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气象与减灾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气象与减灾研究
气象与减灾研究

常国刚

季刊

1007-9033

qxyjzyj@163.com

0791-86254347

330046

江西省南昌市省府北二路109号

气象与减灾研究/Journal Meteorology and Disaster Reduction Research
查看更多>>本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开放、创新、竞争、协作”的原则,牢固树立“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气象与减灾事业发展服务、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的思想,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崇尚学术水平至上。积极报道气象与减灾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推广研究、技术开发的最新成果,大力宣传气象与减灾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努力搭建各涉灾部门相互联系、沟通和合作的桥梁,全力打造科技人员学习、交流的平台。 以气象与减灾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推广研究、技术开发最新成果为主要刊载内容,及时报道国内外的最新动态;以研究论文、思路与争鸣、短论、应用技术报告、综合评述、经验交流、译文为主要栏目,形成气象与减灾领域的综合类科技期刊;以国内外气象与减灾领域中青年科技人员为主要作者群,以气象与减灾有关领域的科技人员、大、中专院校师生和党政机关领导为主要读者群,努力将期刊办成“科技人员成长的舞台、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发布的平台、对外开放的窗口、相互沟通的桥梁、共同合作的纽带;为鼓励科技创新、建立研究型业务、促进气象与减灾事业发展、形成竞争机制和浓厚学术氛围提供支持和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江西中北部地区冰雹过程双偏振雷达特征

    彭恩翔张帆曾唯睿胡怀坚...
    163-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际业务中对冰雹大小的判断一直是难点之一,为区分和识别不同尺寸的冰雹,基于地面观测资料和南昌、吉安两部双偏振雷达探测资料,筛选出2021-2024年2-5月44次冰雹事件,统计分析不同尺寸的冰雹在不同高度层的雷达偏振量及其变化,得到江西中北部地区冰雹过程雷达偏振量的阈值特征.结果表明:1)在相同高度层上,冰雹尺寸越大,反射率因子(ZH)的中位数越大,差分反射率因子(ZDR)和相关系数(CC)的中位数越小,其中特大冰雹与小冰雹的ZH中位数差值在近地层和-20 ℃层以上高度层都大于等于10dBZ.2)在融化层以下高度小冰雹的ZDR中位数基本为正值,大冰雹的在多个高度层接近0 dB,特大冰雹的则基本为负值;融化层以下高度特大冰雹的CC值基本小于0.9.3)在-20 ℃层以上高度ZH对冰雹尺寸较敏感,CC和ZDR表现不明显;-20-0 ℃层的ZH和CC对冰雹尺寸较敏感,ZDR表现不明显;融化层以下高度ZH、CC和ZDR对冰雹尺寸均有一定的指示意义.4)结合多类偏振量可以更好地判断冰雹的尺寸大小,冰雹尺寸越大,出现三体散射的概率越高,利用三体散射的偏振特征可有效辅助识别大冰雹.

    天气雷达冰雹尺寸偏振特征三体散射温度层高度

    苏南地区一次冷涡背景下的短时强降水成因及中尺度特征

    张盛曦禹梁玉顾荣直
    173-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自动站、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等观测资料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3年8月17日苏南地区一次冷涡南落背景下的极端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揭示其成因机理及中尺度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此次极端短时强降水过程属于冷涡后部西北气流型对流天气,快速南下的冷涡及其后部的强盛西北气流为强对流系统的发展提供了不稳定层结条件.2)较高的对流有效位能、较厚的暖云层、近地面层大比湿区是形成极端短时强降水的关键环境因子,超过50 kg/m2的整层大气可降水量、近地面层南北向风向的辐合及东西向风速的辐合共同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水汽和初始动力条件.3)苏南地区存在大陆性强对流型和热带海洋型两种类型的强降水回波,"列车效应"和"合并作用"共同造成了单点极端强降水的"双峰"结构,以及局部地区回波呈现类似超级单体风暴的结构特征.4)强降水发生前,高层北风动量的下传改变了中层的风向和风速,同时近地层东北风速的快速增强,两者的共同作用加大了垂直风切变,使层结的不稳定性增强.

