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江西农业大学

石庆华

双月刊

1000-2286

ndxb7775@sina.com

0791-83813246

330045

江西省南昌市志敏大道1101号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Acta Agriculturae Universitatis Jiangxiensis(Natural Sciences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是江西农业大学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综合性农业学术刊物,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ISSN 1000-2286,CN 36-1028/S。本刊立足于国际国内农业科学的发展前沿,理论探索为主,面向社会,刊载有关农业科学、林业科学、植物保护、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与工程、资源与环境科学、农业工程等学科具有创新价值的学术论文、研究简报和研究综述等。本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科院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美国《生物学文摘预评》(BA)、意大利《农业索引》(Agrindex)、英国《动物学记录》(ZR)、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学中心文摘》(CABI)、波兰《哥白尼索引》(IC)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信息源》、《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信息源》、《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等20多种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收录,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种马尾松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特性及其与团聚体稳定性耦合关系

    杨洪炳肖文发曾立雄雷蕾...
    543-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2种马尾松人工混交林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以及2种林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其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酶活性的耦合关系。[方法]以三峡库区马尾松杉木混交林和马尾松杉木栎类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0~10 cm土层的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微生物生长代谢现状,探究影响团聚体稳定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1)2种马尾松混交林之间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微生物总生物量及其群落多样性均无明显差异;(2)从酶化学计量特征来看,2种马尾松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生长代谢受到磷(P)限制;(3)土壤丛枝菌根真菌、放线菌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的生物量在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之间无明显差异;(4)土壤全钾含量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程度最大。大团聚体中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活性是驱动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关键因素。[结论]为提高三峡库区马尾松林地土壤质量,应多关注NAG活性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为缓解P限制对植被生长发育的影响,可在马尾松人工林中营造P分配能力更强和P利用效率更高的树种。

    三峡库区马尾松混交林团聚体稳定性酶化学计量微生物养分限制微生物群落结构

    攸县油茶远缘杂交亲和性的解剖学研究

    叶佳伟高晓磊周璇袁德义...
    558-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了探究攸县油茶(Camellia yuhsienensis)远缘杂交亲和性的生物学机制。[方法]研究以石果毛蕊山茶[C。mairei var。lapidea(Y。C。Wu)Sealy](SG)、海南油茶'海油3号'(C。hainanica'Haiyou 3')(HN-3)和普通油茶'德油6号'(C。oleifera'Deyou 6')(DY-6)为父本,采用常规授粉和混合授粉方式对攸县油茶(YX)进行自交和杂交授粉。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亲本倍性,通过离体萌发法测定父本花粉活力,运用显微技术观察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动态以及早期果实和胚珠发育动态,并田间调查各授粉组合的座果率和落果率。[结果](1)YX为六倍体,SG为二倍体,HN-3为八倍体,DY-6为六倍体。(2)4种油茶花粉具有较强的活力和育性,其中花粉活力最高的是DY-6,为70。13%;花粉活力最低的是YX,为40。68%。(3)自交和杂交所有组合的花粉均能在柱头上正常萌发,且花粉管在授粉后12 h均生长到花柱基部,但自交和YX×SG的花粉管进入子房后生长受阻,无法到达胚珠;YX×HN-3和YX×DY-6的花粉管则在授粉后72h到达胚珠。(4)自交和杂交授粉后100 d内,YX×DY-6的果实横径、纵径最大,YX×SG的果实横径、纵径最小;YX×DY-6的败育胚珠数最少,平均为3。83枚/果;YX×SG的败育胚珠数最多,平均为6。00枚/果。(5)自交和杂交授粉后100 d内,YX×DY-6的座果率最高,为68。0%;YX×SG的座果率最低,为4。0%;YX×HN-3的座果率为16。0%,其落果高峰主要集中在授粉后0~30 d和40~70 d;混合授粉组合YX×SD的座果率为22。0%。[结论]自交和YX×SG的杂交障碍主要为受精前障碍,YX×HN-3的杂交障碍为受精前和受精后障碍;攸县油茶远缘杂交亲和性也与亲本倍性有关,其亲和性大小为YX(六倍体)×DY-6(六倍体)>YX×HN-3(八倍体)>YX×YX>YX×SG(二倍体);混合授粉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攸县油茶远缘杂交亲和性。研究结果为攸县油茶远缘杂交亲和性机理研究提供了细胞学基础,也为油茶远缘杂交育种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攸县油茶远缘杂交亲和性花粉管生长座果率

