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机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机械
机械

王健

月刊

1006-0316

jixie@vip.163.com

028-85925070

610063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工业园区墨香路48号601室

机械/Journal Machinery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机械》杂志,1962年创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刊号:CN51-1131/TH ,国际刊号:ISSN1006-0316。《机械》杂志为综合性机械工程技术期刊,在机械工程广泛涉及的领域内,传播科技信息,刊载机械科技专题论著,展示机械工程学科最新科研成果,交流生产实践及革新改造的先进技术经验,传播现代科技新知识。《机械》杂志曾连续两次被评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并加入了万方数据网数字化期刊群和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数据库。《机械》杂志在机电行业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特点:理论与实际结合,普及与提高兼容,综合性、先进性、创新性与实用性相结合。读者对象:从事机械科技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大专院校教学科研人员 及企业的经营者、策划人员、营销专业人士和中、高级技工。栏目设置:设计与研究、机械制造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产品开发与设计、机电一体化、工程材料应用、测量与检测技术、工业设计、维修与改造、规划管理、经验交流、企业产品信息 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人体振动试验的坐姿人体模型研究

    陈鹏肖新标徐涆文胡秦...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能够准确模拟人体受振特性,基于多体动力学原理,将人体简化成头部、上躯干、下躯干和腿臀部4集总质量、12 自由度多刚体模型,模型中考虑上躯干、下躯干和腿臀部之间的腰部肌肉作用,各部分之间采用线性等效弹簧和阻尼进行连接.借助振动试验台,对8名志愿者进行了坐姿低频振动试验,得到了人体在垂向激励(0~20Hz)和纵向激励(0~15Hz)下座椅-头部的振动传递特性曲线.模型中模拟人体动态特性的48个刚度、阻尼参数,采用自适应模拟退火算法对试验得到的座椅-头部振动传递特性曲线进行参数辨识来确定.结果显示,12 自由度多刚体动力学人体模型仿真曲线与试验曲线相一致,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反映人体受振特性.

    人体模型腰部肌肉人体振动试验参数辨识

    基于双向流固耦合的无拉索天线桅杆风致振动特性研究

    杨雨春王杰胡凯
    9-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正六边形无拉索天线桅杆的风致振动特性,本文进行了基于双向流固耦合的数值模拟研究.建立了无拉索天线桅杆固体网格及外流场重叠网格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ANSYS Workbench搭建基于Transient、Fluent和System Coupling的双向流固耦合仿真系统,对不同风速下桅杆的横向、顺风向振动位移及受力进行了分析,并运用Model模块计算了桅杆前六阶固有频率及其对应模态.结果表明:无拉索天线桅杆在风速U=13.5 m/s时会发生振动形式转变,振动形式从第一阶模态转变为第一阶与第二阶混合模态,横向振幅在此风速下出现极小值;桅杆受到的顺风向阻力数值模拟结果与经验公式基本相符,对比误差不超过8.5%;无拉索天线桅杆尾流主涡的交替摆动是其受到脉动横向风载的主要原因.

    无拉索天线桅杆双向流固耦合固有频率风致振动

    基于响应面法的机载光电集成箱优化设计

    陶冶农王亮苏润石李克凯...
    17-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机载光电集成箱在战斗机飞行过程中面临振动、冲击等恶劣工作环境.本文旨在提高光电集成箱抗振动干扰能力和结构可靠性,以减少最大变形量和提升结构一阶模态频率为目标,对光电集成箱进行多目标优化设计.根据加速度过载极端条件对原始光电集成箱三维模型进行特定载荷下的静力分析和普通约束条件下的模态分析;采用最佳空间填充设计法(OSFD)法进行实验设计,提取结构设计参数并建立样本空间,响应面模型运用Kriging法进行构建;以最小化结构变形量、提升结构第一阶模态频率作为优化目标,以结构等效应力和质量为约束条件,运用MOGA遗传算法对构建响应面模型进行了优化求解,得到响应面模型最优解,最后对模型进行参数化重构和验证.优化结果显示:经过优化后的光电集成箱,最大变形量减少了 44.02%,基频提高了 33.6%,质量减少了 8%,有效地提升了光电集成箱的动力学性能和可靠性.

    最佳空间填充设计法Kriging法多目标遗传算法响应面优化

    柔性体死结打结装置研究进展

    高震南
    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柔性体死结打结装置是近年来机械设计和自动化领域的研究热点.针对现有死结打结装置可靠性差、打结成功率低等问题,从死结成结原理和打结技术两个方面综述了死结打结装置的最新研究进展.具体基于绕轴旋转打结法、缠绕打结法、扭转打结法以及D型打结器式这四种死结打结方法,重点对几种典型死结打结装置从工作原理、功能特点等方面进行论述和分析,并总结了死结打结装置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现状,为其他研究者在柔性体自动打结设备方面的研发设计、改进以及打结装备的智能化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死结成结原理打结机打结方法

    动车组隔离变压器柜体强度分析与轻量化研究

    仲凡王俊勇董宇微
    30-3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动车组车下吊挂隔离变压器柜体进行结构强度分析,利用Hypermesh软件建立隔离变压器柜有限元模型,依据EN 12663-2010确定柜体静强度分析工况及疲劳强度分析工况,基于von Mises应力评估柜体静强度,根据FKM标准评估柜体疲劳强度.校核结果表明,柜体强度余量较大.基于校核结果,以柜体骨架主要部位板厚为设计变量、强度为约束条件、整柜重量为优化目标,采用Kringing法构建隔离变压器柜代理模型,以全局响应算法对代理模型进行寻优迭代,优化结果表明,在满足柜体静强度、疲劳强度及刚度要求下,柜体重量减轻17%,优化效果明显,验证优化方法可行.

