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西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西社会科学
江西社会科学

龚建文

月刊

1004-518X

jxsheke@163.com

0791-8596531 8592529

330077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649号江西省社科院内

江西社会科学/Journal Jiangxi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西省社会科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所刊发的文章注重理论性、学术性、原创性。在学术界影响较大,所刊发的文章被引用率和转载率都居全国同类刊物前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语言革新与中国新诗的文体功能拓展

    王雪松夏慧玲
    98-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诗文体功能的拓展与近现代语言革新运动休戚相关,新诗文体在思维路径、审美空间、抒情方式上得到极大拓展.新诗引入欧化语法,虚词等大量入诗,突破了传统诗歌的格律思维和句法思维,节奏思维是对格律思维的变革,行式思维是对句法思维的革新.新诗审美空间能够从传统的节奏式、朦胧式、意境式拓展为结构式、建构式、整体式,空间内部脉络清晰、逻辑严密,体现了知性审美特征,虚词在新诗"知性空间"的建构上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新诗语言革新,特别是虚词进入新诗后,新诗在抒情方式上发生了两种新变:一是可以不依赖景、物而使用逻辑推演,以理抒情;二是打破节制有度的抒情伦理,从具身体验出发,对情绪更为重视.前者拓宽知性抒情,情感和逻辑相结合,后者延展感性抒情,生理与情绪相结合.

    语言革新虚词新诗文体功能

    五四歌谣运动发起的文化路径及其价值

    童龙超
    106-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四歌谣运动的发起,看似一个偶然的文学、诗歌事件,实际上根植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社会文化语境.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期,五四歌谣运动从个别人的个别行为成为新文化人作为群体的集体行为,反映了新文化人在"五四"时代环境下的共同文化心理.新文化人在救亡图存的使命下,利用西方文化的民众观念,发现作为民众产物的本土歌谣,并把它作为建设民族诗学的资源,试图以立足民间的民族性抵抗"文化西方"对新诗的侵袭,从而演变为五四歌谣运动的共同意愿.

    文化西方民族诗学新诗歌谣五四歌谣运动民众观念

    论丝路史诗的生态审美意蕴

    王金凤
    117-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丝路史诗以"生生之思"为内核的诗性思维,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审美意蕴,具体表现为阴阳两极相交的生生本体哲思,"爱物""护生"的生生伦理观念以及"生命崇高之美""物我融贯之美"的生命审美诗学.丝路史诗关于生命创生的生态诗思和生命美学,对丰富世界生态美学谱系、促进中西生态诗学的对话具有重要意义,对当下生态文明和生态美学话语体系建设亦有一定的启示.

    丝路史诗生态本体生态伦理生态审美生态对话

    历史解释学和传统学视域下传统史学与中国现代史学建构的新阐释

    徐国利
    126-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历史解释学和传统学揭示出传统在历史解释,即历史认识和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此阐释传统史学在中国现代史学建构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传统史学是现代史家历史研究的"前见",成为他们解释传统史学和建构现代史学的视域.第二,在现代史学建构中传统史学既是被解释者,又是解释者,传统史学在其中发挥着主体性作用.第三,道德实践理性和经世致用原则作为传统文化和史学的实质性传统,直接影响和制约了现代史家阐释传统史学和建构现代史学.第四,传统史学为现代史学建构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显示了传统史学的强大生命力.

    历史解释传统传统史学中国现代史家现代史学建构

    中国上古私家著作与口述传统

    李凯
    138-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罗根泽提出的战国前无私家著作的论断影响深远,但私家著作的定义并没有廓清.罗氏认为私家著作"离事而言理",然而这并不是私家著作的本质定义.不少学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对私家著作的出现产生了不同的认识.现代人认为的私家著作主要指的是作者拥有著作权,囊括了独立性、创造性和有形的表现形式,但是许多战国著作并不十分符合这些特点.其实战国时代学术从"官"到"私"的过渡,意味着学术挣脱了宗族的藩篱,学派成为传承学术的依托;战国私家著作的不少因素,比如思想家个人的思想、保存思想的"记注"以及贵族对学术思想的诠释在战国以前就已经存在.固然学术发展存在"口耳之传"到"竹帛之用"的转变,但口述传统在战国私家著作出现前后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说明了官学思想与战国私家著作存在共性.

