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罗艺峰

季刊

1003-1499

lbj-919@163.com

029-85217708

710061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中路108号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Journal JIAOXIANG-Journal of Xi'an Conservatory of Music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反映和介绍国内外音乐学术领域的最新教学、科研成果为宗旨,热情关注现实音乐生活中的理论热点,追踪当今世界音乐研究进展,在“西安鼓乐”、“汉唐音乐文化”等专题领域影响较大,发表了一系列理论价值较高的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肖斯塔科维奇协奏曲的范式突破

    杨怡文
    8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西方音乐历史的各个时期,协奏曲虽具有不同的类型,但却拥有相似的内在表达"范式".20 世纪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协奏曲在继承浪漫时期协奏曲风格的同时,也在创作上突破了以往协奏曲的写作范式.比如打破传统三乐章结构,引入更多样化的乐章数量和速度布局,在结构布局上实现突破;突破独奏与乐队二元对立,赋予小号、圆号等乐器"第二独奏"的角色,或将独奏乐器的演奏效果设计得更像乐队,在角色特性上实现突破;融合协奏曲与其他体裁,并借鉴复古的巴洛克风格,例如融入夜曲、谐谑曲、帕萨卡利亚和布尔列斯卡等体裁,在体裁特性上实现突破.

    肖斯塔科维奇协奏曲体裁范式20世纪协奏曲

    加里·巴赫龙德赋格主题研究

    任雪
    9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是复调音乐再现辉煌的重要时期,"赋格"作为复调音乐最高体裁形式,得到众多作曲家的创作青睐.美国作曲家加里·巴赫龙德从 20 世纪 90 年代起,先后创作了 6 部赋格套曲曲集以及 180 余首独立赋格曲.这些赋格作品独具匠心、极富特色,尤其是在主题的构建上,与特定立意相关联,纵向拓宽主题表现空间,使其主题别出心裁、引人注目.聚焦巴赫龙德赋格主题,通过剖析其音阶结构、节奏与节拍、旋律特点、材料来源、立意与风格等,探寻作曲家创作思维,揭示其多元化、个性化的创作特征.

    加里·巴赫龙德赋格主题素材与技法风格与立意

    罗麦朔《火之舞》音乐分析与艺术表现

    赵江珊
    97-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火之舞》是青年作曲家罗麦朔创作的兼具民族特色和西方现代创作技法的民族管弦乐作品.该作品吸收了新疆龟兹音乐元素辅以中西结合的创作手法,无论在技术技法,还是艺术表现方面都表现出作曲家独特的追求.以罗麦朔唢呐与乐队狂想曲《火之舞》为研究对象,从作品龟兹元素的创作素材、灵活自由的整体结构、器乐组间音色对比和层次变化的配器技术以及中西结合的创作手法等方面进行探讨,揭示了罗麦朔对龟兹音乐的深刻理解.罗麦朔将此传统民族音乐元素运用在《火之舞》的创作中,体现了他在音乐语言上的新探索和对民族音乐传统的思考.

    《火之舞》龟兹文化创作技术创新思维中国民族管弦乐

    戏曲风格创作歌曲音高类润腔表演探析

    王山
    103-106,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戏曲风格创作歌曲是当下民族声乐曲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歌曲以传统戏曲为典型的音乐风格要素."润腔"是表演者切入此类作品,准确表达作品风格特征的重要技术与艺术抓手.音高变化类润腔应用与实践中的润腔处理可分为腔音性润腔与结构性润腔两类,音高类润腔在单音与腔句不同场景中的民族声乐表演方法,能够助推民族声乐表演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发展.

