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江西农业大学

石庆华

双月刊

1000-2286

ndxb7775@sina.com

0791-83813246

330045

江西省南昌市志敏大道1101号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Acta Agriculturae Universitatis Jiangxiensis(Natural Sciences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是江西农业大学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综合性农业学术刊物,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ISSN 1000-2286,CN 36-1028/S。本刊立足于国际国内农业科学的发展前沿,理论探索为主,面向社会,刊载有关农业科学、林业科学、植物保护、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与工程、资源与环境科学、农业工程等学科具有创新价值的学术论文、研究简报和研究综述等。本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科院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美国《生物学文摘预评》(BA)、意大利《农业索引》(Agrindex)、英国《动物学记录》(ZR)、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学中心文摘》(CABI)、波兰《哥白尼索引》(IC)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信息源》、《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信息源》、《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等20多种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收录,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植保无人机喷施灭草松防除燕麦田杂草的雾滴沉积特性及除草效果

    付贞桢郭良芝程亮李秋荣...
    1221-1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旨在探究应用植保无人机进行改变无人机飞行高度、飞行速度以及喷幅喷施燕麦田间除草作业的雾滴沉积分布特性及杂草防除效果。[方法]选用大疆T30植保无人机作为测试器械,采用作业高度、速度、喷幅设计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测定了燕麦叶片的雾滴沉积规律。同时田间试验测定了喷施除草剂对燕麦混播田靶标杂草的防效。[结果]采用T30植保无人机喷施480 g/L灭草松AS,当作业参数喷幅为4 m/mL、作业高度为1。5 m、作业速度为5 m/s时燕麦叶片上的雾滴覆盖率为6。98%,雾滴沉积密度为107。80个/cm2,在设置的所有处理中最高,雾滴平均直径达1 447 μm。分析认为影响燕麦叶片雾滴覆盖率和沉积密度的主要因素依次为作业高度、作业速度、喷幅,而影响雾滴直径的因素依次为作业速度、喷幅和作业高度。喷幅4 m、飞行高度1。5 m、飞行速度5 m/s为T30植保无人机在喷施灭草松除草剂时的最佳飞行参数,施药后40 d时对燕麦田杂草的株防效为87。07%,鲜重防效为91。45%。与对照相比,增产幅度为437。47 kg/hm2,增产率为10。09%。[结论]揭示了植保无人机T30在燕麦田喷施480 g/L灭草松AS除草剂时的雾滴沉积分布规律及其在田间的除草效果,为植保无人机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数据支持和技术支撑。

    植保无人机燕麦雾滴沉积化学除草剂灭草松

    不同施肥配方对废弃矿区油用牡丹果实质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王晗王改萍刘嘉俊轩辕欣彤...
    1233-1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目前,我国油用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种植面积逐步增大,但施肥不合理显著制约油用牡丹果实产量、品质的提高,且乱施肥会造成地力下降。探究不同施肥配比对油用牡丹果实质量、土壤性状的影响,为在废弃矿山地区合理种植油用牡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3414"配方施肥法,将10年生油用牡丹按14个不同氮、磷、钾施肥配比进行施肥,分析14种不同处理下油用牡丹的果实质量、土壤理化性状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不同施肥处理对果实质量、土壤性状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适宜的氮、磷、钾施肥配比能显著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油用牡丹籽实的产量、品质。在N3P2K2处理下大部分指标皆为最优,尤其是在油用牡丹籽实品质中,除种形指数外,其他指标皆为该处理最优,单株果荚数、果荚直径、种子百粒质量,较CK(N0P0K0)分别提高了106%、31%、45%;土壤全氮、碱解氮以N3P2K2处理最优,其中全氮较CK提高了62%;土壤物理性状不同处理之间有所差距,但结果差别较小;土壤脲酶、磷酸酶以N3P2K2处理最优,较CK分别提高了33%、20%,且对照组处理结果皆低于其他施肥处理。[结论]不同施肥处理能显著影响油用牡丹果实的品质以及土壤的性状,施肥效果最好的为N3P2K2处理,推荐施肥量为N:42。2 kg/hm2、P2O5:63。1 kg/hm2、K2O:42。1 kg/hm2。

