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苏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苏社会科学
江苏社会科学

金晓瑜

双月刊

1003-8671

s83321531@163.com

025-83321531 025-86638536

210009

南京山西路120号国贸大厦16层

江苏社会科学/Journal Jiangsu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刊登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重视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国现代变革的成功逻辑——以中国式现代化愿景为中心的分析

    殷冬水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愿景引领型现代化,呈现愿景引领驱动的显著特征.愿景生产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人民性、世俗性、务实性、整体性和行动导向性是中国式现代化愿景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愿景发挥着引领与指引、动员与激励、整合与聚焦、反省与变革的功能.从政治学的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归功于中国共产党善于用愿景规划的方式来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将愿景的生产、传播和执行三个关键环节贯通起来,实现了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有机统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权中国式现代化愿景现代性

    共同富裕愿景下农民现代化的人本逻辑

    吕培亮
    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民现代化,不仅仅是农民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的"个人问题",更是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从理论上讲,实现共同富裕,不是以财富的平均程度来衡量的平均主义,而是要走向人的现代化,以群体性能力差距缩小为依归,实现从外部性财产和收入保障转向人的能力的全面提升,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物本逻辑转向人本逻辑.就现实来看,我国正处于从全面小康迈向共同富裕的起步阶段,探索共同富裕无法绕开对农民的研究,更无法避开农民现代化问题.为此,破解人被物所束缚的难题,以人本逻辑超越物本逻辑,秉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和彰显人的价值主体地位,来探索中国式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道路,成为当务之急.

    共同富裕农民现代化人本逻辑全面发展

    进一步深化基层直接民主的理论意涵与制度创新

    韩瑞波唐鸣
    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直接民主具有高度原创性,既承继了马克思主义直接民主观和人民民主思想,又历经党和国家关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探索而被赋予本土化的理论意涵.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指引下的基层直接民主以人民群众在民主实践过程中的直接参与为前提,打造了包含选举、协商、决策、管理和监督五个环节在内的全链条民主形态.基层直接民主的功能价值体现为聚焦基层民主治理强化共同体建设,恪守人民中心立场形塑价值导向,创新直接参与机制提升民主质量.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要持续推进基层直接民主发展,完善其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应以制度创新为抓手从以下方面着力:聚焦党建引领,推动党的领导与基层直接民主深度融合;完善基层立法,加快"两委"组织法修订进程;激活社会活力,构建制度创新协同机制.

    基层直接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民主政治制度创新

    守正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逻辑与实践遵循

    曹劲松
    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承担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根本遵循和理论指引.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逻辑与实践遵循,可以从人的思想觉悟的思维逻辑、能动创造的实践逻辑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辩证逻辑上理解守正的根本要义、创新的意义指向和守正创新辩证统一的实践方向.思想文化建设上的守正本质上是价值守正,并在时代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通过理论形态上的创新,为人们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提供思想上的价值引领和文化上的价值引导,促进共同体的价值共鸣和文化认同,进而形成强大的文化内聚力和影响力.因此,必须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置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根基,以文化繁荣为着力点,持续深化文化强国的内涵式建设,为人民群众带来高质量的文化生活.文化共同体的精神建构,必须以守正创新为遵循,强健魂脉、扎牢根脉、丰富学脉、拓展文脉,不断激发文化共同体的文化生命力和精神创造力,为民族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习近平文化思想守正创新内涵式发展文化共同体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

    邢纪红
    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促使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进入新境界,具体实践有了新引领.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涉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使命、网络道德与清朗网络空间的建设、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以人民为中心进行文化建设的立场等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于文化的论述的继承与发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道德观及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继承与发展,是对"新的伟大斗争"实践要求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践要求的现实顺应,这三者分别构成了引领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及实践逻辑.在具体实践中,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应当系统建构思想道德制度体系,全面塑造社会良好道德风尚,下沉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从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提升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离不开思想文化领域的最新理论建树与政策指引,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为增强"四个自信"、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文化思想思想道德建设"四个自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梦

