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西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西社会科学
江西社会科学

龚建文

月刊

1004-518X

jxsheke@163.com

0791-8596531 8592529

330077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649号江西省社科院内

江西社会科学/Journal Jiangxi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西省社会科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所刊发的文章注重理论性、学术性、原创性。在学术界影响较大,所刊发的文章被引用率和转载率都居全国同类刊物前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民事诉讼法与民法关系的再认识——基于"权—诉架构"的考察和分析

    张卫平
    103-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体请求权是连接民事实体法与民事程序法的纽带和桥梁.通过这一纽带和桥梁,民事实体法对民事诉讼制度具有了预设和牵制作用,由此,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权—诉架构"的联系."权—诉架构"对民事诉讼中的诉讼主体、诉讼客体、请求与抗辩、诉的变更、诉的合并与分离、事实认定、诉讼证明、裁判方式、判决效力等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和决定作用.这一结构对民事诉讼法的自主性形成了一定的限制,导致民事诉讼制度建构在一定程度上的被动性.考察和分析这一结构对民事诉讼法的作用机制,有利于人们更清晰和深入地认识民法与民事诉讼法的内在关系,更清晰地认识到民事诉讼法自主性的边界和发展方向.

    请求权诉讼请求民事诉讼价值实体法与程序法关系民事诉讼的自主性

    遗漏诉讼请求的识别与规制

    张琳
    116-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法院对遗漏诉讼请求的识别存有纷岐.不同法院持不同诉讼标的观点是导致漏判识别纷岐的根本原因,毕竟相异的诉讼标的观点可以为不同的漏判识别结论提供解释论支撑.在对遗漏诉讼请求的识别纷岐进行学理反思的基础上,提出具体修正:遗漏诉讼费用和鉴定费用请求,遗漏前提性确认请求均不构成遗漏诉讼请求;遗漏构成诉的客观合并的部分请求即构成遗漏诉讼请求.对于遗漏诉讼请求的规制,法规范层面发回重审与启动再审的规制方式面临着程序不经济、诉讼迟延的问题,而法实践层面直接纠补的方式面临着剥夺当事人上诉权、审级利益的问题.补充判决制度可以有效解决当前两种规制路径所面临的问题.在补充判决制度下,当事人可以申请法院作出补充判决,法院亦应依职权作出补充判决,而且当事人可就补充判决提起上诉.

    遗漏诉讼请求诉讼标的识别规制补充判决

    论刑法分则中罪状的类型化表述与定罪量刑规则——以"有下列情形之一"为例

    赵拥军
    127-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统筹定罪条件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罪状表述型主要是为了统筹"下列情形"各种行为类型,一般情况下只要行为满足"下列情形之一的",就意味着该罪的罪状表述内容的完结,该罪的构成要件便充足了.作为构成要件要素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罪状表述型则需要对"下列情形之一"的前缀或其后缀的"……的"进行实质判断.该种类型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下列情形之一"的行为与其后"……的"所表示的行为构成该罪的整体行为方式,缺一不可.另一大类还可以继续分为三种情形:一种情形是直接由相关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对"下列情形之一"后缀的"……的"予以明确;另一种情形是"下列情形之一"中的行为与"……的"同位语表达,即立法拟制行为满足"下列情形之一"即满足"……的";最后一种情形便需要司法者通过对"下列情形"中的行为方式进行具体认定时,结合"……的"进行构成要件的实质解释.作为法定刑升格条件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罪状表述型,当该类型中的行为满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规定的作为具体的法定刑升格条件的内容时,均是以满足该罪基本犯的构成要件为前提.否则,"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情形便只能作为基本犯成立的条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实质判断加重构成量刑规则

    论行贿罪特别自首制度的立法设计

    王奕琛
    135-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贿行贿一起查"并不必然要求对行贿罪和受贿罪在处罚和宽宥上对等,取消行贿罪特别自首条款或为受贿罪增设特别自首相关条款的主张并不可取.行贿罪特别自首条款涉及的囚徒困境能够有效打破行贿者与受贿者的攻守同盟.行贿罪特别自首的法律后果应当体现出对行贿人的特殊优待,以激励其在被追诉前主动交代行贿行为,有利于对贿赂犯罪案件的查破.在行贿罪特别自首法律后果的设计上应当保持特别从宽条款与刑法总则中自首、立功等一般从宽条款的协调,以体现刑法分则所规定的行贿罪特别自首制度相比于刑法总则所规定的自首制度的"特殊性".