    油用牡丹产量品质土壤性状废弃矿区

    环割时间和弧度对盛果期油茶树体营养分配及结实的影响

    廖志鹏邹中华胡冬南谢双岭...
    1244-1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探明环割时间和弧度对盛果期油茶养分分配及结实的影响,阐明树体养分与果实生长之间的关系。[方法]于11月份盛花期和次年3月份春梢萌发前对7年生油茶分别进行180°、360°环割处理,环割口愈合前(5月份)、愈合后(7月份、8月份、10月份)分别调查测定各器官氮磷钾养分、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可溶性淀粉含量及单株果实数量、单果质量、产量,并进行分析。[结果](1)不同条件下环割均提高了环割伤口愈合前根系无机养分以及果实膨大期叶片磷、钾、有机营养含量;同时降低了叶片氮及果实成熟期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淀粉含量。(2)环割弧度相比环割时间,对油茶叶、根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更为显著。(3)春梢萌发前360°环割减少了油茶初期落果,提高了坐果率,增加了单株挂果数和单株鲜果产量,但其果实更小更轻。(4)油茶落果与叶、根营养间相关性不显著,但果实产量与部分叶、根营养间存在有明显的协同与拮抗关系。(5)适宜的环割处理通过增加油茶根系全钾、叶片全磷、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并降低根系可溶性淀粉含量显著提高坐果率及单株产量。[结论]油茶春梢萌发前360°环割有利于叶片对果实膨大期可溶性糖、果实快速生长期可溶性蛋白以及根系氮、磷、钾养分的积累,可促进挂果,减少落果,对油茶的促产效果最好。

    油茶环割树体养分产量

    基于16S rRNA基因及宏基因组测序解析藏猪肠道菌群组成特征

    李卓君黄晓畅柯善林杨慧...
    1256-1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旨在通过分析藏猪肠道菌群组成及其功能注释,探讨藏猪肠道菌群与其耐粗饲和抗逆性能的关系。[方法]以66头藏猪粪便微生物为试验材料,提取DNA样本,利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分析在门水平和属水平藏猪的肠道菌群组成,构建共有核心菌的菌群互作网络,结合27头藏猪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测序数据,进行KEGG通路和碳水化合物代谢酶(CAZymes)数据库注释分析,以期阐明与藏猪纤维代谢能力强和抗病力等优良特性相关的功能通路。[结果](1)16S rRNA测序分析结果显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39。34%~60。72%)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24。65%~38。5%)在藏猪肠道微生物门水平上占优势,而在属水平则依次是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密螺旋体属(Treponema)和琥珀酸弧菌属(Succinivibrio)的丰度最高;(2)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藏猪肠道样品中共有的26个核心菌属之间的互作网络,各菌群在网络中存在合作关系和竞争关系,证明藏猪肠道菌群结构比较稳定;(3)宏基因组鸟枪法测序结果显示,在KEGG功能注释中藏猪肠道主要富集营养物质合成代谢和遗传信息处理相关通路,包括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碳代谢、群体感应通路等。此外,使用CAZymes数据库注释显示藏猪肠道中的糖基转移酶(GTs)基因家族相对丰度最高,主要为GT2、GT4和GT41基因,其次是糖苷水解酶基因家族(GHs)的GH13、GH2和GH3基因。[结论]藏猪具有丰富且独特的微生物组成和功能通路,与免疫和抗病相关的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和阿克曼氏菌(Akkermansia)是藏猪肠道特有的高丰度菌属,可能与藏猪适应高海拔低氧低温的环境及其抗病性能有关;与粗纤维代谢相关的密螺旋体属Treponema、Sphaerochaeta、纤维杆菌属Fibrobacter在藏猪肠道中富集,能够帮助藏猪降解饲粮中的粗纤维,适应半放牧的饲养模式。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肠道微生物在藏猪耐粗饲和抗逆性中的作用机制,为今后对藏猪优良特性的开发利用提供新的思路。

