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科学
教育科学

傅维利

双月刊

1002-8064

jykx915@sohu.com

0411-84258254

116029

辽宁省大连市黄河路850号

教育科学/Journal Education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主要刊登教育改革方面的论文及实验报告,探讨当前社会和教育界关注的重大教育方面的问题,及时反映国内外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最新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础教育学研究的时代使命:知识体系与实践路径

    柳海民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是基础教育学研究需要回答的时代命题。有效推进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需要明确基础教育的现实需求和现存问题,从而找到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力点。基础教育学研究需要明确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内涵,精准把握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的制度优势和现实差距,提出切实可行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的路径。终身教育视野下,基础教育是个体终身学习和终身成长的教育基础,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事业。中国基础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建构中国基础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基本路径是建设中国基础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202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从各个学科(各门课程、各门科目)的视角回答了基础教育阶段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标准是一门特殊的基础教育学,具有鲜明的政策性、实践性和探索性。基础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深受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交叉学科的理论滋养,其自身的知识生产遵循内生逻辑。构建基础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既要立足当下,以破解新时代基础教育难题为己任,又要贯通历史和未来,在历史智慧与未来机遇中汲取基础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力量。

    基础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实践路径课程标准知识生产

    以"三大体系"建设为中心,建构中国基础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

    侯怀银
    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是基础教育学研究需要回答的时代命题。有效推进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需要明确基础教育的现实需求和现存问题,从而找到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力点。基础教育学研究需要明确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内涵,精准把握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的制度优势和现实差距,提出切实可行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的路径。终身教育视野下,基础教育是个体终身学习和终身成长的教育基础,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事业。中国基础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建构中国基础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基本路径是建设中国基础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202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从各个学科(各门课程、各门科目)的视角回答了基础教育阶段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标准是一门特殊的基础教育学,具有鲜明的政策性、实践性和探索性。基础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深受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交叉学科的理论滋养,其自身的知识生产遵循内生逻辑。构建基础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既要立足当下,以破解新时代基础教育难题为己任,又要贯通历史和未来,在历史智慧与未来机遇中汲取基础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力量。

    基础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实践路径课程标准知识生产

    课程标准也是一门"基础教育学"

    余文森
    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是基础教育学研究需要回答的时代命题。有效推进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需要明确基础教育的现实需求和现存问题,从而找到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力点。基础教育学研究需要明确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内涵,精准把握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的制度优势和现实差距,提出切实可行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的路径。终身教育视野下,基础教育是个体终身学习和终身成长的教育基础,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事业。中国基础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建构中国基础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基本路径是建设中国基础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202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从各个学科(各门课程、各门科目)的视角回答了基础教育阶段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标准是一门特殊的基础教育学,具有鲜明的政策性、实践性和探索性。基础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深受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交叉学科的理论滋养,其自身的知识生产遵循内生逻辑。构建基础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既要立足当下,以破解新时代基础教育难题为己任,又要贯通历史和未来,在历史智慧与未来机遇中汲取基础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力量。

    基础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实践路径课程标准知识生产

    我国基础教育学知识生产的内生状态探究——基于2023年度北京地区基础教育学学科建设成果报告

    李敏
    10-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是基础教育学研究需要回答的时代命题。有效推进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需要明确基础教育的现实需求和现存问题,从而找到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力点。基础教育学研究需要明确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内涵,精准把握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的制度优势和现实差距,提出切实可行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的路径。终身教育视野下,基础教育是个体终身学习和终身成长的教育基础,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事业。中国基础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建构中国基础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基本路径是建设中国基础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202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从各个学科(各门课程、各门科目)的视角回答了基础教育阶段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标准是一门特殊的基础教育学,具有鲜明的政策性、实践性和探索性。基础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深受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交叉学科的理论滋养,其自身的知识生产遵循内生逻辑。构建基础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既要立足当下,以破解新时代基础教育难题为己任,又要贯通历史和未来,在历史智慧与未来机遇中汲取基础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力量。

    基础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实践路径课程标准知识生产

    课后服务的多元属性及经费的差异化供给

    吴开俊袁文娟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后服务类型的多样性、供给对象的多元化以及产品属性认知的模糊性,导致在"全覆盖、高质量"的目标追求之下经费供给缺乏有效保障。课后服务具有多元属性:基础服务和补偿服务具备地方性纯公共产品特征,个性化服务则属于地方性准公共产品。目前,课后服务经费供给主要包括政府包干模式、家长主责模式和政府主责模式。占主流地位的是后两者,属于成本分担模式的不同表现形式。服务对象的复杂性、服务类型的多样性以及各地财政实力的差异性决定了经费应采用差异化的供给方式。基础服务和补偿服务应最大程度地实现全员免费,个性化服务应在政府补助基础上遵循"谁需求,谁付费"的原则。最终,应建立"家长主责、政府兜底、社会支持"的多方共担的经费供给模式。