    短时强降水冷涡大气可降水量成因机理中尺度演变

    2021年6月底赣闽地区一次强降水成因与预报着眼点

    陈翔翔陈云辉黄美金王萱...
    184-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地面气象观测站常规观测资料、探空资料、雷达资料及NCEP 0.5° × 0.5°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6月28日7月1日赣闽地区出现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成因与预报偏差分析,总结了此类暴雨的预报着眼点.得到以下结论:1)此次过程累计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极端降水出现在赣闽交界的武夷山脉北段,整个降水过程分暖区暴雨、多雨带、暖式切变南侧暴雨3个阶段.2)赣闽两省位于南亚高压脊北侧的高层辐散区,有明显气流分流;中层处于径向度较高的低槽槽后,不断有小槽移入;低层切变线维持在长江沿岸,其南侧多次出现急流脉动,导致了风速辐合区的变动,与赣闽两省主要暴雨区的南北摆动步调一致.武夷山脉北段附近因地形导致的涡旋和气流爬坡,有利于边界层气流辐合抬升,从而影响降水强度.3)此类暴雨的预报着眼点是,中层处于冷槽后部西北气流中、边界层有弱锋区,同时锋区南侧暖脊发展、伴随高温、高湿的结构易触发强对流型暴雨,当数值模式的降水预报倾向于系统性降水时,雨带中心可以向模式(ECMWF)的500 hPa槽底、高空强辐散区、低层急流顶端和锋区南侧暖脊顶端位置订正,同时还需关注中尺度雨团的触发位置及中高层气流对其传播的影响.

    强降水暖区暴雨回波特征风速辐合

    2022年江南盛夏持续高温干旱事件成因诊断分析

    马依依潘欣刘建勇孙杭媛...
    194-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1979-2022年江南地区279个气象台站逐日降水、最高气温资料和NCEP/NCAR提供的第二套再分析资料等,计算了 1个月和3个月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1、SPI-3),分析了 2022年江南盛夏持续高温干旱事件的特征,并通过诊断分析的方法探究了持续高温干旱事件的环流特征及异常成因.结果表明:1)2022年江南盛夏降水异常偏少超5成,高温维持时间长,江西东部、浙江大部最长连续高温日数达30 d以上;2)高温少雨导致后续伏旱事件出现.SPI-1显示8月江南地区达特旱,SPI-3则显示7-8月江南大部由正常发展为轻旱,尤其是浙江沿海出现中旱;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偏西、南亚高压偏北及水汽辐合偏北是此次事件的主要原因.7-8月江南地区存在显著地表净辐射收入,其主要由地表加热贡献,地表热量向上输送进而维持高温天气;4)mega-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mega-ENSO)是此次高温干旱事件的主要海温异常信号,其激发的反位相东亚太平洋遥相关波列为高温干旱提供有利的环流背景.此外,mcga-ENSO信号在前期冬季甚至更早就出现,其可作为江南盛夏高温少雨事件的前期预测因子.

    高温干旱mega-ENSO地表能量平衡江南

    江西省城市热岛强度时空变化特征

    邓德文毕晨刘禹杉戴晶晶...
    205-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人口、气候和站点距离及海拔等条件,从江西省93个国家自动气象站筛选出21个城市站和31个郊区站,利用相关资料,对江西省城市热岛强度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江西省中部地区城市热岛强度最强,赣西北和赣东东部呈现冷岛特征.2014-2023年全省年平均热岛强度为0.26 ℃,南昌城市热岛强度全省最强,年均强度达0.87 ℃.2)江西省城市热岛强度呈逐年增强的特征,2014-2023年城市热岛强度变化范围为-0.5-1.1 ℃,瑞金年均热岛强度变化范围最大,萍乡年均热岛强度变化范围最小.热岛强度增幅前3的城市分别为瑞金(0.09 ℃/a)、南昌(0.07 ℃/a)和吉安(0.06 ℃/a),城市热岛强度与城镇化率增长率等因素有较强的相关性.3)月际变化特征上,赣北呈现上半年低后半年高的特征,夏季和秋季较强,冬季和春季稍弱;赣中总体较平稳,下半年振幅加大,秋季稍强;赣南呈现倒"U"型分布,夏季较强,冬季热岛效应不明显.4)江西省城市热岛强度日变化呈"下降—平稳—上升—平稳"的变化特征,且自北向南逐步减弱,赣南凌晨城市热岛效应消失.

