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苏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苏社会科学
江苏社会科学

金晓瑜

双月刊

1003-8671

s83321531@163.com

025-83321531 025-86638536

210009

南京山西路120号国贸大厦16层

江苏社会科学/Journal Jiangsu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刊登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重视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聚焦城市的"照着说":历史唯物主义的田野工作——列斐伏尔《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城市》研究

    张一兵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都市革命》一书中,列斐伏尔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靠近,还是资本主义都市化实践的现实研究氛围潜移默化的结果,而《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城市》则是他从马克思、恩格斯1845年之后诸多文本中深入研读历史唯物主义的田野工作的成果.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逻辑转换节点.特别是在对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细读中,虽然他并没有直接找到关于城市的专题性研究,但他真的经历了一次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论的洗礼.列斐伏尔应该是第一次学会了从客观实际出发去打开现实和概念.这是列斐伏尔思想中一次方法论上的重大转折.虽然他仍然保留着人本主义话语的外饰,但那种从价值悬设出发的人学批判话语已经彻底失去了主人话语的地位.

    列斐伏尔《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城市》历史唯物主义空间生产

    《资本论》中资本辩证法的四重时间化展开

    刘少明
    1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倒立的辩证法,《资本论》对这种倒立辩证法进行了实在性的倒转,其重要表现就是资本辩证法的四重时间化展开.第一,马克思将具体劳动时间作为资本的形成方式,倒转了黑格尔辩证法中抽象的主体形成方式与运动方向;第二,马克思将抽象劳动时间作为资本的实体内容,倒转了黑格尔辩证法主体内容和动力的非实在性;第三,马克思将自然时间作为资本运动的组成要素和展开形式,倒转了黑格尔辩证法历程的非实在性;第四,马克思将同时性作为资本运动的存在前提和动力基础,倒转了黑格尔辩证法主体与动力的非现实性.从时间的角度研究《资本论》的辩证法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倒转,有助于理解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也有助于凸显马克思的时间哲学、辩证法思想在思想史中的重要贡献.

    《资本论》资本辩证法黑格尔辩证法时间哲学

    中国式现代化的公平正义叙事体系

    魏传光
    2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将公平正义视作基础价值原则的现代化,受公平正义规范体系的规约、指引和评价,内蕴着公平正义叙事体系.基于对西方式现代化中分化、分裂和对立等矛盾的反思,中国式现代化自觉地以公平正义作为价值取向,在现代化中增添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经济社会平等和分配正义等价值叙事.从宏观方面讲,中国式现代化建构了共富共赢两类公平正义类型,超越了西方式现代化的阶级剥削和殖民掠夺等弊端.中国式现代化的公平正义叙事不是采取纯粹的"哲学逻辑"和抽象的"解释逻辑",而是采取通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度建设、全球治理变革等方式解决公平正义现实难题的实践逻辑.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公平正义叙事丰富了现代化的本质内涵,重塑了人类现代化的观念体系,使其具有了新文明意蕴.

    中国式现代化公平正义价值叙事内涵意蕴实践逻辑

    建设教育强国的改革方法论审思

    刘佳
    3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教育强国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伟大实践,是一系列范畴、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总和,构成了教育改革方法论的重要表达.作为教育改革方法论的创新视角,"人民性与系统性相结合"既引导全社会树立起参与教育综合改革的主体意识和系统认识,又为改革方法论在新时代语境中的合理性论证、规律性认识、整体性审思探寻新的思想动力.在教育强国建设中检验"人民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方法论价值,要以人民性的全局视野引领系统性的整体布局,以系统性的改革聚合力托举人民性的社会动员力,人民性的引导力与系统性的发展力同频共振,贡献从"中国经验"向"世界方法"的"全球性"方法论答卷.

    教育强国改革方法论人民性系统性

    基于大模型的知识生产与启蒙辩证法

    高奇琦
    46-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们在使用大模型的过程中,会存在某种程度的幻觉,即认为大模型无所不知和无所不能.正因为这种幻觉的存在,大模型可能会从启蒙的理性变成新的启蒙神话.启蒙的意义在于保持一种开放性,而启蒙的神话就表明了这种开放性的消失.大模型的发展无疑会加剧世界的数学化.在此背景之下,权证就构成了未来数字世界的基本通货.过度的数学化也酝酿了新的工具理性危险.作为新的技术,大模型全面展示了知识与权力的关系.大模型拥有巨大的整合力,正在实现新型的知识大一统.这种弥散化的超能力会进入知识生产的各个领域,没有个体可以逃脱这种超能力的捕捉.大模型会进一步加剧知识工业化,这将导致更为严重的意识形态问题.一方面,大模型本身有其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大模型更加深刻的意识形态会隐含在其免费模式和消费模式之中,同时想象的知识共同体最终又会服务于知识霸权.面对知识工业化的风险,应该建立知识生产的"手工绿洲",用荒谬、隐喻和修辞来对抗理性,让人类保有通过具身体验来创造知识的能力,并且要避免同一性和绝对正确的神话.

