况下,厂区处理水量达到了 10万m3/d,实现了其处理能力翻倍,且出水各项指标稳定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

    HPB技术提标改造应急扩容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多源污泥协同建材利用综合解决方案研究

    张辰谭学军金宁奔刘战广...
    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城市多源污泥主体多、产量大、来源复杂、处置分散等问题,以及缺乏适用可靠的综合解决方案等难题,在对多源污泥协同建材利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多源污泥协同建材利用技术路线评价两级指标体系.综合分析各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基于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对多源污泥协同建材利用技术路线进行评价.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该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并提出了城市多源污泥协同建材利用综合解决方案优化的建议.

    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多源污泥协同建材利用综合解决方案

    基于绿色市政基础设施理念的城市绿色供水探索

    熊水应耿安锋赫明水陈超...
    17-2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绿色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供水系统是市政基础设施中重要的一部分,如何走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是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市政基础设施绿色发展理念及基本定位,基于绿色市政基础设施的概念,揭示了城市绿色供水系统安全、高效、低碳、生态、智慧的绿色理念和内涵,构建了城市供水系统绿色核心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总结凝练了绿色供水保障技术,用以引领和指导城市绿色供水设施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运维服务.

    绿色市政基础设施绿色供水系统发展理念全程管控评价指标保障技术

    生物炭对径流雨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研究

    张瑞华段友丽楚文海
    2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径流雨水中的大量溶解性有机物(DOM)可通过城市雨水系统进入自然水体,导致水体出现富营养化和黑臭现象,并可能在后续水处理消毒工艺中与消毒剂反应生成具有三致特性的消毒副产物(DBPs).研究选用生物炭为吸附剂,并通过酸碱改性,探究其对径流雨水中DOM的吸附效能.结果表明,竹子类生物炭对水样中的DOM具有优良的吸附去除效果,经KOH改性后的竹子生物炭吸附性能大大提升;其对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溶解性有机氮(DON)的去除率分别为63.1%和79.9%,对DBPs前体物的去除率高达63.2%.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与未落地雨水成分不同,径流雨水的DOM荧光成分较为复杂,荧光响应强度依次为腐殖酸类、富里酸类、可溶性微生物产物类、芳香性类蛋白Ⅱ和芳香性类蛋白I物质.经竹子类生物炭吸附处理后,腐殖酸类和芳香性类蛋白物质的响应值大大下降,是削减DBPs前体物的关键.改性增加了生物炭的比表面积、孔结构和官能团,推测吸附机理有空隙填充作用、氢键作用、疏水相互作用和π-π相互作用.总之,竹子类生物炭在快速削减城市径流雨水污染负荷方面具有低成本和高效率的优点.

    生物炭径流雨水消毒副产物溶解性有机物

    出厂水中耐氯细菌的筛选及其消毒剂耐受性研究

    沈朕于容梅冷冰琦姚琳...
    3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北方某市3个水厂出厂水中筛选出的4株耐氯细菌进行2种常见消毒剂的耐受性测试.结果表明,在耐氯菌的去除效率上,次氯酸钠消毒剂消毒效率比氯胺消毒剂高,能在30 min左右达到消毒效果,而氯胺则是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达到预期消毒效果.对于4株长时间经受0.7 mg/L次氯酸钠的环境下筛选出的耐氯细菌,氯胺的消毒效果略好于次氯酸钠.4株细菌中,1号鞘脂单胞菌与4号芽孢杆菌对两种消毒剂均有较强的耐受性,1号鞘脂单胞菌在两种不同浓度消毒剂作用下去除率均无法达到2个数量级(99%),4号芽孢杆菌则是仅对高浓度氯胺较为敏感,3.0 mg/L的氯胺去除率最高可达1.9个数量级,次氯酸钠消毒剂对其几乎没有影响;2号芽孢杆菌与3号假单胞菌对两种消毒剂耐受性相对较差,其中2号细菌在2种高浓度消毒剂作用下基本可以全部去除,3号细菌在高浓度氯胺下则最高能达到3.6个数量级的去除率.建议水厂根据实际运行情况,采用间歇性提高浓度次氯酸钠浓度或更换氯胺消毒剂,防止耐氯细菌的富集与繁殖.