    戏曲风格创作歌曲音高变化类润腔民族声乐表演

    现代筝曲《风铃吟》音乐语言与演奏分析

    赵美娜
    107-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风铃吟》是一首极具中国传统美学色彩且考验演奏者技术和音乐表现力的现代筝曲作品.它以唐代大曲和西方变奏曲式的双重结构以及"风""铃""吟"三种音响造型展现了禅意的境界.作品独特的定弦方式,不仅保留了传统民族音乐的韵味,还融合了现代音乐的元素,构建出复杂多变的和声层次,增加了作品的戏剧性与动态张力.作品以和声为主导,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以C-D-A三音动机贯穿始终,形成了鲜明的主题性与一致性.在演奏方面,从技巧层面上看,《风铃吟》运用了琶音、点指与快速指序三种主要的演奏技巧;在意境的表达方面,则需要灵活运用磨弦、刮奏、泛音等技巧来提高作品整体的艺术效果.

    《风铃吟》唐大曲音乐语言演奏分析

    室内乐重奏中大提琴的织体类型与演奏技法探析

    冯琦越
    113-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重奏活动中的大提琴织体以及演奏技法有异于独奏,这一特性是因不同乐器间的音律以及作品表现需要而使然.大提琴在重奏中的织体类型可分为旋律性与和声内外音连缀织体、双音与和弦织体和支声呼应式织体,每一类型的织体因应作品需要,有着不同的演奏技法.对这些织体与演奏技法的探究与梳理对大提琴在重奏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区分与独奏间不同的演奏原则与特点有一定意义.

    室内乐重奏大提琴织体演奏技法

    黄安伦《舞诗第三号》创作特征与演奏分析

    郝赛赛邓捷
    118-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安伦的《舞诗第三号》是一首非常经典的当代钢琴作品.全曲中景至背景层面中,上行纯四度—下行大二度的核心音调和二度下行级进的"隐性动机"是整部作品的音乐线索和出发点,逐步形成了二者互动与交替的音高运动规律.在创作过程中,作曲家将西方技术与中国民歌元素相结合,形成了西方大小调体系、泛调性手法和民族五声调式三者相融合的个性化音乐语汇.这些基本分析均有利于对该作品演奏技术的准确理解和有力表达.

    黄安伦舞诗第三号隐性动机音高运动演奏分析

    钢琴二重奏艺术刍议——"叠艺"教学论

    董海珠
    125-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李世卫、董海珠组成的固定钢琴二重奏组合"叠艺",自 2009 年起频繁活跃于钢琴二重奏舞台,于 2020 年首创了国内钢琴二重奏双导师制课程机制,系统编著本科、研究生钢琴二重奏系列教材,进行钢琴二重奏理论研究并组织中国钢琴二重奏作品创编,推动了中国钢琴二重奏及其教学的发展."叠艺"阐述了钢琴二重奏作为钢琴艺术分支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意义;"叠艺"结合"教、创、演、研"的方式,针对钢琴专业学生的不同的特点,有针对的量身定制教学内容,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

    "叠艺"组合钢琴二重奏中国钢琴二重奏创编上海音乐学院

    "天音"版民族歌剧《二泉》新生暨育人模式探析

    李岩冯喜超
    130-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 年 7 月 8 日至 11 日,天津音乐学院民族歌剧《二泉》在天津大剧院隆重上演.这次演出活动,不仅致力于精准再现和致敬经典,还利用此次实践机会构建了一种融"产教学演研"的全面育人模式.从中,不仅让学生在参与歌剧制作和表演过程中掌握了必要的技术,更通过亲身体验艺术创作的复杂性及舞台实践的多变性,深入地理解了艺术作品背后的情感深度和文化责任.

    天津音乐学院歌剧《二泉》"产教学演研"模式

    《黄河大合唱》的经典化过程与红色音乐的美育价值

    刘晓慧
    137-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红色经典音乐与中国近现代革命文化发展同频共振,与中国现代社会文化更新与进步同理连枝,与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生活息息相关,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具有重要的美育价值与美育功能.《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交响性大合唱,它以黄河为背景,采用象征性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炽热的旋律、恢弘的气势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英勇抗日的革命精神.基于《黄河大合唱》的经典性美学构成,阐释其与中国红色音乐文化的经典化过程,剖析《黄河大合唱》的艺术价值,发掘其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守民族自信、发展全民美育中的积极意义.

    《黄河大合唱》红色经典音乐经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