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西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西社会科学
江西社会科学

龚建文

月刊

1004-518X

jxsheke@163.com

0791-8596531 8592529

330077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649号江西省社科院内

江西社会科学/Journal Jiangxi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西省社会科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所刊发的文章注重理论性、学术性、原创性。在学术界影响较大,所刊发的文章被引用率和转载率都居全国同类刊物前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面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兴起

    杨卫华
    104-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战全面爆发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急切希望通过中国近代史研究厘清中国革命和抗日救国的方向,在积聚党内政治共识的同时,为建构党外对中共的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铺路.这促使在全面抗战时期形成一股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热潮,研究成果一度井喷式呈现,逐步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典范,并初步形成一套对近代中国独特的解释模式和知识体系.同时与以蒋廷黻等为代表的非马克思主义近代史家展开论辩,特别是反击日伪侵略史观和投降史观下的近代史诠释,以消解其负面影响.通过两方面的努力,马克思主义近代史研究开始独树一帜,为中共建构新的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奠定了基础.

    中国近代史抗战马克思主义史学唯物史观

    刑律意蕴与当代传承:家族思想的价值内涵

    李晓明赵坦
    115-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族思想缘起于古代家族制度的历史实践,具有家族本位思想、家族首位思想和家族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是本土法治资源的重要方面.这些思想表征于古代刑律中罪名与科刑的方方面面,使人们既可能"因家而罹难",也可能"因家而脱罪".就罪名言,有不孝、不睦、不贞等破坏婚姻家庭之罪和亲属间杀伤、盗窃等亲属相犯之罪;就科刑言,既有因连坐而获刑,也有因共犯尊长独坐、亲亲相隐、权留养亲、推恩宥罪而减免.家族思想固然历史久远,但仍不失其继续传承的客观现实、历史延续和社会治理基础,是刑法体系在凝聚社会共识和获取社会信任、回应个体需求和观照个体生活、因应矛盾化解和回应天理人情方面的重要依托.家族思想的当代刑法传承应以家族思想的精髓提炼为起点,以发挥刑法的规制机能为导向,以保障法律的主导地位为限制.在具体路径的选择上,其中的亲亲相隐、服制定罪的限制性回归有利于稳定社会关系和维护家庭生活,应编织进现代刑法体系之中.

    家族思想古代刑律刑法传承亲亲相隐服制定罪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功能考察与规则重述

    潘文博
    129-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刑法》第5条规定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呈现出空置状况,没有起到如何确定罪、责和刑的功能.要解决这一困境必须以"和"与"相适应"为线索和关键,重新理解《刑法》第5条的规范构造,即"犯罪分子所犯罪行"与"承担的刑事责任"为相加关系或为并列关系."所犯罪行"概念明确,指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包含行为客观面和主观面的整体,在量刑中体现为行为严重程度.相加关系与"刑事责任"概念并不兼容,则应在并列关系中为"犯罪分子"概念赋予个别化内涵,"犯罪分子"体现的是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表明对行为人的预防需求."刑罚的轻重""犯罪分子所犯罪行""承担的刑事责任"三者呈相等关系.在"犯罪分子所犯罪行"中要首先区分表明行为严重程度的情节和预防性要素;对"承担的刑事责任"应填充"答责性"的内涵,在责任和预防要素之间达成合理的平衡.在各要素之间建立内在的秩序,才能使《刑法》第5条成为裁判依据.

    罪责刑相适应所犯罪行犯罪分子刑事责任量刑

    论涉众型经济犯罪刑事诉讼专门程序的构建

    王楚婧
    142-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涉众型经济犯罪往往呈现跨行政区划、涉案事实复杂、涉案人数众多、社会风险极高等特点,它不仅打破了地域空间的界限,犯罪行为人、被害人、侦查机关往往不在同一个地域,因事实的复杂性、证据的繁杂性,还改变了传统的侦查取证模式、司法机关对证据的认定模式,诉讼当事人诉讼程序的参与、权利保障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构建涉众型经济犯罪刑事诉讼专门程序,应当坚持体系化构建思路、从外部治理向内部司法规范化并重转变、以分阶段有序的构建方法推进,分别从管辖制度、涉案财物处置、证据的认定与审查、当事人程序参与权保障等几个方面予以规制和完善,以期实现涉众型经济犯罪刑事诉讼程序的公正与高效.

