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苏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苏社会科学
江苏社会科学

金晓瑜

双月刊

1003-8671

s83321531@163.com

025-83321531 025-86638536

210009

南京山西路120号国贸大厦16层

江苏社会科学/Journal Jiangsu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刊登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重视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生命辩证法

    吴宏政文成栋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的世界观实现了相对于旧哲学世界观的革命性变革,这就是把价值论的维度引入世界观,从而不仅回答了"世界是什么"的本体论问题,而且回答了"世界向何处去"的价值论问题.按照马克思的世界观,人类文明形态的演进本质上是人类这一物种寻求永生的过程.于是,世界历史进程便表现为人类文明形态不断演进的过程.文明形态的演进遵循辩证法原理,而人类通过文明形态的演进,展现了人类独特的生命活动形式,即生命辩证法.共产主义社会文明形态实现了人类文明中"自然法则"和"理性法则"的辩证统一,使人类这一物种的永久生存成为可能.

    人类文明形态生命辩证法创造性永生理性法则共产主义社会文明形态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政治逻辑

    董田甜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开辟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应有之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蕴含着深刻的政治逻辑,其建构形态与演进过程以系统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政治基因为逻辑起点,以科学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政治保障为逻辑中介,以面向未来如何肩负和践行这一崇高政治使命而谋划方略为逻辑归宿.从历史、理论与实践三重维度审视和建构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政治逻辑,有助于我们不断深化关于以政治建设推进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进而在政治自觉、政治自立与政治自信中持续推动文化繁荣和文明复兴.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使命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

    陈胜云
    19-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的精神世界是能动反映客观物质世界、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观念世界,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而变迁.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有效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不断推动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建构经历了四个基本阶段:改革开放开启人的精神世界重构的阶段;"四个多样化"倒逼人的精神世界建构阶段;社会快速转型中人的精神世界建构阶段;新时代人的精神世界的系统性建构阶段.这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精神世界建构的复杂性与曲折性,也体现了党中央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坚定战略定力.新时代推进建构人的精神世界的基本经验在于,既始终坚持经济因素归根到底决定人的精神观念的基本原理,又系统把握人的精神世界建构的相对独立性规律,整体性推进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

    中国式现代化精神世界拜物教批判文化自信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势能的生成逻辑与提升策略

    吴霞
    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势能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公信力、传播力、穿透力与影响力得以发挥的动能与状态.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过程,具有政治话语、学术话语与生活话语三重面向,只有不断挖掘与以上三重面向相匹配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政治势能""理论势能""生活势能",才能形成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在国内与国际传播过程中凝聚国内受众、影响国际受众的话语势能.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势能蓄积与释放的过程面临受外部影响、转化能力不足等问题以及时代挑战,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必须建构自洽话语体系、变革话语传播方式、创新话语内容表达、确立话语优势地位,才能直面新时代的种种挑战,提升话语的公信力、传播力、穿透力和影响力.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话语势能话语权

    机会公平与机会平等的政治哲学阐释

    陈培永杨慧聪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政治哲学范畴的机会公平中的"机会",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面向全体或特定社会成员提供的关乎其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性条件,而非泛指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机会".机会平等或机会公平涉及是否给、如何给、在什么时间和条件下给、给哪些社会成员机会的问题.机会平等在今天无论是在处理"机会有无"问题上还是在处理"机会大小"问题上,都存在无法解决的矛盾.机会公平是当下更值得追求的价值理想,它不追求机会平等所要求的严格的等同性、整齐划一性,而允许存在更多的差异化对待.机会公平也有其自身的限度,它只是社会公平的一个方面,是推进社会公平的一个着力点,不能指望以机会公平来完成社会公平的重任,甚至将机会公平等同为社会公平.

    机会公平机会平等差异化对待社会公平

    数字时代"信息茧房"束缚下主体性的解构与重建

    李貌韩璞庚
    4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时代基于算法技术的"信息茧房"使人的主体性逐渐迷失,越来越多的用户陷入伪主体性存在、反公共性存在和弱理性化存在的现实境遇."信息茧房"对人主体性的遮蔽主要体现为认识论层面上主体被拟象表征所迷惑且网络情感愈发极化,符号论层面上主体的符号认知能力削弱以及价值论层面上主体间价值体认距离逐渐增大.从本体论出发,"信息茧房"源于数字资本利用碎片化方式控制主体精神世界,利用意见领袖导引社会意识形态,利用阶层对立实现资本增殖,利用主体的群际归属感完成标签化统治.走出"茧房"危机、重建人的主体性,要通过优化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挣脱茧房层层束缚,通过监督和培养关键意见领袖实现网媒良性互动,通过培育现代化网络公民凝聚社会价值共识,通过重塑"人""群"关系回归人的价值本真.

