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研究生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研究生教育研究
研究生教育研究

侯建国

双月刊

2095-1663

yjsjy@ustc.edu.cn

0551-63600931

230026

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96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研究生教育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Graduate Educ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是:凭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全国高等院校中的优势地位,网罗全国高教战线上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纵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理论主张及其实践经验。刊物特点是:注重论文的思想性、学术性与创造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可操作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推动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 加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第七届全国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高端论坛综述

    李锋亮周京博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11月10日,第七届全国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理论与实践高端论坛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本届论坛以"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主题,围绕"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制度建设""交叉学科、跨学科与多学科""创新人才培养""产教融合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四个议题展开讨论.与会专家学者经过研讨认为,应持续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推动研究生教育强国制度创新,加强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以产教深度融合助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快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高质量研究生教育发展体系.

    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创新人才制度建设

    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组织的历史演进与嬗变

    翟亚军张微王战军
    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生教育管理组织是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研究生教育管理组织也在不断地调整和优化.从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至今,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组织大致经历了奠基期、完善期、转型期三个阶段.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主要有三部分即研究生教育、学科建设和学位授予,其管理组织分为研究生管理组织、学科管理组织和学位管理组织.不同历史阶段三种类型组织的形态以及关系具有不同的表现.数智时代的来临以及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步伐的加快,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组织进入了一个形态重塑的变革时期.

    研究生教育管理组织组织变迁数智时代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背景下高等教育评估的困境与应对

    刘少军王晶晶蒋艳
    17-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应然层面,高等教育评估能够引导高等教育向"内涵式"方向发展、促进教育本体"内涵式"回归、实现教育效益"内涵式"提升.然而,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视角下高等教育评估存在着量化评估模式与内涵式发展高质量评估的要求错位、评估忽视内源性需求致使高等教育偏离本位、评估模式单一化引发高校发展同质化风险、评估法律规范滞后制约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困境.高校要深刻把握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意蕴,坚持"政府宏观把控、高校协调落实"的高等教育评估方式,以"量化评估"补强"质性评估"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评估,通过建立融合高校特色的弹性评估标准破除高校发展同质化风险,从实体与程序两个层面入手保障高等教育评估的法治化运行.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评估高等教育质量

    我国研究生教育获奖成果分布特征及省域竞争力研究——基于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视角

    陆冷飞胡庆华
    2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数据,从获奖项目省域分布、完成单位、合作关系、研究领域分析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获奖成果的分布特征,并构建省域改革竞争力计算模型,考察各省(市)研究生教育改革竞争力情况.研究发现,获奖项目呈现完成单位和省域分布不平衡;项目以高校独立完成为主,研究生教育各相关单位之间的合作壁垒有待进一步打破;研究学科分布不均,研究主题过于集中,研究热点突出;研究生教育改革竞争力省域差异非常明显,整体上呈两头小、中间大的不对称"橄榄球"特征.提出固强扶弱促进研究生教育整体实力提升,重构机制强化研究生教育科教产教融合,问题导向激励研究生教育改革多元并进的工作建议.

    研究生教育分布特征竞争力教学成果奖

    我国学术学位授权点资源配置:空间分布、形成机理及优化机制

    于妍李明磊
    32-3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极化指数、泰尔指数等方法,分析全国学术学位授权点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学术学位授权点空间布局总体呈现"自东向西阶梯状递减""金字塔式"的分布特征;区域分布极化现象严重;区域内部分布呈现"一核多点"等特点.使用循环累积因果理论,从国家逻辑、市场逻辑、高校逻辑三个维度分析学术学位授权点资源空间分布的形成机理.为优化学位授权资源布局和高等教育生态,应关注"学术资质+区域需求",构建两轮驱动审核机制;重视"主体协同+资源整合".构建多元协同联动机制;综合"发展潜力+建设成效",构建"能上能下"的动态调整机制.

    学术学位授权点空间分布机理优化机制资源

    何以为学: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影响因素与路径探究

    张晓洁杨程越
    39-4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博士生"何以为学"方能明确"何以为教",了解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动力机制,将有利于助推更多博士生实现从"学生"向"学者"身份的转换.本研究基于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模型,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结构方程模型,对我国1414位学术型博士生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来自导师、朋辈与学校的三维度支持对博士生的学术职业社会化进程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中介分析结果显示,学术创新能力与职业规划意识在三维度支持与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是促进博士生"以学术为志"的重要路径.为更好帮助博士生实现学术职业社会化,应以深化导师评价体系改革为牵引,推动导师注重对博士生多层面支持、进一步强化立德树人意识;以优化学校支持服务体系为依托,营造良好校园学术文化氛围,构建多主体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博士生学术创新能力与职业规划意识.

    博士生教育学术职业社会化三维度支持结构方程模型

    研究生缘何选择知识隐藏?——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分析

    叶晓力夏玲丽蔡敬民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个体知识管理策略,知识隐藏更多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知识行为.研究生个体间的知识隐藏阻滞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术知识的生产与流通,对研究生个体创新与组织发展均具有负向影响.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方法对影响研究生个体间知识隐藏行为的因素进行系统性分析,并构建了知识隐藏行为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研究发现,个体因素、知识特性、培养环境、关键他人和潜在风险构成了影响研究生知识隐藏的主要因素.基于模型阐释,应从以下方面探索弱化研究生知识隐藏行为:培育知识管理素养,提升研究生知识共享能力;厘清情感信任机制,激发研究生知识共享意愿;营造协同育人文化,重塑研究生培养制度环境;开发知识共享平台,构建合作型研究生共同体.

    研究生知识隐藏知识共享影响因素扎根理论

    研究生师门互动生成机制及优化路径探析——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

    何家琪罗允艺汪霞
    5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20名人文社科类硕博研究生进行访谈后发现,师门互动对科研能力的影响,始于对学术真切的追求与关注,合于师门成员的情感共享与维系.师门中的成员圈层身份及其之间是否有共同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不同类型师门互动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为形成"卓越者孕育卓越者"的理想师门互动,应重视导师指导能力培养,鼓励研究生同辈高效互动;重视师门文化建设,激发成员情感认同;建设良好师门互动生态,促进边缘群体向中心流动.

    师门互动科研能力互动仪式链研究生

    话语语境、内容与方式对研究生思政课教师话语创新的影响——一个链式多重中介模型的检验

    熊华军杨一鸣
    6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探讨新时代研究生思政课教师的话语创新,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方法,从问卷调查入手,探究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中话语语境、话语内容和话语方式对教师话语体系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因素均对研究生思政课教师话语创新产生正向影响,三者之间均具有双向正向影响,话语内容和话语方式在话语语境与创新效果间起链式中介作用.据此,从拓展教学形式、构建话语体系、扎根核心原则、重视话语整体四个方面提出促进新时代研究生思政课教师话语创新的具体建议.

    结构方程模型思政课教师话语

    新形势下增强港澳台研究生国家认同感的现实挑战及应对策略——以暨南大学为例

    贺璞马民李朋军
    7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认同是港澳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关键.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加强港澳台研究生国家认同教育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港澳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时代诉求.新形势下港澳台研究生国家认同教育面临一定的压力和挑战,借鉴暨南大学港澳台研究生教育实践经验,探索构建"一核两翼双转型"国家认同教育实践模式,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提升国家认同感,加强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与多元立体文化交流,促进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与培养模式双转型,有助于全面增强港澳台研究生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港澳台研究生研究生教育国家认同感中国式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