    隔离变压器柜疲劳强度轻量化设计代理模型FKM标准

    时速400km/h高速动车组在不同线路边界条件的动力学性能分析

    梁瑜
    3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时速400 km高速列车的动力学性能,本文基于京沪谱轨道不平顺,对新轮、磨耗轮与60N和60D两种钢轨型面匹配的工况以及不同曲线和超高工况下进行动力学计算性能对比计算.结果表明:采用LMB10踏面的高速动车组,车辆的平稳性及稳定性指标均能满足相关标准要求,具有足够的安全冗余;在轮轨匹配条件下,新轮的动力学性能优于磨耗轮,有利于车辆的通过,建议采用新轮匹配轮轨关系;磨耗踏面与CN60N和Rail_60钢轨型面匹配的各项数据基本重合,表明磨耗踏面与何种钢轨型面匹配对运行稳定性几乎不产生影响;LMB 10_new和CN60N组合下的轮轨匹配关系下,通过各种曲线和超高情况下稳定性各项指标均未超出限值,满足标准要求且有足够的安全裕量.采用LMB 10_new和CN60N 匹配的轮轨关系时,在相同工况下,成渝谱的各项平稳性指标值优于于郑西谱、京沪谱.

    高速动车组仿真模型动力学性能

    CRTS Ⅱ型板式无砟轨道层间摩擦参数及性能影响研究

    谭诗宇
    45-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离缝后的层间相互作用关系,开展现场运营线及室内推板试验,建立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的力学特性分析模型,研究离缝条件下不同层间摩擦参数对轨道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实际运营状态下的轨道板随着顶推力不断增大,轨道板与砂浆层逐渐脱粘,完全脱粘后发生滑移,轨道板失稳发生水平位移的推力在160~200 kN之间,轨道板发生稳定滑移的水平推力在210~250 kN之间,对应摩擦系数为2.5~3.1;室内试验轨道板与砂浆层之间在无粘结力的最不利状态下,轨道板发生稳定滑移的水平推力在55~56 kN之间,对应摩擦系数为0.79~0.80;随着层间摩擦系数增加,会一定改善轨道结构受力变形,但影响程度有限,摩擦系数由0.7增加至3.1时,宽窄接缝受力最大减小6.6%,钢轨和轨道板最大上拱位移分别减小了 4.19%和5.7%;对于已经出现离缝的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层间摩擦状态影响较小,应提前预防和避免层间离缝病害的产生,保证层间粘结完好.

    高速铁路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摩擦系数推板试验影响规律

    挤压和车削成型方式对螺纹连接松动行为影响研究

    冯中立邓秋深张云樵刘涛...
    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7050铝合金车削成型和挤压成型的内螺纹开展损伤形貌分析和机械性能分析,基于自主研制的螺纹连接结构松动试验夹具和随机振动试验夹具,系统开展了在轴向激励下车削和挤压内螺纹/螺栓连接结构的松动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内螺纹在挤压成型时材料发生塑性流动,螺纹表层组织呈流线分布,由于发生塑性变形时的冷作硬化,使得螺纹表面硬度高,质量好;挤压成型的内螺纹相较于车削成型的内螺纹更难以拉脱;挤压成型内螺纹的松动速率大于车削内螺纹;车削螺纹损伤程度比挤压螺纹严重,内螺纹的损伤主要集中在螺纹牙中部和牙底,螺纹表面损伤特征主要呈现为剥层、塑性变形以及犁沟.螺纹表面的磨损机制主要为疲劳磨损、磨粒磨损、粘着磨损.

    车削成型挤压成型螺纹连接微动磨损损伤形貌

    车间环境下Q235碳钢MIG焊工艺研究

    叶景锋陈木凤韩彬符灵铭...
    6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Q235碳钢因其良好的焊接性能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领域,其常用的MIG焊的焊接工艺参数在车间环境下受到焊接粉尘、油污等因素影响,焊接质量稳定性无法把控,本文在车间环境下对Q235碳钢MIG焊的焊接工艺进行研究,研究焊接电流的变化导致焊接线能量的变化对焊缝质量的影响,结合超声波无损检测、微观金相实验进行焊缝质量分析,最终确定最佳焊接工艺参数.研究发现:当焊接电流为86A时,电弧相对不稳定,飞溅较多,成型质量差;随着电流增大到126 A时,电弧稳定,飞溅极少,成型质量良好;继续增大电流时,发现飞溅少,但焊缝成型质量差;结果表明,最佳焊接工艺参数为电流 126A、电 压 19V、速度 50 cm/min、气体流量 1.7 L/min.

    车间环境Q235碳钢焊接工艺焊接粉尘油污

    基于遗传算法的脱模机转动系统最优控制器设计

    熊澳王琦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混凝土试块脱模机是一款全自动化实验设备,其中脱模机的转动控制系统是设备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脱模机转动系统的角度控制能力,本文基于最优控制理论设计了一种脱模机转动控制器,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其有效性.结果显示,在2 s的时间内系统可以达到稳定状态.然而,应用此方法主要取决于Q、R加权矩阵的选择,通常需要反复试验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为解决此问题,本文采用遗传算法来优化加权系数.通过实验仿真,成功将系统稳定时间缩短了 1 s,达到了更快的稳定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基于最优控制理论的脱模机转动控制器,结合遗传算法进行优化,可以有效提高脱模机转动系统的角度控制能力,缩短稳定时间,提高设备运行效率.

    脱模机转动系统遗传算法最优控制角度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