    筇竹钾离子通道QtSKOR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陈叶丹赵小艳黑晶莹王澍...
    572-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外向整流型钾离子通道SKOR(Stelar K+outward rectifier)家族是参与植物钾离子转运和分配的重要通道,且K+在植物生理过程和响应非生物胁迫中有决定性作用。旨在研究外向整流型钾离子通道SKOR在富含钾元素的筇竹(Qiongzhuea tumidinoda)发育及受到盐胁迫过程中的功能。[方法]利用RACE技术从筇竹的幼苗中获得SKOR基因并命名为QtSKOR1(基因号:MT078984),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分析及表达特征分析。[结果]QtSKOR1基因开放阅读框(1 923 bp)编码了641个氨基酸。QtSKOR1蛋白存在环核苷酸(cNMP)和锚蛋白重复结构域(ANK)属于Shake亚家族,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57。27 kD,理论等电点为4。94,含有3个跨膜区但不存在信号肽,属于疏水性蛋白。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QtSKOR1蛋白主要定位于线粒体(30。4%)和细胞质(26。1%)中。同源分析和进化分析显示,QtSKOR1与二穗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um)和玉米(Zea mays)的同源性较高,分别为89。06%和87。91%。qPCR结果显示,QtSKOR1基因在筇竹所有组织中均有表达,且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叶、根、茎、笋。与对照相比,随着钾胁迫时间的增加,QtSKOR1的表达量在根中显著增加,而在茎叶中显著降低。随着钠胁迫时间的增加,QtSKOR1的表达量在根茎叶中均呈下降趋势。[结论]QtSKOR1基因属于Shake亚家族,均参与了筇竹各个组织特别是叶的钾运输。同时,在钾胁迫下QtSKOR1基因在根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筇竹K+通道蛋白QtSKOR1基因基因克隆表达分析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碳储量动态变化及增汇策略分析——以龙江森工为例

    郭同方吴水荣张超苏秦...
    582-5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重点国有林区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压舱石,研究其森林碳储量增汇动态尤为重要。[方法]基于2002年和2020年2个时点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与档案年度更新数据和相关文献资料,采用森林生物量扩展因子法,估算龙江森工及其所辖23个林业局和7个直属林场的森林碳储量与碳密度动态变化,利用生物量-林龄模型和最大碳密度估测固碳潜力,分析重点国有林区增汇策略。[结果]2002-2020年,(1)龙江森工碳储量提升,森林植被碳储量由189。23 TgC增加到333。43 TgC,增长了71。22%;(2)龙江森工森林植被以乔木林为主要固碳类型,且乔木林碳储量占比增大,由91。97%提升到99。77%,其中沾河林业局碳储量最高、绥阳林业局碳储量增量最大、丰林林场碳密度最高、穆棱林业局碳密度增长量最多;(3)龙江森工以混交林为主要固碳森林类型,且占比上涨,碳储量占比最大的为阔叶混交林,纯林中以蒙古栎林和落叶松林为主;(4)绝大部分森林类型的碳储量为净增加,各森林类型的碳密度呈现显著增加趋势,2020年不同树种的碳密度介于36。94~70。61 MgC/hm2,蒙古栎林为碳密度最大森林类型,落叶松林为碳密度增量最大森林类型;(5)从各林龄组来看,中龄林碳储量占比最大,碳密度和林龄呈正向增长;(6)通过预测分析,龙江森工碳储量到2030年可达到396。33 TgC、2060年可达到519。16 TgC;乔木林碳密度从2020年的59。64 MgC/hm2,分别增长到2030年的73。11 MgC/hm2和2060年的95。76 MgC/hm2,增量呈现减弱的趋势。[结论]为进一步提高森林固碳增汇作用,应加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与可持续经营,由于造林扩碳潜力有限,重点在于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经营提质增汇,并探索通过碳资源化利用将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向木质林产品碳库转移的双汇协同提升途径。