    涉众型经济犯罪程序构建刑事诉讼程序复杂诉讼

    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治理体制创新研究

    陆益龙马小驹
    154-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治理旧体制难以适应新时代乡村转型与发展需要的现状.提升乡村治理的效能,助力乡村振兴,关键是乡村治理在体制方面必须有创新,必须重点把握制度建设和完善、基层治理实践创新以及乡村自治、法治和德治间的融合等问题.创新和变革乡村治理体制,构建起合理有效新体制,需要在当下村民自治制度基础上,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势,朝着新型乡村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的大方向,着力从社区制度建设、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服务等维度,推动乡村治理走向现代化社区治理的新格局.

    乡村治理未来体制体制创新新型社区建设

    我国乡村治理的动态演进及发展趋势——基于"价值—目标—主体"框架的分析

    何波生李道和陈洋庚
    166-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遵循乡村治理规律,着力构建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以村民自治组织为主体,以乡村法治为准绳,以德治为基础的乡村治理体系是新时代我国乡村治理的基本方略.构建乡村治理的"价值—目标—主体"分析框架,运用历史政治学研究方法,对我国乡村治理的价值追求、主要目标及主体结构的动态演进进行系统分析后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乡村治理跳出了乡村本身,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价值依归,围绕"发展有效性"与"秩序有效性"两个核心目标,为国家、社会、农民三个主体的复杂性互动所形塑,形成了国家与农民、国家与乡村社会、农民与乡村社会三组动态关系.在新中国75年历史中,我国逐步形成了乡村治理科学性增强、乡村治理价值观系统化、乡村治理自主性提升、农民主体意识增强四大发展趋势.

    乡村治理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有效性秩序有效性

    中国新闻实践社群的非虚构写作类型定义与边界工作

    刘蒙之
    177-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虚构写作是一个抽象概念,而不是经验性的存在,其存在于非虚构写作者的实践与信念之中.非虚构写作的发展来自类型特征的明确性与实践的合法化,由此才可以创造规范的非虚构写作实践.以非虚构写作沙龙为中心的中国新闻实践社群从采写惯例和社会功能两个维度对非虚构写作进行类型定义,建构了对非虚构写作独立类型与文化生产形式的理解.新闻社群还通过内部可信度竞赛、外部可信度驱逐以及自主性保护等符号行为进行边界工作.实践社群的类型定义与边界工作是理解非虚构写作的重要见解来源,社群成员通过集体学习把平台或个人的非正式实践聚合为社群的实践标准.

    非虚构写作实践社群类型工作知识生产

    跨学科视域下我国非虚构写作的源起与发展

    李薇
    189-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跨学科的角度来看,非虚构写作是以真实性为第一原则、以故事写作方法还原复杂人性和事实真相的纪实文本.以此为标准,我国非虚构写作源起期的典型文体为正史列传与杂传,发展期的典型文体为报告文学与新闻通讯,成熟期的典型文体为中国式特稿和新媒体特稿,多模态发展期的典型文体为全媒体真实故事.要促进我国非虚构写作高质量发展,亟须透过跨学科文体概念抓住本质共性,普及事实核查规范与故事写作原理,构建虚构与非虚构的边界及非虚构写作中国化标准.

    跨学科非虚构写作真实性故事写作

    健康传播的视觉转向:历史流变、现实逻辑和未来走向

    祝越
    197-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技术更迭加速的时代,健康传播具有更为丰富的传播形态和渠道,视觉文化的时代转向让健康传播以多元化的机制呈现.健康传播的视觉转向经历了远古时代健康信息的视觉文化萌芽、印刷时代健康内容的视觉凝视、数字时代健康传播的视觉革新等历史流变.从现实逻辑来看,健康信息的呈现图景与自我认知表现为:健康信息被符号化后,观者从视觉符号获得健康认知,"看"到的信息与自我判断形成差异或契合.健康传播未来会走向健康信息的多元视觉表达、视觉符号指向个性化健康信息、健康传播渠道多元化.在健康传播视觉转向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数字时代的技术与媒介的力量.

    健康传播视觉转向视觉文化数字时代

    Abstracts

    206-2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