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科学
建筑科学

赵基达

月刊

1002-8528

busc@263.net

010-64517786 84272776

100013

北京北三环东路30号

建筑科学/Journal Building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建设部主管,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办,创刊于1985年,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建筑科学类综合性技术期刊。本刊内容丰富、可读、实用,在建筑行业中享有很高的声望。本刊依托建设部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得到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并有许多国内建筑界著名的专家学者组成了编委会,使得本刊更具权威性、指导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红岛国际会展中心登录大厅钢结构屋盖设计

    陈楠王利民赵鹏飞王丁...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介绍了青岛红岛国际会展中心登录大厅的钢结构屋盖设计情况,分析了其结构体系的设计特点,结构主桁架采用立体桁架体系,每榀桁架通过两侧各2个支座与下部型钢混凝土柱相连,桁架下弦呈抛物线形,整体为两支座处高跨中高度小的轻盈结构形态.阐述了钢结构屋盖的荷载取值,并重点介绍了风荷载的取值情况.建立了钢结构屋盖与下部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模型,计算给出了结构主要振型.复核了钢结构屋盖的挠度和杆件应力比,同时验算了受拉支座型钢混凝土柱的名义拉应力.采用ABAQUS和ANSYS有限元软件分别对钢结构屋盖铸钢节点和圆钢管相贯节点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铸钢节点和相贯节点均能满足规范要求.

    钢结构屋盖立体桁架风荷载取值铸钢节点

    砌体结构后增筏板型钢穿墙连接节点承载性能研究

    张瑞云李和家崔成博
    1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现有砌体结构后增筏板加固地基基础的问题,提出一种型钢穿墙连接节点,并对其进行静载缩尺模型试验,分析节点的抗剪及抗弯性能,提出了符合型钢节点受力机理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利用Abaqus软件建立不同设计参数的节点有限元模型,对比可知,型钢高度和墙体厚度对节点抗剪承载力影响较大,型钢高度和后增筏板厚度对节点抗弯承载力影响较大.型钢穿墙连接节点施工便捷,传力可靠,显著改善了节点的力学性能,且在实际受力过程中后增筏板不会先于砖墙发生破坏,可为砌体结构地基基础加固提供参考.

    砌体结构后增筏板节点承载性能有限元分析

    基于复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的消能减震结构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王晨辉彭凌云陈华霆孙天威...
    20-3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减震结构具有非比例阻尼特性的特点,采用强迫解耦法对其进行振型分解计算时忽略阻尼矩阵非对角元素可能会造成计算精度较低.本文提出了减震结构的复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CCQC),给出了复振型地震作用的惯性表达公式.基于某消能减震结构工程算例,在三组地震动作用下对比分析了采用复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和实振型分解反应谱法(CQC)结构的层间剪力和层位移响应结果,并使用直接积分法对其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消能减震结构反应谱方法中基于复振型地震作用的分析结果相对于时程分析的精度显著高于不考虑非比例阻尼影响的实振型分解方法.

    非比例阻尼减震结构复振型抗震设计复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

    大跨钢结构基于精确合龙的提升优化方法与分析

    邓开慧
    32-39,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跨度钢结构的分段提升施工需要通过合龙才能进行后续整体提升,确定合理的提升方法是确保精确合龙的前提.针对大跨钢结构分段累积提升施工技术,首先分析合龙施工过程结构的受力和变形特征并结合结构变形预调值,提出了基于变形预调值和精确合龙的大跨钢结构分段提升优化方法和相应的数值模拟方法;其次通过曲线梁的算例进行了基于变形预调值和精确合龙的分段提升优化方法的验证与分析;最后通过朝阳站大跨鱼腹式钢结构进行了工程应用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变形预调值和精确合龙的分段提升优化方法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可以用于类似结构的施工过程模拟与分析.

    大跨钢结构精确合龙提升优化变形预调值数值模拟

    一种空斗墙房屋安全性和抗震性能鉴定方法

    唐坤胡杰唐钷李倩...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针对仍广泛存在的、以空斗墙为主要承重构件的砌体结构,依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和《建筑抗震鉴定标准》,提出了一种安全性和抗震性能鉴定方法.通过定义倍数因子,明确空斗墙抗压承载力按88版规范计算可以满足现行可靠度要求,建议按此方法进行计算.抗剪承载力在规范和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上提出可近似按现行规范中实心墙抗剪承载力的1/2进行取值.最后,通过引入一个三层空斗墙房屋安全性和抗震性能鉴定的算例,对评级过程进行了系统介绍.