    水厂耐氯细菌鞘脂单胞菌假单胞菌芽孢杆菌消毒剂耐受性

    城镇污水系统碳核算方法研究及典型工艺减碳路径分析

    刘阳施周文宇鸿陈积义...
    3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梳理了现有污水处理碳核算体系,提出了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的核算方式和边界范围,选取长沙市8座典型污水处理厂进行碳核算分析,发现污水处理厂站工程中电耗和生化单元中的N2O为主要碳排热点,其分别贡献了 53.28%和23.56%的碳排放量,同时化石源CO2排放也是污水处理厂运行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排放源.通过典型工艺核算分析,发现AAO-MBR工艺各项碳排放强度指标均处于最高水平.通过碳排影响因素相关分析,研究发现进水TN、BOD5浓度与各项碳排放强度呈现一定的负相关关系.案例污水处理厂通过一系列替碳措施形成在厂界范围内实现了一定规模的碳减排,但距污水处理行业碳中和目标还相差甚远,基于此,提出了源、网、厂、端全流程碳减排路径.

    污水处理厂碳排放特征减排路径核算方法

    循环复氧生物膜工艺在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肖皓李继云陈泊明施匡围...
    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的治理,提出了 一种新型循环复氧生物膜一体化处理工艺,并开发了智能网关和物联网管理平台,用于构建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智能化管理模式.利用实验室小试探索了循环复氧比这一关键参数对工艺运行效果的影响;在单户场景中,试验装备对COD和NH3-N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72.4%和75.4%,在高氨氮进水条件也能满足相应排放标准.在联户场景中,出水 COD、NH3-N 和 TN 分别为 13~38 mg/L、0.4~4.8 mg/L 和 1.8~7.2 mg/L,均能稳定达到海南省地方标准的一级标准,不加药剂情况TP平均去除率为59.8%,同时对智能化管理模式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循环复氧生物膜一体化处理工艺具有低成本、易维护、抗水量和水质冲击性强的特点,能够适应多种复杂场景.

    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循环复氧生物膜工艺智能运维

    上海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调试总结及设计建议

    蒋玲燕
    52-56,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十三五"期间上海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及新建工程的实施经验,就已有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涉及改造切换方面要点、污水处理厂建成后的调试过程要点、污水处理厂整体设计优化方面要点等方面,提出需关注的重点内容.

    提标改造大型污水处理厂切换调试设计优化

    磷酸改性板蓝根药渣污泥基生物炭的制备及其对含铅废水的处理研究

    朱建龙孙荣周佳燕陆彤...
    5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铅[Pb(Ⅱ)]对水资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寻找高效、低成本的吸附剂一直是一个难题.选用污泥和板蓝根药渣这两种固体废物使用共热解的方式制备了生物炭,为了增强对废水中铅离子的吸附,用磷酸(H3PO4)对生物炭进行了改性处理.通过SEM图像可以看出改性生物炭的孔隙结构变得更加发达,比表面积增大.EDS谱图的结果表明改性生物炭在废水中吸附Pb(Ⅱ)的过程可能存在阳离子交换作用.FTIR、XRD和XPS图像分析显示改性生物炭在废水中吸附Pb(Ⅱ)的过程可能存在络合作用和共沉淀作用.吸附动力学试验结果显示,拟一级动力学模型,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Elovich模型的R2均大于0.99,表明物理和化学吸附在改性生物炭去除Pb(Ⅱ)的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吸附等温线分析表明,吸附容量n大于1,证实改性生物炭对Pb(Ⅱ)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由此可见,对环境友好的磷酸改性板蓝根药渣污泥基生物炭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吸附剂从水系统中去除Pb(Ⅱ).

    生物炭共热解改性Pb(Ⅱ)吸附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