    藏猪16SrRNA基因宏基因组测序肠道菌群肠道功能

    PCIF1基因敲低细胞系的构建及其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复制影响的探究

    房梦桃刘众吴琪黄冬艳...
    1266-1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旨在构建甲基转移酶——磷酸化C端结构域相互作用因子1(PCIF1)敲低细胞系,为探索PCIF1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复制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提供试验基础。[方法]利用RNA干扰(RNAi)技术构建PCIF1基因敲低(PCIF1-KD)细胞系。首先构建PCIF1基因特异性靶向干扰载体——pcDNA3。1-Double U6-mCherry-sh PCIF1,后经脂质体介导转染至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81),并通过遗传霉素筛选、富集PCIF1-KD重组细胞,以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PCIF1基因的敲低效果,并验证PEDV在获得的重组敲低细胞上的增殖能力。[结果](1)重组干扰质粒经测序显示基因序列正确,证明成功构建PCIF1干扰质粒;(2)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试验结果表明,重组Vero-81细胞中PCIF1被显著敲低,获得了稳定的PCIF1-KD重组细胞系sh-△PCIF1-Vero-81;(3)PEDV感染验证发现PEDV在sh-△PCIF1-Vero-81细胞的增殖水平被显著抑制,且在感染后24~36 h病毒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均被进一步抑制。[结论]利用RNAi技术成功构建了一株稳定敲低PCIF1基因的细胞系sh-△PCIF1-Vero-81,PCIF1基因的沉默对PEDV的复制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抑制程度随着时间增加而增加。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究PCIF1对PEDV的影响或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提供有力工具和参考。

    磷酸化C端结构域相互作用因子1猪流行性腹泻病毒非洲绿猴肾细胞RNA干扰

    小鼠Klf1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结构功能预测与初步验证

    唐艳颖熊菊萍杨王浩赵泓淙...
    1275-1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旨在克隆小鼠Kruppel样转录因子家族成员11(KLF11)基因并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在小鼠AML12肝实质细胞系中过表达Klf11后探究其对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方法]以小鼠肝脏组织c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小鼠Klf11基因的蛋白编码区(CDS),随后将其连接至pcDNA3。1-Puro-N-3HA载体,构建重组质粒。利用酶切、PCR及测序对重组质粒进行鉴定,将鉴定正确的质粒命名为pcDNA3。1-mKLF11。利用在线软件对Klf11序列及其编码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使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KLF11在小鼠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将pcDNA3。1-Puro-N-3HA与pcDNA3。1-mKLF11质粒分别转染至HEK293T和AML12细胞,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和蛋白质印迹技术(Western blotting)对小鼠Klf11基因的表达效果进行检测。最后通过qPCR和油红O染色,检测游离脂肪酸(FFA)处理后Klf11的过表达对AML12细胞脂质代谢的影响。[结果](1)PCR、酶切及测序结果显示,成功克隆了小鼠Klf11基因的CDS区片段并构建了pcDNA3。1-mKLF11重组质粒;(2)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小鼠Klf11基因的编码区序列与大鼠和人类的相似性较高,小鼠KLF11蛋白表现出亲水性特征,二级结构包括无规卷曲、α-螺旋、延伸链和β-转角,不存在信号肽,且不存在跨膜区;小鼠KLF11蛋白的三级结构与人类和大鼠的KLF11蛋白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3)免疫组化结果表明,KLF11主要表达于小鼠肝细胞细胞核;(4)qPCR和Westren blotting结果显示,在HEK293T和AML12细胞中,pcDNA3。1-mKLF11转染组Klf11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此外,在FFA处理的条件下,Klf11过表达后小鼠AML12细胞中脂代谢相关基因Fasn、Acaca和Plin2的表达量显著升高,并且过表达组中细胞内脂滴数量增加。[结论]成功构建了小鼠Klf1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对小鼠Klf11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免疫组化结果表明KLF11主要表达于小鼠肝细胞细胞核。此外,在AML12细胞中成功过表达KLF11蛋白,并证明Klf11的过表达显著促进了AML12细胞的脂质沉积,为后续探究Klf11基因调控哺乳动物肝脏脂质代谢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为开发家畜脂质代谢障碍疾病防治的新药物提供新思路。