    重点国有林区龙江森工碳储量碳汇

    全球五大洲稻田生产效率及甲烷排放趋势研究

    汤宏波余海峰赵素婷李富山...
    597-6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水稻是全球近一半人口的主粮。随着全球人口持续增长,需要生产更多的稻米。然而,即使CO2排放量得以很好地控制,以现在全球甲烷排放量的温室效应,也足以挑战《巴黎协定》目标。[方法]全球五大洲稻米生产效率与联合国2030年消除饥饿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全球甲烷承诺"的实现与否紧密关联,为此,研究利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联合国人口司相关数据,探析全球稻田生产效率格局及甲烷排放趋势。[结果](1)2020年全球水稻种植甲烷排放量为24 503 974 t。为了满足2030年全球稻米需求,达成"全球甲烷承诺"目标,2020-2030年,水稻种植甲烷排放强度需降低19。48%~22。15%;(2)干湿交替浅水灌溉,翻耕+秸秆碳化还田,控释肥料、有机肥,铁(Ⅲ)肥、种植高产杂交水稻和稻-油或稻-麦轮作等是降低甲烷排放强度的重要举措;(3)非洲地区将是"联合国2030年消除饥饿发展目标"最大挑战。由于较高的粮食生产环境成本(大约为50 kg/t)和人口增长率(23。83%~27。98%),非洲的粮食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升高,国际粮食价格呈上涨趋势;(4)稻米的温室效应至少是小麦、玉米的3倍以上,但是单位质量的小麦和玉米提供的热量、蛋白质和脂肪分别比大米高6。69%~41。54%、7。69%~125。00%和64。00%~277。78%。[结论]水稻生产甲烷减排压力大,持续加强田间管理和耕种技术创新发展的同时,大米消费大国应该大力推行主粮多样化战略。最后,本研究还提供了相关政策建议,以满足全球持续增长的人口粮食需求的同时,为降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提供理论支撑。

    甲烷排放强度水稻粮食安全"巴黎协定""全球甲烷排放承诺"

    灌溉和种植方式对稻田水氮利用及损失的影响

    王廷金时红才硕郭巧玲...
    609-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旨在探究灌溉和种植方式对稻田氮素损失与水分利用的影响特征。[方法]选取手工栽插(HT)、抛秧(ST)、机插(MT)、直播(DS)4种种植方式和淹水灌溉(FI)、间歇灌溉(II)2种灌溉模式,开展晚稻大田小区试验,分析评价不同灌溉和种植方式下稻田水量平衡、水分利用效率以及氮素径流淋溶损失特征。[结果]不同灌溉模式的水分利用效率均以间歇灌溉更高,不同种植方式的水分利用效率总体表现由高到低依次为HT(ST)、MT和DS。间歇灌溉模式下各种植方式处理的灌水量、耗水量、渗漏量、蒸发蒸腾量较淹水灌溉模式分别降低9。87%~22。11%、9。65%~21。49%、1。46%~3。64%、11。18%~27。15%。种植方式和灌溉模式对氮素径流和淋溶流失量影响较大,其流失量分别占施肥量的0。02%~0。17%和2。33%~3。53%。在相同灌溉模式下,不同种植方式处理的氮素地表径流损失量和淋溶损失量均由大到小依次为DS、MT、ST和HT。受灌溉模式和种植方式的影响,不同处理淋溶量和氮素淋溶损失量在各生育期内存在差异,其中以苗期和分蘖前期损失量较高,占全生育期的比例分别为43。35%~53。79%、6。67%~22。38%。综合灌溉模式和种植方式,不同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以HT-II最高、DS-FI最低,氮素淋溶损失则以HT-II最低、DS-FI最高。[结论]间歇灌溉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直播稻的水分消耗和氮素损失高于移栽稻,手工栽插配合间歇灌溉有利于提高水稻水分利用效率和降低稻田氮素流失。在双季晚稻生产实践中,可通过加强苗期和分蘖前期的水分管理来减少稻田淋溶和氮素的淋溶损失,从而提高稻田的环境效应。

