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书育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

徐晓风

月刊

1008-2549

jiaoshi@jiaoshuyuren.com

0451-88060276

15008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兴路50号

教书育人/Journ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陆媛斌
    4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核心,而地方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力量,通过培养专业人才、优化就业指导服务,为乡村产业兴旺提供智力支持,同时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然而,当前地方高校在引导毕业生服务乡村方面仍面临观念、设施及宣传等方面的挑战,需采取措施加以优化,以促进高校毕业生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的双赢。

    乡村振兴地方高校就业指导毕业生

    公共治理视角下高校志愿服务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研究

    刘颖
    4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的重要保证,为乡村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是广大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本文在公共治理视角下探讨高校志愿服务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探究政府、高校、乡村、企业等主体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与作用,旨在建立并完善"政府主导 高校主持 乡村实施 社会参与"的志愿服务协同体系。

    公共治理高校志愿服务乡村高质量发展

    跨界融合视域下IP形象在高校文化育人中的实践路径研究

    陈小非
    5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不断深化,IP形象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提升文化育人成效方面呈现出巨大潜力。当前,IP形象在高校文化育人中仍面临目标定位不明确、文化契合度不高、内容创新性不足以及受众参与度低等现实困境。为此,高校应坚持"三融、三跨、三创"原则,即融合文化元素、融合育人实践、融合新媒体技术;跨学科融合、跨领域合作、跨文化交流;创新文化品牌、创新传播渠道、创新育人机制,积极拓展IP形象在高校文化育人中的实践路径,不断开创高校文化育人的新格局。

    跨界融合IP形象高校文化育人实践路径

    大数据视域下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与发展创新研究

    付沙肖叶枝
    5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信息化社会,大数据已成为教育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文章针对大数据时代高校继续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系统探讨了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改革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和发展路径,详细剖析了当前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中存在的数据资源分散、教育管理模式落后、数据分析能力不足以及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问题。在调研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发展面临的困境及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改革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继续教育学习平台、完善继续教育发展规划、推动精准管理与个性化学习需求、强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探索大数据视域下继续教育管理与发展创新的策略,为大数据时代继续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大数据高校继续教育教育管理发展创新数据分析

    从规范到示范: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方向的必然选择

    殷文杰
    5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规范性的强调只能是师德建设的阶段性目标,而不是对教师道德的终极要求。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身份的角色定位、个人道德成长的规律等因素决定了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重点应该从强调教师对外在道德规范的依从走向追求"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道德示范。对高校教师而言,只有筑牢精神信仰、提高德性修养、强化自我效能感、拥有相应的专业自主权等才能增强教师的信心和能力,发挥其在道德领域的示范引领作用。

    规范示范师德建设高校教师

    芬兰"研究取向"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及其启示

    许嘉琪
    6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芬兰教师教育自 1970 年代起,一直在努力培养具备自主"研究取向"的教师,在新教师教育体系的推行下,芬兰教师的学术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且孕育出了一批批具备深厚教育思想的杰出师资。本论文以芬兰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为研究对象,从"研究取向"的教学模式理论入手,结合教师教育的政策与实践,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促进教师职业竞争力的提升,提升教师的专业自信、教育研究能力和自我实现能力。

    教师教育芬兰课程设置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李霞
    6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积极心理学作为关注人类积极心理品质、强调个体潜能开发的心理学分支,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基于此,分析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紧密关系及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常见问题,并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教育对策,以期提升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积极心理学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对策

    基于戏剧教学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张学明刘爽
    7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讲授为主,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心理知识的深入理解。本研究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一种基于戏剧教学法的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该模式结合具身认知理论,利用混合学习环境,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戏剧元素,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参与感。为进一步验证该模式的有效性,在F师范大学开展了教学实践活动,结果显示,这种创新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具身认知理论戏剧教学法心理健康教育

    赋能与进路:红色文化数字化涵育时代新人

    于红丽娄成彬李阔
    7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典型代表,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育人功能。数智时代,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文化,增强了政治认同、传承了红色基因、厚植了民族底气,展现出新的意蕴。但同时,红色文化数字化涵育时代新人也面临着"弱化""消解化"和"工具化"的现实困境。通过构建红色文化数字化话语体系内容层,搭建红色文化数字化育人的载体层,构筑红色文化数字化育人的路径层,才能够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引领优势,提升高校思政课的育人实效。

    赋能进路红色文化数字化时代新人

    高校通识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涵、关系、路径

    蒋岗刘民
    79-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大学生文化自信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对此,从价值取向、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三个层面构建高校通识教育与大学生文化自信之间的耦合关系,以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动为出发点,创新性地提出通识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策略,通过完善课程体系,深化学生认知理解;创新教学形式,强化学生情感认同;培育教师队伍,优化学生实际行动等路径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高质量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通识教育文化自信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