    Klf11载体构建肝脏脂代谢生物信息学分析

    3-吲哚丙酸通过迷走神经调控动物采食的肠-脑轴机制

    朱琴朱灿俊江青艳郑斌...
    1289-1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食欲是影响采食量的最重要因素,来自中枢和外周的多种信号经下丘脑食欲中枢感应和整合后调控采食,肠-脑轴在动物食欲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旨在揭示3-吲哚丙酸调控动物采食的肠-脑轴机制,对揭示缓解动物厌食具有参考价值。[方法]以21只8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为试验对象,通过灌服0,1,10 mg/kg 3-吲哚丙酸,检测其对小鼠采食量和体增重的影响;并采用膈下迷走神经切除术、c-Fos免疫荧光和药物遗传学等技术,探究3-吲哚丙酸通过迷走神经介导的肠-脑轴调控动物采食的神经环路。[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灌服10 mg/kg 3-吲哚丙酸可显著提高小鼠3 h的采食量(P<0。05)和激活孤束核神经元(P<0。01)神经元兴奋性,化学遗传学抑制孤束核神经元可阻断3-吲哚丙酸促采食的作用;(2)3-吲哚丙酸抑制迷走传入神经兴奋性(P<0。001),膈下迷走神经切断或化学遗传学激活NG神经节均可消除3-吲哚丙酸促采食的作用。[结论]3-吲哚丙酸通过抑制肠道迷走传入神经兴奋性,从而激活孤束核神经元,提高动物采食量。

    采食调控肠-脑轴迷走传入神经孤束核3-吲哚丙酸

    鄱阳湖流域长江江豚种群遗传差异分析

    李福贵孙艺文陈凯余进祥...
    1298-13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是长江中现存的唯一鲸类动物,长江水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被列入IUCN红色名录极危(CR)物种,2022年国家长江江豚科考结果显示现存数量为1 249头,其中鄱阳湖492头,约占40%。当前,在长江流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背景下,虽然长江江豚的生境得到改善,但影响其生存的因子依然存在,如鄱阳湖低枯水位呈常态化趋势,使得长江江豚种群向五河干流扩散性分布甚至季节性被隔离,对长江江豚遗传多样性造成影响。研究旨在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分析其种群遗传差异特征,为鄱阳湖流域长江江豚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数据,为维护江豚物种的遗传完整性和适应潜力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利用重测序技术对获得3例鄱阳湖长江江豚(PY)肌肉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数据,结合下载3例来源于安徽铜陵(TL)和3例来源于浙江宁波(NB)的窄脊江豚全基因组数据,对比分析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探究鄱阳湖长江江豚群体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的遗传分化。[结果](1)相比TL和NB群体,PY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Pi value=2。65×10-5),且与TL群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分化(Fst=0。32);(2)PY群体有较低的近交程度(inbreed coefficient=0。21);(3)进化树表明PY群体为独立的一支;(4)Structure和PCA结果表明PY群体与TL群体在遗传距离上较近,并远离NB群体。[结论]鄱阳湖长江江豚(PY)群体具有相对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并且与安徽铜陵(TL)和浙江宁波(NB)2个群体分开。不同江豚种群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遗传分化,建议强化促进鄱阳湖流域长江江豚群体间的基因交流措施,以提高长江江豚种群适应性,促进其物种进化。

