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西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西社会科学
江西社会科学

龚建文

月刊

1004-518X

jxsheke@163.com

0791-8596531 8592529

330077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649号江西省社科院内

江西社会科学/Journal Jiangxi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西省社会科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所刊发的文章注重理论性、学术性、原创性。在学术界影响较大,所刊发的文章被引用率和转载率都居全国同类刊物前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培育、践行和弘扬

    宋俭成曼丽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培育中国精神是一个系统工程.探究把握中国精神,透过层层的历史表象认识那律动着的作为一个民族灵魂的精神本质,从而达到自我认知,这是培育中国精神的思想前提.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自觉地融入作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之统一的中国精神中去,勇当中国精神的承担者和践行者,这是培育中国精神的实践基础.运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和传播中国精神,使其为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从而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源,这是弘扬中国精神的使命担当和必要路径.

    中国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理论分析——基于"价值—制度—行动"的维度

    徐求真王小素
    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价值—制度—行动"理论分析框架为在新时代捋清精神谱系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实现问题提供了新视角.在价值维度上,精神谱系的价值认知表现为纵向维度的因时而生,构筑了四个历史时期不同主题的历史精神脉络,以及横向维度的因势而新,彰显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教育领域的独特价值.在制度维度上,精神谱系的价值实现依托于一系列科学完备的机制安排,包括研究阐释机制、宣传普及机制、学习教育机制以及互动传播机制.在行动维度上,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领导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探索并丰富着精神谱系的内涵.同时通过汲取三大文化中的精髓以及发挥榜样示范的引领作用,持续推动精神谱系的发展壮大.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价值认知价值实现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涵育时代新人的生成逻辑

    李明文郭国祥
    2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标识和精神内核,是新时代涵育时代新人的珍贵资源.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涵育时代新人的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涵育时代新人的内生动力.梳理各个历史时期用革命精神涵育新人的思想、方法、路径,是明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涵育时代新人的前提.新的历史起点,要以"六个必须坚持"为指引,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促进时代新人全面发展、塑造时代新人精神特质、拓展时代新人涵育路径、增强时代新人涵育实效、贯通时代新人涵育链条、拓展时代新人宏阔视野,助力时代新人具备"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精神特质,使之担负起民族复兴大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人才支撑.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时代新人革命精神

    科技创新助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张颖熙
    2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银发经济是我国积极主动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银发经济发展面临养老设施供给缺口大、适老化改造推进缓慢、养老护理专业人才紧缺等挑战.以数字化、智能化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银发经济领域,推动养老服务模式向智慧化方向转型升级.科技创新赋能银发经济要以新质生产力理论为指导,以数智化技术为核心驱动力,通过科技创新推动银发经济转型升级、驱动银发经济模式创新、构建银发经济生态系统和助力老年群体社会参与等,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未来,我们要进一步加快科技适老化改造,以科技创新促进银发消费供给多元化、丰富老年文旅消费场景,加大银发经济领域科技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

    科技创新银发经济人口老龄化数字化智能化

    新质生产力测度:理论依据、指标体系与应用研究

    郭春娜于法稳孙咏
    3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索新质生产力测度的理论与方法,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事关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可以监测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从理论上深入分析生产力的定义、生产力创造的财富范围、创造财富能力的测度、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内涵和核心标志、新质生产力测度的框架等,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我国新质生产力测度的指标体系,根据2014年至2022年全国层面的数据,计算出我国新质生产力总指数及各维度的分指数.研究发现:2015年传统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我国开始进入新质生产力发展阶段;新质生产力总指数及各维度的分指数持续大幅上升,新质生产力总指数、生产力三要素的实际生产能力指数、劳动者指数、劳动资料指数的年均增长率分别是467.91%、2670.15%、133.23%、1887.63%;无论是潜在生产力之间,还是潜在生产力与现实生产力之间,协调发展程度都越来越高.应加快构建国际认可的新质生产力测度方法与指标体系,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精神财富纳入官方核算范围,需要缩小贫富差距,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各要素的协调发展与优化组合,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新质生产力测度指标体系潜在生产力现实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超前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政策选择和实施路径

    朱香敏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是党中央深刻把握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而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与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比,未来产业的特征主要是产业价值的战略性、前沿科技的引领性、技术创新范式的生态性,但也存在高度的技术不确定和市场不确定性.超前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要加强对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的预见和支持,营造培育和发展未来产业的良好生态,充分释放数据要素潜能,夯实未来产业的算力基础.

    新质生产力未来产业科技创新产业创新

    新中国75年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推进

    郑有贵
    5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75年间,农业农村农民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取得历史性进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推进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农民由传统向现代演进奠定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基础,农民农村向共同富裕演进奠定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基础,农村既塑形又铸魂全面发展奠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的基础,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奠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基础,农业农村发展促进全球粮食危机和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奠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的基础.新中国农业农村农民之所以能够取得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性进展,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推进贡献力量,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把握现代化规律,在工业化进程中夯实农业农村基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补农村短板,在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进程中解决农业短腿问题,形成了动员全党全社会破解"三农"难题、推进国家现代化的中国方案.

    新中国75年农业农村农民中国式现代化

    新中国75年跨区域工业经济布局历史演进研究

    黄巍
    6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充分考虑国防、地域、资源、经济等诸多要素,创造性地从地域资源禀赋优势角度出发,并通过跨区域工业经济布局的规划与部署,逐步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经济布局发展道路.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新中国基本采取了以东北、东部沿海为重点,同时兼顾沿海与内地、一线和三线地区相互促进跨区域的工业经济布局模式,并取得显著成效;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全面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为重要增长极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引下,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四大板块"之间的跨区域工业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区域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对推动中国工业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中国75年跨区域三线建设工业经济布局

    民事公益诉讼级别管辖制度的反思与重塑

    张嘉军
    77-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公益诉讼制度",我国基于司法解释确立的民事公益诉讼级别管辖制度无论是设定的立法技术、级别管辖司法政策的走向还是司法实践等层面都存在或引发了诸多问题,这一制度确立的依据经不起逻辑经验的推敲和验证,应改革和完善.对其改革和完善的基本思路就是,让其回归民事诉讼级别管辖的基本轨道,即根据民事公益诉讼标的额大小确定相应的级别管辖,将案件分配至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同时建立民事公益诉讼专业化的审判机构,并不建议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实行集中管辖.

    民事公益诉讼级别管辖体系确定标准专业化现代化

    论检察机关民事公益证据调查权的强制性

    杨秀清赵明悦
    88-9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2年《民事诉讼法》赋予检察机关民事证据调查权,但对询问当事人、证人以外的证据调查方式没有作出规定,也没有规定被调查人不予配合的法律后果.2017年《民事诉讼法》修改,在赋予检察机关民事公益诉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剧了检察机关民事证据调查权的立法与实践需要之间的矛盾.事实上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在具体的检察监督工作中体现为不同的检察权能,不同检察权能下的法律监督呈现出不同的样式.对检察机关公益证据调查权的研究也应当立足于检察机关的具体诉讼权能,即检察机关的民事公益诉讼权能,并以之作为论证、完善检察机关民事公益证据调查权的基础.

    法律监督权民事证据调查权检察权能公益证据调查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