    行贿罪特别自首重受贿轻行贿受贿行贿一起查刑事政策

    既成与生成:建构中国老年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思考

    陆杰华郭荣荣
    146-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大转折所标识的人类迈向老龄社会趋同性革命的到来,对以年轻社会和短寿时代的生产生活实践为基础的传统老年学知识体系形成冲击.建构中国老年学自主知识体系是观察、解读、引领中国式老龄化进程,并以此观照全人类老龄社会治理的老年学学科自觉和必然归宿.本研究以知识生产具有的逻辑性、情境性和自主性三重本质属性以及社会科学的公共价值为理论逻辑起点,通过反思西方老年学知识建制的固化范式和发展困境,提出形成"老龄社会学想象力"可成为拓升老年学知识体系生命力,以推动老年学学科向高阶演化发展的突破口.在强调中西方老年学自主知识体系显著差异的前提下,提出建构中国老年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知识论-价值论-方法论"元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实践路径.

    老年学自主知识体系老龄社会形态理论逻辑起点元理论框架

    经济适老化:形态变迁、战略前提与进路建构

    原新于佳豪金牛
    158-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适老化转型是多维度、积累性的过程,随着老龄化不断深入和应对老龄社会压力加大,适老化在观念维度、社会维度与经济维度出现内涵与外延的多重调适.经济适老化的核心意义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增进民生福祉.人口老龄化与人口负增长交汇使有限的养老资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老龄社会需求,"三驾马车"变序对扩大内需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正从"未富先老、未备先老"转向"随老而富、随老而备",财富增加、低龄老人多和余寿延长的新常态赋予了养老产业广阔的市场潜力.为推进经济适老化,需树立老龄社会主流化观念,明晰经济适老化的全社会属性和全龄属性,强化市场主导地位,促进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注重产业多维度的精细化与层次化,厘清事业产业协同发展关系,构建中国式养老体系.

    经济适老化人口老龄化老龄社会银发经济

    "反贫困何为":西方贫困治理话语变迁及其镜鉴

    李志明毕林丰
    167-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社会对贫困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提出的贫困治理策略也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在前现代时期,贫困治理手段经历了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训诫、驱逐方式,到中世纪的教会和政府济贫,再到启蒙运动后的强迫劳动、发展经济;进入现代社会,学界基于资源要素论、能力权利论、文化心理论等不同视角开出了各种贫困治理药方.纵观西方贫困治理话语的历时性演变可以发现,消减贫困,若良医疗病.病万变,药亦万变,皆因时度势而变.中国在以往反贫困实践中参考吸收了西方贫困治理话语中的有益成果,后小康时代这种学习借鉴也仍将继续.

    贫困治理前现代性观点资源要素论能力权利论文化心理论

    乡村治理法治化:逻辑维度、现实困境和实践进路

    杨德敏徐昕晨
    177-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乡村治理法治化不仅是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与推进中国式乡村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当前乡村治理法治化发展存在法治体系不健全、执法能力和水平不足、司法"越位"和"缺位"、村民法治意识淡薄等困境.乡村治理法治化与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具有实践的逻辑耦合.我国应加速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依托共建,完善乡村治理法律体系,共建法治乡村协同治理平台;立足共治,实现国家、社会、个人联动,打造乡村法律治理共同体;推动共享,提升全体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法治化新格局.

    乡村治理法治化乡村振兴

    网络舆情治理:中国互联网30年实践的回顾与展望

    孙宇
    188-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年是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30年来我国网络舆情治理的实践探索呈现出三个特征:多主体协同的治理网络逐步形成、多种形态构成的软法规范体系逐步完善、线上线下联合的处置机制逐步建立.在智能传播时代,为塑造网络生态治理新格局,治理主体须从治理网络走向治理共同体,治理规则须从软法治理走向软法与硬法共治,治理机制须从线上线下联合处置走向线上"助推"线下"纾困".

    中国互联网30年舆情治理治理主体治理规则治理机制

    中介化视域下网络舆情粘性聚合的机理探析

    周云倩梅苏筠
    196-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粘性视角去理解和研究舆情是一种新的理论探索.加强对网络舆情粘性及其聚合机理的研究,对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介化背景下,媒介成为人与社会的粘合剂,使网络舆情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粘性化趋向.网络舆情粘性聚合机理表征为时空、载体、信息和情绪四个维度.网络舆情粘性始于时空聚合的孕育,呈现为共有、共享时间和共在、共构空间的聚合;载体是跨代际、跨等级、跨形式、跨主体的聚合,培育着粘性;信息通过补偿性聚合、显信息与隐信息双向度聚合及其快速转化将网民"粘连"在一起;情绪聚合是网民情感的共鸣、融合与极化,使网民自发进入网络舆情场域.

    媒介中介化网络舆情粘性聚合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