    空斗墙安全性鉴定抗震性能鉴定承载能力

    T形钢-木组合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

    翁维素邵志新乔春蕾谢军...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木材和钢材的有效组合,提高钢木组合梁的受弯性能,提出一种新型截面的T形钢-木组合梁,以T形钢腹板厚度、翼缘厚度、螺栓间距为参数进行了四点弯曲试验.结果表明:纯木梁为典型的脆性破坏,组合梁展现出较好的延性特征,钢材与木材可协调工作,木材可为钢腹板提供侧向约束,防止钢腹板过早屈服,同时钢翼缘板可进入抗拉屈服阶段,木梁顶也可达到抗压强度,充分发挥了各自材料的优良性能;组合梁较纯木梁相比,受弯承载力最小提高24.3%,最大提高91.5%;增加钢腹板厚度和翼缘厚度,可提高组合梁的受弯承载力和刚度,而增加螺栓间距,对组合梁受弯承载力和刚度影响不甚明显.组合梁达到极限荷载后仍可继续承载,具有良好的塑性特征和耗能性能.提出了弹性阶段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将试验值与计算值进行对比,两者结果吻合良好.

    钢木组合梁T形钢静力试验承载力受弯性能

    基于超高强灌浆料的高强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曾思智罗海平刘鑫宇曾楠...
    5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套筒灌浆连接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筋连接的主要方式,且采用500MPa级高强钢筋可有效提高连接及构件的承载力和经济性等.本文设计12个考虑锚固长度、灌浆料强度和钢筋强度等参数的接头试件,并进行单向拉伸试验研究,得到连接的破坏模式、应变分布和工作机理等.结果表明:接头主要发生钢筋颈缩破坏,荷载-位移曲线包括线性增长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和颈缩破坏阶段;采用120MPa级超高强灌浆料的试件接头均满足残余变形要求,钢筋、套筒轴向、套筒环向应变和套筒中部约束作用随钢筋锚固长度的增大而减小,套筒和钢筋受力更为均匀.对采用85MPa和120MPa级灌浆料的500MPa级高强钢筋套筒灌浆连接,锚固长度建议值分别为10d和8d.最后,基于理论分析可明确高强钢筋套筒灌浆连接中套筒与灌浆料的粘结力、钢筋与灌浆料的粘结力和钢筋受拉承载力,并得到连接的破坏模式.

    灌浆套筒连接超高强灌浆料高强钢筋力学性能破坏模式

    新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高静贤李伟龙柴彦凯李元丰...
    6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通过后张预应力钢绞线和预应力螺纹钢筋产生的预压力实现梁柱节点连接.为研究该节点的抗震性能,设计并制作了 4个试件,对其进行拟静力试验,分析了其破坏形态、滞回特性、刚度退化、变形能力、承载力及耗能能力,探讨了剪跨比、截面预压应力对其抗震性能的影响,并建立了梁端接缝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各试件均发生了梁端弯曲破坏,滞回曲线呈反"S"形或饱满"弓形",位移延性系数均大于3,强屈比在1.07~1.33之间,整体表现出较好的耗能能力、变形能力;剪跨比对节点的抗震性能影响不明显;截面预压应力分布对节点抗震性能有一定的影响,梁端接缝截面均匀受压时,其耗能能力、位移延性等综合抗震性能相对最优.

    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压接接缝抗震性能剪跨比预压应力分布

    局部削弱剪切钢板阻尼器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皮凤梅任文杰王胜勇马天恩...
    7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耗能钢板两侧沿厚度方向以长条形、上下两端圆弧过渡进行局部削弱,削弱条带沿钢板宽度方向均匀分布,形成局部削弱剪切钢板阻尼器.设计3种不同规格试件进行拟静力试验,分析了阻尼器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等效黏滞阻尼系数、总累计耗能量、强度退化和刚度退化性能指标,并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及参数化分析.结果表明,局部削弱剪切钢板阻尼器滞回曲线饱满,耗能性能稳定,具有较好的后续承载能力;削弱条带处厚度比削弱条带高度对阻尼器耗能性能的影响大,耗能钢板厚度与削弱条带厚度的比值适当增大可以提高阻尼器耗能能力;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局部削弱剪切钢板阻尼器拟静力试验数值模拟

    煅烧纳米凹凸棒土对再生混凝土抗冻性能影响研究

    阎杰杨博左军鹏赖镇泉...
    8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利用固体废弃物,以再生粗骨料的取代率为30%替代天然粗骨料并将煅烧纳米凹凸棒土取代水泥(0%、2%、4%、6%、8%)制成纳米再生混凝土,进行冻融循环试验,探究NAT对NRC抗冻性能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及氮吸附法研究NRC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循环次数增加,NRC质量损失率呈现先负增长后正增长的变化规律;在相同的冻融循环次数下,NRC的相对动弹性模量均在NAT掺量为6%时为最大值.适配掺量下NAT掺入后通过二次水化反应生成C-S-H凝胶,提高了砂浆内部及砂浆与骨料之间的密实度,填充了 NRC内部部分中孔、大孔孔隙,提升界面过渡区强度,优化内部孔隙结构,进而提升再生混凝土的抗冻性能.

    煅烧纳米凹凸棒土纳米再生混凝土冻融循环试验孔隙结构抗冻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