    水稻全生育期种植方式灌溉模式水分利用效率氮素损失

    高温下基质湿度对马铃薯种薯组织结构和苗期生长生理的影响

    雷紫芊田宇豪张幸媛尹燕...
    625-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在高温下不同栽培湿度、种薯状态对马铃薯的种薯活力、萌发与成苗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马铃薯品种"兴佳2号"为供试材料,在高温(30℃)胁迫下,以30%、60%、80%3种不同栽培的基质湿度模拟干旱、正常、高湿情况,以及"健康整薯"、"局部受损整薯"和"切薯"3种种薯状态进行播种。在播种后萌芽期分析不同处理种薯细胞活力和组织结构的动态变化,苗期对各处理植株生长与生理状态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萌发期种薯生命活动旺盛,其体内的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与呼吸强度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而丙二醛含量与种薯硬度降低;种薯损伤程度越大,高温下块茎细胞空腔的形成、维管束解体越快,其中切薯从心髓部开始变化,损伤程度最大,变化速度也是最快,损伤薯则是从维管束最开始变化,再同时向上顶芽和向下心髓部扩散,向下扩散速度更快,损伤严重,而整薯开始是芽点变黑,输导组织逐渐破损,损伤程度相对最轻,种薯的完整性较好;高温下基质湿度越大种薯出苗越快,但基质湿度越大出苗速率越快,但出苗率和成苗率越低;同一湿度下不同种薯状态比较,整薯出苗慢但整齐,而损伤薯和切薯出苗相对较快但出苗率和成苗率低。[结论]高温高湿复合胁迫对马铃薯种薯的影响大于单一高温胁迫,在高温逆境下种薯块出现裂纹,后细胞壁破裂,细胞膜收缩,形成空腔,影响出苗率和成苗率,所以在马铃薯秋作中应该播种前2~3 d灌水,忌高温天气播种后大水漫灌,避免高温天气下大雨前播种,选择萌发期小整薯播种,可以快速出苗并获得高成苗率,确保秋作马铃薯稳产。该研究解析了秋播马铃薯种薯的组织细胞学和生理变化,为通过运用有效农艺措施减少秋作种薯烂薯,促进农民增收提供理论参考。

    马铃薯高温基质湿度种薯组织结构生长生理

    芫花叶片和茎段离体再生体系的构建

    冯晓涛戴小英李康琴于丽欣...
    638-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芫花(Daphne genkwa Sieb。et Zucc。)是野生名优乡土花木和传统药用植物,具有很高的生态、观赏和药用价值。研究和解决芫花的快速繁殖技术,是对其进行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首要条件。[方法]以芫花健壮植株的叶片和茎段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消毒方法对芫花外植体的消毒效果,以及不同激素配比对其愈伤组织的诱导、不定芽增殖和生根的影响,从而构建其高效的离体组织再生体系。[结果]分别用75%乙醇溶液消毒25~35 s,2%NaClO、0。1%HgCl2溶液处理芫花外植体15 min,芫花茎段外植体的污染率为52。7%,芫花叶片外植体的污染率为49。0%。MS+0。8 mg/L 6-BA+0。35 mg/L NAA为芫花茎段外植体最佳初代诱导培养基,愈伤组织诱导率达79。7%,不定芽诱导率达96。4%;MS+0。8 mg/L IBA+0。85 mg/L NAA为芫花叶片外植体最佳初代诱导培养基,愈伤组织诱导率达99。8%,不定芽诱导率达94。5%。MS+0。35 mg/L 6-BA+0。35 mg/L IBA为芫花茎段和叶片最佳继代增殖培养基,增殖系数最高达7。36,平均芽高最高为2。47 cm;MS+0。6 mg/L IBA+1。0 mg/L NAA+0。08 g/L抗坏血酸为芫花茎段外植体最佳生根培养基,平均生根3。67条,根长2。16 cm;MS+0。6 mg/L IBA+0。6 mg/L NAA+0。07 g/L抗坏血酸为芫花叶片外植体最佳生根培养基,平均生根1。33条,根长1。95 cm。[结论]建立了以芫花叶片和茎段为外植体的离体组织再生体系,其愈伤组织诱导率、不定芽诱导率、增殖系数和生根率均较高,有效的解决了芫花的苗木高效繁殖技术难题。

