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科学
建筑科学

赵基达

月刊

1002-8528

busc@263.net

010-64517786 84272776

100013

北京北三环东路30号

建筑科学/Journal Building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建设部主管,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办,创刊于1985年,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建筑科学类综合性技术期刊。本刊内容丰富、可读、实用,在建筑行业中享有很高的声望。本刊依托建设部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得到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并有许多国内建筑界著名的专家学者组成了编委会,使得本刊更具权威性、指导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型会议中心观众厅空调系统消声设计——以武汉国际博览中心汉厅为例

    陈頔王凡胡小明嵇严...
    184-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大型会议中心而言空调系统噪声是室内的主要噪声源,因此空调系统的消声设计不容忽视.本文首先介绍了大型会议中心-汉厅空调系统的消声设计要点,然后主要对观众厅的空调送、回风系统进行消声计算和设计,对消声器进行选择和消声量测试.最后在全部设备正常开启工况下对观众厅背景噪声进行测试,测试结果低于NR25,满足设计要求.结果表明:回风口设置在耳光室内,可有效降低观众厅内回风系统噪声;消声器必须经过消声量实验测试,复核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安装;观众厅内空调机组风量设计为30 000 m3/h时,需在风管上设置3节标准消声器.本文为观众厅空调系统消声设计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工程经验.

    会议中心观众厅空调系统消声设计耳光室回风

    基于夜间辐射冷却相变墙体的分离式重力热管特性模拟研究

    徐大卫严天徐新华于靖华...
    193-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夜间辐射冷却相变墙体能够有效地利用自然冷源降低建筑空调能耗,减少碳排放,是实现建筑节能的有效形式之一.分离式重力热管是该墙体系统实现热量输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热特性直接影响墙体系统的热工特性.本文利用VOF方法建立分离式重力热管二维数值模型,模拟该热管在墙体热边界下的热特性与流动特性.结果表明,在蒸发端28℃、冷凝端22 ℃时,热管在平衡状态时工质整体温度约为26.4 ℃,换热量可达到524 W/m2,工质流速约为0.2 m/s.进一步模拟了不同蒸发/冷凝边界温差对热管换热量的影响,温差越大该热管换热效果越好.

    夜间辐射冷却相变墙体分离式重力热管建筑节能传热特性VOF模型

    供冷模式下十字柱贴附通风流场特征及通风效果数值模拟研究

    常铸尹海国霍耀坤李洋...
    200-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柱面贴附通风是1种新型的气流组织形式,柱体结构特征会直接影响其气流分布.本文分别以方柱和十字柱作为规则结构柱与异形结构柱的代表,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十字柱贴附通风模式下室内气流的分布,并与传统的方柱贴附通风模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供冷模式下采用十字柱贴附通风是可行的,十字柱内凹面的近壁速度(距柱面0.1 m处)比十字柱外凸面、方柱面高0.4 m/s,有助于将更多能量送入工作区.由于十字柱内凹面可以强化柱角附近气流的撞击作用,在工作区,十字柱贴附模式的ADPI比方柱贴附模式均略高(约10%).但有些工况下十字柱贴附模式ADPI达标(>80%),而方柱贴附模式不达标.这表明,与方柱贴附模式相比,十字柱贴附送风模式整体舒适性更高.

    柱面贴附通风异形柱气流组织通风效果

    基于离散多相流的间接蒸发冷却器的数值模拟研究

    赵路范亚明沈锦钗郑闽锋...
    209-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现有仅考虑水膜蒸发的间接蒸发冷却模型无法适用于数据中心等高流速大风量场景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离散多相流同时考虑水滴蒸发和水膜蒸发的数值模型.使用该模型对间接蒸发冷却器在高流速工况下的热工性能进行模拟研究.模拟结果显示:模型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发现该模型在较高流速和低流速下均有较高的精度,最大误差仅为3.36%.空气流速、流量比和热质交换器材料导热系数均能较大影响间接蒸发冷却系统的湿球效率和能量效率(COP),芯体湿通道内表面湿润因子对湿球效率影响较小.推荐二次空气流速为5~6 m/s,流量比为1.1,热质交换器材料导热系数高于10 W/(m·K),湿通道表面湿润因子为0.8.

    间接蒸发冷却离散多相流液滴破碎数据中心数值模拟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兰州微公园碳平衡探究

    张琳瞳唐红杨崇鉴李华...
    218-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型公园绿地作为一种城市绿色空间对于达成"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兰州城关区先后建成了一批微公园并投入使用,提供给市民休闲游憩、娱乐等服务.但建造时产生的碳排能否快速被自生所消纳尚不明确,据此展开了微公园全生命周期的碳平衡计算.结果表明:鱼池口微公园需要40.8 a实现碳平衡,东岗西路微公园则需要5.4 a实现碳平衡.说明兰州微公园在建设过程中大量消耗能量,导致了碳排放量高、生态效益低等问题.基于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影响其碳平衡的主要因素有运输距离、绿地率、景观材料的选择和施工工艺复杂程度等.据此,进一步对建造内容及过程提出优化策略.

