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西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西社会科学
江西社会科学

龚建文

月刊

1004-518X

jxsheke@163.com

0791-8596531 8592529

330077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649号江西省社科院内

江西社会科学/Journal Jiangxi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西省社会科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所刊发的文章注重理论性、学术性、原创性。在学术界影响较大,所刊发的文章被引用率和转载率都居全国同类刊物前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智赋能中共党史学的机遇挑战、创新路径与前景展望

    吕晓莹
    103-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数智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共党史学迎来巨大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数智赋能中共党史研究的着力点在于,在史料层面推进存量史料数据化转型与增量史料新生产,夯实中共党史学术资源数据库;在方法论层面革新史料组织与分析手段,丰富中共党史叙事模式.数智时代的中共党史书写,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人机"碰撞".制度约束下的技术应用限度与中共党史学者的"在场",是建构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为内核的新型中共党史学学术生态系统的一大关键.

    数智技术中共党史学知识体系学科建设

    民法典时代担保从属性规则的强化

    龙俊
    111-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民法典》和《担保制度司法解释》确立了狭义之债从属性和广义之债从属性的双重从属规则,将国内承认的独立担保范围限缩在金融机构提供独立保函的特殊领域,从而督促债权人对合同效力严格审查,以确保金融政策的执行力度;因为要让金融服务于实体,所以要避免债权人通过担保合同获取超过主合同的利益,在制度设计上确保担保人承担的债务在应然意义上都可向债务人追偿;基于对风险的精确化分析,在债权转让时强化处分从属性规则,不要求从权利公示.

    担保从属性金融风险金融服务实体

    结果加重犯未遂辨析与匡误

    张建军
    126-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学者在结果加重犯的未遂形态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先后提出了全面否定说、全面肯定说和部分肯定说等不同的学说,但这些观点均存在值得商榷之处.否定说在理论上难以自洽,且有将犯罪成立与犯罪既遂相混淆之嫌.作为加重的犯罪构成情形之一,结果加重犯当然有既遂与未遂形态之分,且判断其既遂与未遂的标准应当是基本犯罪结果发生与否.据此,我国司法解释中所规定的抢劫罪加重犯"未遂区分模式"存在明显不合理之处,应予匡正和修改.

    加重结果犯基本犯犯罪未遂犯罪成立犯罪既遂

    论违法信访索财行为的刑法规制——以敲诈勒索罪的限缩适用为视角

    邹宏建
    134-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过度运用刑事制裁规制违法信访索财行为有违刑罚目的.既往基于主客观构成要件的认定以限缩敲诈勒索罪适用的方案有违教义学体系、难以自洽.除却立足于财产与意志自由法益,分别借助主观目的和客观构成要件限缩犯罪适用的传统路径外,还可依据财产与意志自由法益的内在关联,引入征表"目的—手段关联"的可谴责性,依托主观目的—客观要件的关联限缩敲诈勒索罪的适用.对此,可谴责性判断要求立足于"目的—手段关联",或是侧重于目的与手段之间的权衡,或是着重判断行为整体是否轻微、是否接近正当化、远期目的是否意义重大.这一判断具有目的正当性、手段妥当性与附随效果的合理性.在具体应用中,可谴责性判断能合理限缩敲诈勒索罪的适用范围,优化违法信访索财行为的刑法规制.

    信访敲诈勒索罪可谴责性权利行使

    WTO开放式诸边谈判适用"关键多数"机制的难题及其纾解

    蔡楠徐崇利
    145-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WTO谈判功能受阻的背景下,"联合声明倡议"开放式诸边谈判作为补充路径具有可行性."联合声明倡议"开放式诸边谈判的成果能否落地并被纳入多边贸易体制,取决于"关键多数"机制的运用.目前,谈判成果存在无条件最惠国待遇是否适用的争议,在纳入方式上又面临协商一致程序的制约,成为运用"关键多数"机制推动谈判及成果多边化的现实阻碍.对此,有必要建立适用"关键多数"机制的治理框架,确保谈判及其成果符合多边贸易体制的基本原则,并安排使非参与方接受的最惠国待遇方案以及谈判成果多边化的路径.

    开放式诸边谈判联合声明倡议"关键多数"机制最惠国待遇

    尺度重构:过渡型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实践路径

    马福云任德靖
    153-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过渡型社区是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而出现的.过渡型社区的空间地域、人口结构及原有社会关系随着空间变动呈现出由乡到城的变化,其社区治理面临邻里关系疏离、治理结构失衡、多元文化碰撞冲突等挑战.基于尺度重构政策工具,调整社区区域范围,重构场域内社区资源权力,强化利益协调、文化认同及情感联结,激发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动性,从而可提升过渡型社区的共同体意识及治理能力.

    尺度重构过渡型社区治理共同体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新内涵、新理念与新路径

    陈起风李长源
    162-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理论的指导.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内容,指引着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向.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社会保障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准确界定其新内涵、新理念与新路径.适应新变化、应对新风险、平衡新矛盾、满足新需求与迎接新挑战是新内涵的核心要义,新理念包括创新驱动理念、协同发展理念、可持续性理念、数字赋能理念和以人为本理念,新路径主要是指创新驱动与数字引领路径、绿色保障与区域协同路径、多方参与和机制创新路径.

    新质生产力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绿色保障

    意象叙事与中国电影的民族化实践

    张燕罗文雪
    171-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人自古以来便有借外在之"象"抒心中之"意"的文化传统,经过各门类艺术形式的不断实践,"意象"已然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美学概念之一.中国电影在继承这一传统的同时,以镜头为媒,更为灵活地构建各类意象,并将其融入影像叙事之中,于情节铺陈之中呈现民族文化、民族发展与民族精神,从而进一步形塑中国电影的民族风格、展示中国人的民族境界,使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建立起独树一帜的民族品牌,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贡献了影像意象叙事的可行路径.

    意象叙事中国电影民族化实践民族风格美学境界

    中华美学精神的国际传播——以影视艺术为中心

    何世剑袁轶凡
    179-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美学精神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从思想高度看,中华美学以"生态和美"为最高精神追求;从艺术表现看,中华美学以"诗性写意"为主流精神特质;从价值取向看,中华美学以"真善美融通"为永恒精神价值.发挥好影视艺术的作用,推动中华美学精神的国际传播,价值重大、意义深远.通过影视艺术来推动中华美学精神的国际传播,应重"学理性"阐释发明,在影视美学理论体系建设中积极汲取中华美学精神的丰富学养和优良传统;走"差异化"发展路线,在影视艺术精品创作中大力彰显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涵特质和独有韵味;举"民族化"话语旗帜,在影视艺术话语体系构建中努力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话语内容和标识符码.

    中华美学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视艺术创作国际传播

    AI时代电影艺术的变革:超现实体验与叙事重构

    彭勃
    188-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为电影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其超越物理现实的限制,创造出奇幻而沉浸的视觉体验.这种技术奇观不仅重新定义了电影的"可观看性",使其从单纯的视觉欣赏转变为观众参与的互动媒介,同时也引发了对人类感知与情感的深刻反思.AIGC通过创新的叙事结构和个性化的观影体验,促使观众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故事的共创者,打破了传统叙事的线性框架.然而,这一技术进步也带来了对电影艺术同质化与机械化的担忧,可能削弱作品的深度与独特性.因此,未来的电影创作应在技术与人类情感之间寻求平衡,确保艺术作品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从而推动电影艺术持续发展与繁荣.

    技术奇观可观看性人工智能电影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