    城市热岛强度自动气象站平均气温江西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高温热浪和人口暴露风险时空分布特征

    吴楠张玮马力占龙飞...
    212-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国家气象站逐日最高气温数据和人口空间分布数据,采用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了 1961-20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平均高温热浪、强烈高温热浪、极端高温热浪的发生频次、有效积温和持续天数的时空特征、变化趋势以及不同热浪强度下的人口暴露风险.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平均高温热浪、强烈高温热浪、极端高温热浪三类热浪的发生频次、有效积温、持续天数分布形态较为相似,整体呈现东南多西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大值区均位于长江中下游东南部.随着热浪强度的增加,热浪发生频次、有效积温、持续天数和变化趋势的量级逐渐减少,大值区范围逐渐缩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南部热浪呈显著增加的趋势,在安徽省、江苏省北部和湖北省西部呈显著减少的趋势.三类热浪影响下的人口暴露高风险范围先减小再扩大,在1995-1999年范围最小.受高温热浪和强烈高温热浪影响,人口暴露风险较大的地区仍然是长江中下游的东南部.而对极端高温热浪,人口暴露高风险出现在江西省北部和浙江省西部小范围地区.

    高温热浪人口暴露风险时空变化特征长江中下游

    弱光低温下微生物肥的抗逆增产作用与施氮量关系研究

    吴晓青姚靖宇廖宗文刘洋洋...
    221-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象灾害防御是农业生产中的重大课题,弱光低温是灾害性气象条件的主要影响因子.抗灾常用的措施是人工补光和升温,但难以应用于大田.关于施肥抗弱光低温胁迫的研究多集中在肥料对作物的生理影响,对于施菌肥预防气象灾害的研究较少.文中就微生物肥的抗光温逆境效果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光温逆境危害的原因是光合反应受阻,使碳架(光合产物)减少从而导致氮的有机转化受阻,导致细胞的无机氮增高产生毒害.文中通过施微生物肥提高碳架水平或减少化肥氮用量均获得增产,微生物补碳比化肥对照增产33.8%-39.2%,减氮处理增产仅为4.8%,两者都通过调整碳氮平衡而获得增产.微生物肥抗逆的原理是通过微生物分泌有机碳减少了碳亏缺,从而改善了碳氮平衡,达到主动的高水平碳氮平衡.

    微生物氮肥减量施肥抗逆弱光低温

    基于雷击指数的江西省雷电易发区域划分优化方法

    高雅隽周洁晨段和平夏雪...
    227-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江西省1978-2013年雷暴日资料和2006-2021年雷电定位资料,选取90"× 90"的经纬度网格,基于ArcGIS软件采用3种方法对江西省雷电易发区域进行划分,统计分析了基于雷暴日和地闪密度单一指标的时空特性.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以雷暴日资料和雷电定位资料共同作为技术指标的雷击指数,建立了划分模型,选用定值划分法进行划分并绘制不同权重系数下的江西省雷电易发区域划分图.进一步采用雷电流幅值划分法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江西省内采用雷击指数划分法时,权重系数a=0.3可信,且可改善单一指标划分引起的易发区分布单一和边界数据探测效率过低问题.

    雷电易发区域雷击指数定值划分权重系数雷电流幅值

    江西省农业气象观测体系建设现状及展望

    谢文琪蔡哲刘丹孔祥胜...
    235-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气象观测是农业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文中通过调查研究对江西省农业气象观测的站网布局、队伍建设、技术方法、科技投入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江西省农业气象观测业务的运行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江西省农业气象观测体系建设和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参考.目前全省确立了以常规农业气象观测站为主、特色农业气象观测站和农业气象试验站为辅的农业气象观测站网体系,但依然存在与现代农业服务需求不一致、农业气象观测队伍建设与管理水平不同步、农业气象观测技术方法落后、农业气象观测业务发展与科技投入不平衡等问题.为加快推进江西省农业气象观测体系建设,提升江西省农业气象观测现代化水平,宜从合理布局农业气象观测站网、构建完备的人才梯队、完善观测体系建设和探索建立社会化观测体制等方面着手,打造江西特色的现代化农业气象观测体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江西贡献.

    农业气象观测体系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

    江西省天气、气候特点及其影响(2024年4-6月)

    后插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