    文明观的样态迭变与脉络探证

    汤荣光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明观作为历史观表达样态和价值尺度,打开了人类认识自身本原本质并探求进步的实践路向.文明观样态迭变蕴含思维奥秘,呈现认知模态繁复图景,亦展现文明认知的悖论,透射出精神与本原的复杂关系.文明观碰撞的根源隐含社会生产方式背后的利益纠葛,彰示人的本质并保留理性认知的辩证样貌,掩藏仇视和敌对的思想印痕,展现民族解放和人类生存际遇的价值选项.文明观升华的视窗内嵌社会变革的价值向度与文明阶段性发展的特质,内蕴文明归属与国家发展道路的意涵,表征文明独特性及其交往的空间,聚合文明认知的方法和标准.顺承于此,渐次展拓脉络化阐证文明观发展样态、矛盾结构、致思路径的逻辑链条.

    文明观社会历史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文经济学视域下工业遗产转型的多维审视

    李凤亮刘晓菲
    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文经济学视域下的城市发展更加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同赋能.工业遗产作为城市建设重要的存量资源,其转型实践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为工业遗产本身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转化之间的矛盾,本质上是工业遗产的功能指向与人的价值需求错位的问题.人文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将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相结合,强调以人本主义的视角重新审视经济行为和社会活动,为新时代的工业遗产转型提供了新的理论观照.人文经济学视域下工业遗产转型的动力逻辑以人的发展为根本遵循,以文化与经济共融互促为价值动力,以构建具有人文韧性的良性生态为目标导向.实践逻辑倡导多元主体参与的文化治理模式,建设文化产业赋能城市更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形塑以人文底蕴为新竞争优势的城市建设.以人文经济学指导工业遗产转型不仅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应用,还是实践情况反馈至理论的建构过程,是一次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的探索.

    人文经济学工业遗产文化产业城市更新

    新质生产力与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建构

    向勇
    6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技术社会整体论是探究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全新视角.数字文化产业体现了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创新,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文化产业转型发展的根本遵循.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文化内容的高品质发展、生产手段的高科技发展、文化消费的高体验发展.反思技术决定论,就是在认可技术对文化产业带来的深远影响的前提下,审慎看待技术革新在文化产业领域的适用范围和程度.技术社会整体论不以单一的视角去看待技术的作用,而是以集合论、整体观、系统观去看待技术及其与社会的互动机制,是对技术决定论的批判和对社会建构论的超越.技术社会整体论是马克思主义新质生产力观的具体体现,是一种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理论洞察.技术社会整体论要求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重制度协同、生态治理和全要素生产率.

    新质生产力数字文化产业技术社会整体论技术社会学

    新质生产力驱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健全的创新路径

    郭新茹唐月民
    7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需要新质生产力的驱动.数智时代,新理念指引、新要素驱动、新结构支撑、新载体聚合、新机制保障和新生态滋养共同驱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健全.然而,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文化消费供需结构不平衡、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协调、文化产业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制约着我国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健全.因此,需要从聚焦链主企业培育、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加强智能平台建设、优化区域分工体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六个方面发力,构建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新质生产力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逻辑框架创新路径

    黑格尔的世界历史观及其对阐释中华民族自觉的启示

    卜祥记闫艳芳
    8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界历史"概念的内在性关联是阐释中华民族自觉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不可或缺的理论视角.黑格尔的"世界历史"不仅区别于古希腊罗马的"准历史"、基督教的神学史,而且在与普遍精神的本质关联中呈现出奠基于其上的"世界历史性民族"与"世界历史意义"的本质性内涵.黑格尔认为,只有自觉到普遍精神的民族才能成为世界历史性民族,也只有世界历史性民族才能承担起世界历史任务,并在开辟历史新纪元中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如果我们在原则性高度上把黑格尔普遍精神的历史还原为人类历史发展的现实性及其普遍必然性,就会发现它对阐释中华民族自觉的启示:中华民族之所以成长为世界历史性民族,是因为它已自觉地意识到历史之作为世界历史以及现代化之作为历史发展的普遍必然性;作为世界历史性民族的中华民族之所以具有世界历史意义,是因为它已跃出个体性民族伟业的界限,自觉承担起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任务,并致力于开辟现代化新纪元、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世界历史普遍精神中华民族自觉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