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

高宝立

月刊

1002-5731

010-82014985

100088

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

教育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教育理论刊物。反映我国教育科学理论研究与教育改革成果,探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发表关于教育思想与办学方向、教育史、教育评估、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学龄人口新格局的基础教育师资调配机制优化

    李新翠张现苓
    99-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龄人口数量、变动趋势以及空间布局是影响基础教育师资调配的基础性因素 基于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最新数据,通过经典人口预测方法——队列要素法——模拟2020-2050年我国分城乡各阶段学龄儿童的规模和结构变动。研究结果显示,学龄前儿童呈现"降—稳—降"波动式变化,未来十年变动幅度较大,且农村变速更快 小学适龄儿童呈现"稳—降—稳"变动趋势,初中适龄儿童呈现"升—降—稳"波动变化,高中适龄人口先升后降,但在城镇和农村表现出较明显差异。基于学龄人口变动趋势和经研究设定的师资配置标准,初中及以下学段教师需要加强不同时期和不同程度的存量调配,普通高中需持续加大增量配置 为此,建议优化整体+局部多向适应的配置机制,完善分级+分类双向轮动的岗位设置机制,创建转岗+跟岗相结合的跨学段流转机制,深化县域+城乡双协调的空间交流机制。

    学龄人口基础教育师资需求调配机制

    数字技术赋能职业教育教学空间的协同建构

    潘海生林旭
    110-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间是职业教育教学实践的一个基本维度,而时间主导下的职业教育教学压缩了空间的存在限度,教学的发展、变化与生成空间皆被"时间化",教学空间也异化为时间的附属品。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人的整全性发展、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和社会科学研究的空间转向联合驱动,职业教育教学空间应势而行,实现出场并走向变革。借助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辩证法"及数字技术赋能教学空间的契机,职业教育教学空间既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分布式承载场、教学关系生产的增强式建构场,也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具身式知觉场。其不再一味地"为了职业"而将学生培养为适切企业需求的标准化"零件",而是"通过职业"将学生全面地培养为一个整全的人。为更好地助力职业教育教学空间三维结构功能的发挥,数字技术赋能下的职业教育教学空间须系统推进物质教学空间从"单一"到"整合"、社会教学空间从"局外"到"局内"、精神教学空间从"离身"到"具身"的协同建构,进而全面形塑数字技术赋能下的教学空间新样态,为培育适应新技术发展和产业变革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空间支撑。未来,职业教育教学需进一步澄明教学空间的本真意义,实现工具理性与人文关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耦合平衡,为职业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累积更多的空间动能,将教学空间打造为充满生命意义与价值追寻的连续性世界。

    职业教育教学空间数字技术三维结构协同建构

    择"优"录取:顶尖大学博士招生录取决策研究

    张熙王严淞郭二榕
    125-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国内某所顶尖大学博士招生过程的分析,考察"申请—考核"制下博士招生录取决策的形成过程和实践逻辑。研究发现,顶尖大学博士招生是多重制度逻辑下对"优秀"的情境化评判,"优秀"不仅和申请者获得学业成功所具备的个人素质相关,而且与组织目标及其成员对某些特征的偏好和需求有关。博士招生委员会对于"谁应录取"和"凭何录取"的解释,往往是出于对多维度因素的实际考量。对"优秀"的评判和录取并非纯粹的智性过程,学科文化、风险规避、效率逻辑、人际关系、身份认同、个体偏好等情境因素会对决策过程及结果产生动态影响。个体权力与团体共治、评价标准的多元性与共识程度、规则限制与自由裁量构成了决策背后的主要张力。尽管面临诸多限制和矛盾,招生委员会仍能通过一套务实的评价与决策机制实现程序公平、择优原则、集体共治、个人意愿之间的相对平衡,但组织协调与博弈可能导致录取结果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

    博士招生录取决策多重制度逻辑情境化评判权力协调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

    唐明超朱晓宏
    138-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提供了师资保证。目前,面向基础教育的师资培养已经提升至教育博士的专业化水平层次,而教师资格考试还处于职业准入水平,尚未满足基础教育对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需求。研究发现,目前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存在三方面的现实困境:对考生真实教学能力的评估存在一定偏差,对确定性知识的考查占比过大,对考生考试分数的重视程度过高。为破解教师资格考试的现实困境,应立足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澄清教师资格内涵,强化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考查。为此,教师资格考试有必要进一步明确考试目标,聚焦职前教师专业反思能力;优化考试内容,侧重考查知识实际应用水平;重视过程性评价,探索进阶式评价体系,保障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资格考试教师专业化反思性实践教师能力进阶式评价

    超越工具理性: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价值

    吴河江涂艳国
    149-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独特的技术属性与前所未有的强大功能。工具理性主导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实践有促使人们更加重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实践价值、促进数字教育的转型和发展、敦促生成式人工智能履行工具性价值的教育责任等积极作用。但工具理性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导致工具理性主导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存在破坏教育技术的"是"与"应该"的统一性,忽视技术作为一种"座架"对人的"促逼"等方面实践谬误。因此,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实践亟须超越工具理性,寻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整合。其教育价值具体表现在,彰显教育主体的生命价值,合理释放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能动性,有效维持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实践的伦理边界,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得以有机地"嵌入"教育之中。要实现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超越工具理性的教育价值,有必要建立体现交互主体性的应用机制,健全为持续改进提供依据的评价机制,完善确保稳定进行的保障机制。

    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理性价值理性技术伦理

    书讯

    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