    主体性信息茧房算法技术社会交往网络公民

    后发国家自主现代化的中国经验

    沈承诚
    5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化是人类的共同事业,但现代化并非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而是拥有复杂层次结构和因素变量的长历史演化过程.后发国家被西方"冲击"后的被动现代化"反应",需遵循发展的政治经济学逻辑,即国家建构、政党领导和政府质量是促成自主现代化的基础要素.从国家建构看,后发国家自主现代化的前置问题是国权问题,国家认同持续注入则是国家建构的根本;从政党领导看,后发国家需要政党的自主现代化共识凝结和政治动员,且后发国家政党应以自身制度化带动国家政治制度化;从政府质量看,渐进经济改革的政策创制是政府质量高低的关键指标,公正、回应和廉洁则是政府质量的价值依归.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家建构、政党领导和政府质量的目标分别指向国家人民属性和建设人民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新形态以及效能与公信力兼具的法治政府,它们是中国式现代化高度自主性的根本保障.后发国家现代化如果仅聚焦技术层面的工业化或硬性照搬照抄西方制度模式,未基于基本国情以渐进模式促成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相适改革演进,则必然遭遇挫折,沦为西方现代化的"附庸".

    后发国家自主现代化国家建构政党领导政府质量

    双轨式国家建构与后发国家治理秩序生成

    汤峰杨雪冬
    6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某种程度上,国家建构是政治力量主导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构,据此提出双轨式国家建构的解释框架.基础性权力拓展与政治吸纳推进是国家建构展开的两条路径,当二者同步推进、相互支撑时,国家建构成功的可能性更大;相反,若二者不能同向而行,且相互消解,极易导致国家建构走向失败.根本原因在于,加强基础性权力能确保国家对社会进行系统性渗透嵌入;政治吸纳则有助于国家将多元化的社会力量整合进体制,壮大支持政权的社会基础,进而弱化反体制力量的作用.以阿富汗为案例的研究初步验证了双轨式国家建构解释框架的有效性,具体揭示了国家建构的展开过程.

    国家建构民主转型基础性权力政治吸纳后发国家

    对称式互嵌:政社互动关系的新形态及其形成机制

    赵聚军杜梦真
    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政府向社会购买养老服务的深入推进,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互动更加频繁和复杂.以天津市F养老院与地方政府的长链条互动过程为案例发现,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养老服务的过程中,二者存在形成"对称性"关系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打破了二者为"非对称性"半依附关系的常规认知.具体来看,在"主体跨界—网络再造—空间生产"三个发展阶段,政府与社会组织同时或交替采取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对方的行为活动,并同时受到对方"即时性回应"的行动影响,其关系逐步实现了从"非对称性"互动到"对称性"互动的跨越转型,最终演化为"对称式互嵌"的新形态.

    政府社会组织政府购买服务对称式互嵌

    论良法善治对"天人观"的价值传承

    刘毅
    84-93页
    查看更多>>摘要:良法善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追求.这一制度叙事既需要传承中华文明蕴含的善治智慧,也需要区别于西方的善治理论,完成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重构.在话语制度主义视域下,运用"天人观"的二元范式解析中西方善治理论的叙事结构,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凸显的价值理性,显著区别于西方善治理论的精神内核,构成当代中国良法善治思想的内在特质.而"天人之分"强调外在约束,更多与西方善治理论通约.良法善治对"天人观"的传承有助于从政府、市场、社会三个维度整合中国式治理的理论与实践:一是践行"合纵连横"之治,沿袭平台型与互动式治理路径,走向整体性治理;二是坚持明德取向,从信息透明到价值透明,重塑政府-市场关系;三是注重民本导向,从公共服务均等化升级为绩效领导,持续提升政府信誉.

    良法善治"天人观"话语制度主义"天人合一""天人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