    长江江豚全基因组重测序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濒危动物保护

    稻麦轮作区秸秆行间集覆清秸装置参数设计与试验

    彭申杰丁启朔徐高明何瑞银...
    1308-1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稻麦轮作制度是我国长江流域的主要种植制度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稻麦轮作区免耕播种机在秸秆全覆盖地作业时存在秸秆架空种子、堵塞机具等问题,为此,设计了一种将秸秆拨离种带并抛掷到种行间的驱动式秸秆行间集覆清秸装置。[方法]首先通过驱动式弹齿拨草理论与秸秆合理横向位移限制的分析,建立拨草间距和秸秆横向位移数学模型,确定了影响清秸率和秸秆最大横向位移的主要参数为前进速度、弹齿转速和工作夹角,且各参数的取值范围为前进速度4~8 km/h,弹齿转速160~220 r/min,工作夹角25°~35°。然后以前进速度、弹齿转速和工作夹角为试验因素,以清秸率和秸秆最大横向位移为试验指标,开展三因素三水平二次回归正交室内土槽试验。[结果]土槽试验结果表明,对清秸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为弹齿转速、前进速度、工作夹角,其中弹齿转速与工作夹角的交互项对清秸率影响显著,前进速度与弹齿转速、前进速度与工作夹角的交互项对清秸率影响不显著;对秸秆最大横向位移影响的主次顺序为转速、工作夹角、前进速度;其中前进速度与工作夹角、弹齿转速与工作夹角的交互项对秸秆最大横向位移影响显著,前进速度与弹齿转速的交互项对秸秆最大横向位移的影响不显著;多目标参数优化模型求解得到最优参数组合为前进速度4。27 km/h、弹齿转速219。6 r/min、工作夹角25。88°,此时清秸率为84。7%,秸秆最大横向位移为37。5 cm。最后用调整后的最优参数组合开展了该清秸装置的作业性能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该驱动式秸秆行间集覆装置工作稳定,清秸率为80。6%,平均清秸幅宽为25。1 cm,幅宽稳定系数为82。2%,作业效果满足免耕播种农艺要求。[结论]所设计的驱动式秸秆行间集覆装置清秸率高,幅宽稳定,可为稻麦轮作区秸秆全覆盖地的秸秆行间集覆作业研究提供参考。

    行间集覆拨草弹齿免耕清秸率秸秆横向位移正交试验

    基于离散元法的西北旱区铧式犁耕作过程仿真分析与试验

    方雨阳张克平杨智凯
    1323-1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针对铧式犁在西北旱区作业存在翻耕效果较差、耕作阻力大等问题,基于水平直元线法设计铧式犁犁体曲面,建立导曲线及元线角变化参数方程和西北旱区土壤-犁体耕作阻力模型。[方法]采用离散元软件EDEM,土壤接触模型选择Hertz-Mindlin with JKR接触模型,以元线角、导曲线两端切线夹角和安装角为试验因素,耕作阻力和土壤抛送距离为评价指标,完成Box-Behnken响应面仿真试验并对回归模型进行多目标优化。对优化后最优参数组合下的犁体进行耕作仿真试验,并通过对比优化前与优化后犁体的土壤扰动剖面图和土壤运动云图,进一步分析犁体曲面参数优化的合理性。[结果]当元线角为40。43°、导曲线两端切线夹角为107。01°、安装角为27。16°时,获得最小耕作阻力(2 626。59 N)和较大土壤抛送距离(451。62 mm)。且由土壤扰动分析可知,优化后的犁体在抬升土壤和使土壤产生运动等方面均优于优化前的犁体。[结论]通过田间试验验证优化后的铧式犁的耕深和耕宽稳定性、残茬覆盖率及土垡破碎率等各项性能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耕作阻力和土壤抛送距离田间试验结果分别为2 795。43 N和423。57 mm,与仿真试验结果的相对误差分别为6。43%、6。21%,相对误差在合理范围之内,证明铧式犁结构参数设计的合理性。

    铧式犁离散元法犁体曲面耕作阻力田间试验翻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