    组织培养叶片茎段再生体系芫花

    鸦胆因D通过影响胰岛素信号通路和诱导中肠细胞凋亡抑制黑腹果蝇生长

    陈冬平李康龙诗慧田永清...
    648-6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鸦胆因D(BD)是从中药鸦胆子(Brucea javanica)中提取的植物源农药,具有良好的杀虫活性,能有效抑制包括黑腹果蝇在内的多种害虫的生长发育,但是关于BD的毒性机制研究较少,研究旨在探索BD抑制黑腹果蝇生长的毒性机制。[方法]以黑腹果蝇为研究对象,给2龄末黑腹果蝇喂食含20 μg/g BD的人工饲料后,测定用药处理24 h和48 h时,BD对黑腹果蝇体质量、中肠和脂肪体的影响,通过免疫组化、蛋白质免疫印迹和实时荧光定量PCR试验,研究BD是否诱导果蝇中肠细胞凋亡、影响脂肪体细胞生长和影响营养信号通路。[结果]20 μg/g BD能显著抑制黑腹果蝇的生长,体现在抑制其体质量增加和脂肪体细胞生长,同时,20 μg/g BD处理48 h后,会导致果蝇脂肪体细胞核皱缩和中肠细胞凋亡。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发现,BD显著上调胰岛素信号通路负调控基因4EBP和InR的转录水平,同时下调脂肪体4EBP的磷酸化水平,抑制细胞生长。[结论]BD主要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和影响胰岛素信号,进而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最终抑制黑腹果蝇的生长发育。

    鸦胆因D抑制生长凋亡4EBPInR

    精准对靶喷洒背景下作业小区地理坐标的计算方法

    李志勇邓继忠赵高源张子超...
    656-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确定作业小区的地理坐标是植保无人机实施精准对靶喷洒的关键问题之一。假如需要喷洒的作业小区数量众多或者需要喷洒的作业小区为水田等类型,可采用传统的人工在田间逐点测量的方法,则存在着工作量大、测量步骤繁琐、测量区域不易进入等缺点。因此,利用测量位于作业区域边界处或边界外有限数量位置点的地理坐标,然后按照一定算法计算出各作业小区的地理坐标就将克服前述的缺点,有着很大的实际应用价值,将极大提高精准对靶喷洒的效率和应用。[方法]根据实施精准对靶喷洒作业小区的地理坐标的求解需求,在测量学中找到一种地面点相对位置求取方法,同时将该方法引入并加以改进,分别提出了基于假定地球为正球体情况下的几何法和基于假定地球为椭球体情况下的投影法通过计算得到作业小区的地理坐标的2种算法,并且通过试验检验和比较2种算法的精度、求解速度、求解复杂度。[结果]通过试验可知,2种算法计算得到作业小区的地理坐标与实测值相比,误差在厘米级范围内,均符合实施精准对靶喷洒对精度的要求;在求解速度方面,几何法比投影法更加快速;在求解复杂度方面,几何法优于投影法。[结论]求解作业小区的地理坐标的2种算法-几何法和投影法在精度方面均可以满足实施精准对靶喷洒时对精度的需求。但是,在使用2种算法分别求解作业小区的地理坐标的过程中发现,在计算复杂度方面和计算速度方面,几何法相对于投影法更优、更简便、更适合实施精准对靶喷洒时对作业小区地理坐标的求解。

    植保无人机作业小区地理信息坐标几何高斯-吕克投影精准对靶喷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