    课后服务地方性准公共产品成本分担差异化

    乡村学校发展的文化困境及超越

    杨文杰
    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是一种文化存在,是一代又一代乡村人生生不息的文化场所;乡村学校不仅是教育的场所,更是一个与乡村文化紧密相关又有其独特性的文化场域。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学校逐渐沦为"文化孤岛",乡村教师"文化人"角色缺失,"文化上的外来感"带来的学业落差以及"乡村文化知识与技能"评价缺位等文化困境,影响着乡村文化的存续与乡村学校的发展。乡村学校发展要超越文化困境,就需要从根本上重塑乡村学校教育的乡土性,进而促进乡村文化与学校的融通融合与双向建构,重构乡村学校的社会教育功能,并以基于乡村文化实际的教育评价体系保障和促进乡村文化与乡村学校教育的协同发展。

    文化场域乡村文化乡土性乡村学校教育现代化转型

    红色故事中主人公"为人所不能为"的表现对大学生叙事传输的影响:崇敬感的中介作用

    杨金桥于学文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考察红色故事中主人公"为人所不能为"的表现对大学生叙事传输的影响,选取两则经过一定程度虚构加工的红色故事以及"简易叙事传输量表"作为实验材料,对544名大学生进行实验。研究发现:在红色故事中,主人公的社会地位对大学生的叙事传输具有显著的影响;主人公的事迹完成难度对大学生的叙事传输具有显著的影响;主人公的社会地位与事迹完成难度对大学生的叙事传输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大学生对主人公的崇敬感在主人公"为人所不能为"的表现和叙事传输程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证明,红色故事中平凡人和普通人的事迹更容易影响与感染大学生,并且主人公的事迹完成难度越大,这种影响力和感染力就越强。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优化红色故事选择、增强红色故事的教育性提供了有价值的参照。

    大学生红色故事叙事传输崇敬感

    当代教育科学自然主义转向的缘起逻辑、生发范畴与价值意蕴——基于方法论的视角

    张妍
    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教育科学自然主义转向的缘起在于,多种类的自然科学方法在科研领域的广泛运用对人文科学产生的积极影响、多样化的定量分析为教育科学自然主义转向提供的工具支撑、多元化的大数据为教育科学自然主义转向提供的技术支持等三个方面。这种转向推动了教育科学在哲学问题求解模式上的变革,促进了对教育科学知识科学性的辩护,强化了教育科学与认知科学的不断融合。然而,人类的教育思维模式与教育行为实践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自然主义方法依然具有一定限度,在具体运用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不能忽略相关变量在客观性与主观性之间的平衡问题、理论建构与方法驱动之间的张力问题以及不确定性与风险性之间的控制问题。未来的教育科学需要建构从思辨到逻辑、从经验到理论、从观察到实验的一整套的系统论证方法,真正夯实自身的"科学"地位。

    教育科学自然主义方法论

    劳动课程的"劳动"困境及其消解

    徐继存陈晨
    4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动课程是当前落实劳动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项关键教育手段。由于人们对劳动课程教育功能的认识不清晰、对劳动课程相关资源的利用不充分、对劳动课程评价作用机制的理解不到位,所以,当前的劳动课程普遍面临课程内容设置偏颇而狭隘、课程实施空间割裂而孤立、课程评价方式单一而静态等现实困境。为消解劳动课程中的"劳动"困境,我们需要立足教育宗旨与学生经验,增强对劳动内容的价值体认;整合现有资源与运行时空,拓展劳动课程的实施空间;构建动态多元的综合评价机制,提升学生全面的劳动素养。

    劳动课程劳动认识育人价值五育融合劳动素养

    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前提性思考

    邹太龙易连云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概念上辨析和廓清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的内涵及要旨,正确理解和把握二者间的关系,既是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观念前提和内在要求,也是提升新时代学校立德树人工作整体成效的必然诉求。二者的内在关联主要表现在终极旨归上的同一性、理论基础上的相通性和育人优势上的共同性等方面,二者的分殊边界集中反映在学科归属、适用学段、内容侧重和政治要求等维度。在构建合力育人机制的新形势下,实现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的纵向衔接和一体化建设,需要遵循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以及主导性与反复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

    学科德育课程思政思政课一体化纵向衔接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