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西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西社会科学
江西社会科学

龚建文

月刊

1004-518X

jxsheke@163.com

0791-8596531 8592529

330077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649号江西省社科院内

江西社会科学/Journal Jiangxi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西省社会科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所刊发的文章注重理论性、学术性、原创性。在学术界影响较大,所刊发的文章被引用率和转载率都居全国同类刊物前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创性贡献

    赵士发张昊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多维度的创新性贡献,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维度,丰富并拓展了实践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辩证唯物主义维度,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提出了多种具体的思维方式,并且对辩证唯物主义进行了创造性运用;在历史唯物主义维度,从历史规律论、价值论、意识形态理论、世界历史理论、文明观等层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原创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守正创新的逻辑理路

    王继承陈锡喜
    1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将守正创新作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必须掌握好的立场观点方法之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守正创新而不断拓展其理论形态的深度和广度.从三条衔接紧密的逻辑理路展开分析,有助于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守正创新的内核.一是"何以守正创新",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守正创新的必然性逻辑,它包含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二是"何谓守正创新",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守正创新中呈现的科学内涵;三是"以何守正创新",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守正创新的科学方法,其具体要求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问题导向、系统观念与胸怀天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守正创新逻辑理路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匠精神的重要论述研究

    彭维锋
    2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匠精神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是根植于中国土壤、反映中国劳动者愿景、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精神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工匠精神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科学阐明工匠精神的理论基础、内涵要义、对象场域、价值意义、目标任务和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匠精神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理论和劳动学说的赓续发展,是巩固工人阶级领导地位、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重要支撑,是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跃升、营造精益求精敬业风气的根本遵循,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为在新时代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实践价值.

    工匠精神劳动学说工人阶级制造强国

    征稿启事

    38,封3页

    农业现代化:世界发展进程与中国长期战略

    韩杨
    39-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世界农业发展进程中科技革命主导了农业现代化的四个阶段及其鲜明特点,并伴随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典型先发国家在这一进程中逐步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尽管中国作为后发国家,经过长期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相较过去有较大幅度提高,在"粮食安全与农业综合产能、资源要素配置、农业产业体系、城乡融合发展与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然而,与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要求、与世界上的先发国家相比仍有差距,食物供给结构内部占比下降、外部供给不确定性增大,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资源禀赋和要素配置约束明显,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仍需完善、农村三产融合与现代产业体系还有差距,农村居民持续增收动力转换、共同富裕难点在农村农民.展望未来,采取长期战略,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在供需两侧协同发力保障粮食安全,陆海统筹拓展农业生产空间、优化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促进农村产业多元融合发展、加快建成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与产业体系,坚持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促进共同富裕.

    农业现代化战略食物安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城乡融合发展

    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结构转型视角下的农业发展与政策逻辑

    蔡海龙李静媛
    50-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从加快实现工业化转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所扮演的角色和国家对农业的政策导向也在不断调整.从经济结构转型视角,结合各国普遍发展规律和中国实践经验分三个阶段梳理我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和政策转变逻辑.研究结果表明:1953年以前是农业发展的第一阶段,农业是我国的主导产业,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是国家的主要任务;1953-2003年是农业发展的第二阶段,我国在农业基础相当薄弱的基础上开启了工业化进程,这加快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但也出现了城乡差距扩大、农业农村发展落后等问题;2004年至今为农业发展的第三阶段,我国开始了工业反哺农业,通过农业支持和保护促进农业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党中央在深刻分析我国第三阶段整体经济发展特点及农业发展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35年左右农业发展将进入第四阶段,准确理解和把握农业发展阶段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意义重大.

    农业农村现代化结构转型乡村振兴农业强国

    产业融合助推农业强国:作用机理、实践经验和未来发展

    贾伟
    6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农业和农村不能成为"短板";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实现农业强国的一个重要方面.产业融合贯穿"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可以充分发挥产业部门的协同作用,优化要素配置,提高经济效率,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强国建设.产业融合是路径,建设农业强国是目标,应充分把握两者的逻辑关系;应加强政府和市场的融合,提高产业链和供应链韧性,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充分融入现代生产要素.

    产业融合农业强国农业农村现代化

    资源要素配置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

    李孝忠
    7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应有之义,也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资源要素配置与优化是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底层逻辑.农业地位演变和城乡格局变迁都已融入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通过城乡之间要素流动、工农之间资源配置,可建构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基石,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有效制度供给,破解影响和制约要素流动、资源配置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强化各类组织载体在农业产业发展、农村全面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协调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资源要素在部门之间的竞争关系,促进城乡之间要素流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资源要素配置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逻辑现实困境

    讲述"它们"的故事:儿童文学中的非人类叙事

    尚必武
    79-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儿童文学中的非人类叙事存在四种类型:自然之物的叙事(如关于动物、植物、岩石、水和盐等的故事)、超自然之物的叙事(如关于精灵、恶魔和怪物等的故事)、人造物的叙事(如关于硬币、椅子和玩具等的故事)、人造人的叙事(如关于木偶、稻草人和机器人等的故事).在"非人类转向"语境中,儿童文学中的非人类实体发挥了讲述功能、行动功能和观察功能.因此,考察儿童文学中的非人叙事不仅有助于引导儿童读者关注人类/非人类之间的界限,强调人类/非人类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而且还有助于思考诸如他们何以成为更好的人类以及如何通过培养对非人类物种的共情、体验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互为主体性而去努力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等问题.

    儿童文学叙事学非人类转向非人类叙事叙事共情

    叙事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定位、意义及其再认知

    苏坤胡全生
    8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叙事学发展史讲述了一个"先胜后败、濒临死亡、忽又奇迹般复活的故事".探索这个故事,对于再认知叙事学于学科体系中的定位和意义非常重要.特别是在翻译《劳特利奇叙事理论百科全书》的过程中,对"再认知叙事学"这课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和认识,进一步认为叙事学不仅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叙事是人类天生具有的能力,它将人的思维和科学分析紧密联系,要进一步发展叙事学,就要牢记它是敞开的,而非凝固不前的;它的博大精深在于一个"联"字.

    叙事学学科定位再认知《劳特利奇叙事理论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