    私家著作战国著作口述传统官学

    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优化:对象分类与政策组合

    宋健范文婷
    149-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有助于释放生育潜力、激发生育动力,对促进中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既有研究较少关注需求视角下的生育支持政策供给效果.基于2023年成都市育龄女性线上调查数据,从政策对象分类与政策组合出发,提出了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优化思路.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具有不同婚姻状况和实际子女数量的女性对生育支持政策作用的评价不同,经济支持、时间支持和服务支持政策效果因人而异.政策制定者应根据政策对象分类,针对性优化相关政策,并提供精细化的政策组合,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实现适度生育水平目标.

    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政策对象政策组合

    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与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料安排——基于政策设计差异的检验

    胡宏伟刘雨佳张开然
    162-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口老龄化趋势与失能照料需求对尚不成熟的社会照料服务体系形成了挑战.相比正式照料,非正式照料在健康恢复和福祉产出等方面具有选择优势,支持和引导家庭更好地发挥照料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CHARLS数据,运用三重差分方法检验了在支付非正式照料方面存在差异设计的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对家庭照料主体责任的引领作用.研究发现:相比于仅支持正式照料的长期护理保险,支持非正式照料的长期护理保险设计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失能老年人家庭提供非正式照料的可能性,且这一作用效果在低龄样本以及城市样本中相对更强;支持非正式照料的长期护理保险促进了失能老年人接受的家庭照料时间的增加,这一作用效果主要发生在低龄样本以及乡村样本中.研究结论为长期护理保险差异性支付政策设计提供了可能证据,为正处于制度定型关键时期的长期护理保险的待遇端设计提供了决策参考.

    老年失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设计非正式照料

    社区嵌入式养老与托育服务实现代际融合发展的机理、模式及路径研究

    李磊丛宏彬
    175-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少子老龄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养老与托育服务需求不断增长,整体解决"一老一小"问题,既是社会之盼,也是战略之需.社区嵌入式养老与托育服务实现代际融合发展,有利于破除当前养老与托育服务领域的供需结构性矛盾,为实现"双龄共养"时代的幼有所育、老有所养开辟了新路径.理论层面,"一老一小"以其需求的共融性、行为的关联性、价值的互动性分别为社区嵌入式养老与托育服务实现代际融合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角色转换与目标导向机制.现实层面,国内在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与托育服务实现融合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空间共享与情境交融的复合型模式、资源整合与主体合作的共同体模式以及代际认同与文化传承的互动型模式.未来,以互助共融价值为引领重塑社会文明形态,以协同与弥合为导向强化保障机制建设,以整合与均衡为目标调整设施功能结构,成为更好推动社区嵌入式养老与托育服务实现代际融合发展的政策进路.

    代际融合"一老一小"养老服务托育服务社区嵌入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理路

    李明斌姚伟
    186-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这片历史悠久的沃土上进行的,必然受到根植于这片土地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从价值逻辑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思想内涵、民族精神和价值理念,为中国式现代化夯实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增强了鲜明的战略主动、赋予了强烈的历史自觉;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进程中,跳出了近代以来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二元对立的窠臼,将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和滋养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前行;从实践逻辑来看,要在切合现实发展要求的基础上,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实践,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度融合和协力共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逻辑

    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独特贡献

    颜景高王永灿
    197-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时代价值以及当代转化的重要论述,包含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和独特贡献.一是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之源,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彰显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二是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之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三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的文化之力,提出"世界之治"的中国方案;四是阐释中华文明延绵至今的文化密码,为中华文明永续发展指明方向;五是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任务,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支撑.

    文化之源文化之基文化之力文化密码文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