    大模型人工智能ChatGPT启蒙辩证法工具理性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初学者: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生成式人工智能

    胡安宁周森
    5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社会科学研究是近期社会科学研究者们共同关心的重要议题之一.在此背景下,从一般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践需求出发,通过具体的实例考察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和研究偏误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于总结和复现现有资料具有很大的优势,以其强大算力来预处理海量在线资料,可以帮助研究者节省信息搜索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但是,生成式人工智能难以对既有理论进行"阅读"后的"理解",同时亦不擅长进行方法层面的优劣对比和新分析工具的开发.此外,在生成内容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偏见或者误差.背靠人类既有资料积累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谓站在巨人肩膀上,但由于其本身缺乏成熟的能动创新能力,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学术研究的意义上仍然是一位"初学者".如何引导和培养这位"初学者",是社会科学研究者需要思考和完成的任务.

    生成式人工智能社会科学研究偏差代码

    文化主体性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价值导向干预

    马文陈云松
    6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对海量互联网数据的深度学习来生产信息,不可避免地带有数据提供主体所在时空的文化观念,因此,其生成的内容具有时空上的局限性和动态演化的特征.以大型语言模型ChatGPT和文心一言为比较研究对象,通过对真实的种族争议案例进行内容生成测试实验,从文化主体性角度探讨基于不同时空语料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的价值观差异.结果表明,基于中文训练的文心一言语言模型并未展示出与ChatGPT明显区分的当代中国公众所持有的文化主体意识.该现象与自21世纪初开始积累的中文互联网语料的文化主体性时间演化特征相关.据此提出,通过对语言模型语料库进行时间轴加权或复制训练以调整"时空折叠",能够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的价值观导向进行干预.

    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文心一言文化主体性时空折叠

    人工智能时代的道德迷思与解蔽

    冯永刚臧琰琰
    7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时代的美好生活不能离开道德.道德既是人工智能理性的整合器、人工智能发展的导引器,也是人工智能犯罪的抑制器.人工智能在让人类享受技术发展带来的普惠性红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人类价值迷失、道德秩序紊乱、道德责任消弭、道德自由衰落、道德信任缺失等一系列道德迷思.为此,要通过强化人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认知、培养人的人文关怀意识、提高道德推理能力来捍卫人的道德主体地位,使人类成为智能时代道德的运用者和审视者;要设定人工智能研发和使用的道德圭臬,促使价值理性回归,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平衡;要通过优化算法设计、规范算法使用、强化算法监督等多种途径构建完善的算法法律法规体系,确保算法合法、公正、透明,从而有效维护智能时代的道德秩序;要将道德原则嵌入智能机器设计,赋予人工智能道德感,从"关系转向"的视角重塑和谐共融的新型人机关系,进而形成人工智能发展和人类福祉增进的双赢局面.

    人工智能道德困境道德责任人机关系

    跨越信息不对称的陷阱: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信息维度

    韩志明
    86-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信息具有分散性、多样性和可变性,也是不均衡分布的.信息不对称理论从主体关系的角度揭示了差异化的信息处境,成为分析社会行动及其策略的工具.不仅经济活动中广泛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国家治理领域也存在着普遍的信息不对称难题,具体包括国家治理体系外部和内部的信息不对称.国家也经常是信息不对称的弱势方,受到信息短缺或偏差等问题的困扰.国家通过集中化的信息普查和分散化的摸清底数等途径来采集信息,目的都是要系统性地获得有关社会事实的信息,破解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的事实塑造了信息短缺的焦虑、搜索信息的冲动、完备信息的想象以及信息保密的本能等扭曲效应,构成了国家信息化活动的基本底色.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要正视信息不对称问题及其影响,重构和优化国家治理的信息机制,着力跨越信息不对称的陷阱,最终提升国家治理的准确性、适应性和有效性.

    信息不对称国家治理信息差社会事实数字化

    地方政府合作意愿分配对区域全周期治理的营造与影响——基于4个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动态考察

    锁利铭高光涵
    97-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意愿-行为"构成了地方政府间合作全周期过程,合作意愿分配是地方政府有方向营造合作行为的隐性过程,地方政府的合作意愿分配何以驱动显性合作行为并由此形塑区域治理结构,是有待回应的研究命题.基于4个都市圈中心城市地方政府2012年至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分析了都市圈"中心-外围"治理结构下中心城市地方政府合作意愿对象与要素的分配特征以及意愿驱动行为的路径.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合作意愿分配是"意愿-行为"过程中的前置环节,通过对合作意愿对象的分配形成合作网络环境的营造效应,界定合作网络的风险、成本与文化.都市圈中心城市地方政府的合作意愿对象分配具有等级、辖区和地理三条路径,其对周边城市地方政府的合作意愿对象与要素分配形成了"中心-外围"治理结构下中心城市地方政府的个体意愿网络.都市圈合作的意愿网络与政策网络互构过程中,意愿转化为行为,驱动"中心-外围"治理结构形成.

    地方政府中心-外围合作意愿全周期治理都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