    景观全生命周期碳平衡微公园碳排碳汇节能减排

    基于智能电表数据的饮水机热水使用行为识别方法研究

    王潇燕达康旭源晋远...
    226-23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蓄热式饮水机是民用建筑中的常见电器,其在无人取用热水时为了维持水温,需要持续加热.人员使用饮水机热水的行为包括取用热水量和取热水时刻.如果能根据人员的饮水机使用行为,确定无人饮水时刻,关闭饮水机,则可以减少饮水机待机加热过程的耗电,实现设备节能.然而,饮水机使用行为难以被直接地、持续地识别.因此,本研究开发了 1种基于智能电表功率监测的使用饮水机热水行为识别算法.该算法以测量的饮水机电功率数据为基础,通过饮水机传热模型识别饮水机使用行为.饮水机传热模型是识别算法的关键,本研究构建饮水机传热模型并采用贝叶斯校准法校准并检验.本研究测试了 3个实际案例,分别对3个案例构建了 3个饮水机传热模型,基于饮水机传热模型识别饮水机使用行为.3个案例中,日均取热水量的识别误差为0.1~0.6L,日均取水次数的识别误差为0.2~4次.本研究提出的使用饮水机热水行为的识别算法可为热水器等其他蓄热式设备的使用行为识别提供参考,并可利用识别的使用行为,指导小型柔性调节设备的智能控制.

    人行为识别热水使用行为智能电表贝叶斯校准传热建模

    高校图书馆使用者学习行为解析与设计指标优化

    凌薇张芷薇杨遵挥刘佳茜...
    234-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的舒适率,优化图书馆运行能耗,以问卷形式对使用者在馆行为、学习频率及座位数情况进行调研.以复杂系统论为技术支撑,通过多智能体仿真建模工具进行学习人数模拟,预测学习空间最大容量,探究学习空间人流量与在馆学习人数的关系,提出预测不同座位数等级的计算公式.根据不同座位数等级和学习空间布局的能耗对比,提出图书馆学习空间节能优化策略.为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设计提供量化依据,为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高校图书馆学习行为设计指标座位数节能优化

    热平衡方法与辐射时间序列方法生成的同时发生设计日评价

    郭莹陈友明宁柏松方政诚...
    242-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负荷计算方法仍采用冷负荷系数法,相对保守和落后.热平衡方法是最准确的负荷计算方法.在同时发生设计日生成方法研究中,比较和评价了传递函数方法和辐射时间序列方法(Radiant Time Series Method,RTSM),尚未对热平衡方法(Heat Blance Method,HBM)与RTSM进行对比和评价研究.本文首先用HBM生成同时发生设计日H,用RTSM生成同时发生设计日R.用HBM和RTSM计算样本房间同时发生设计日H的设计负荷差异率,评价这2种负荷计算方法的准确性.结果表明,用HBM计算的各代表城市95%样本房间同时发生设计日的设计负荷差异率分布范围比RTSM小.用HBM计算样本房间同时发生设计日H和R的设计负荷差异率,评价这2种同时发生设计日生成方法在工程应用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各代表城市95%样本房间同时发生设计日R的设计负荷差异率分布范围比同时发生设计日H小.综上表明,HBM比RTSM计算设计负荷更准确,RTSM生成的同时发生设计日比HBM生成的同时发生设计日更适合工程应用.

    热平衡方法辐射时间序列方法同时发生设计日设计负荷差异率基准设计负荷

    小学教室天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的融合调查研究

    金玲薛鹏石佳欣潘晴...
    251-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学生近视率的增加,室内光环境受到更多关注.目前关于教室光环境的研究和标准将天然采光与人工照明割裂而谈,对于普遍存在的融合照明(白天室内照明受天然光和人工光的同时作用)情况缺乏基础的调查研究.本研究基于北京某小学,对教室不同融合照明场景的数量与质量,即照度水平和视觉舒适,开展调查.结果显示,仅依靠天然采光教室远窗处照度较低,照度极不均匀,无法全天候提供充足的照度,需使用人工照明,形成融合照明;对于近窗处照度过高问题,采取遮阳措施.综合运用天然光、人工光和适当的遮阳措施,照度均匀性从0.45提高到了 0.73,统一眩光值最高值从20.48降低到10.54,表明适当的遮阳结合人工照明可以提供足够的照度与很小的眩光概率.

    天然采光人工照明融合照明高动态范围成像技术眼动

    基于通行动线分析的航站楼办票大厅眩光评价研究——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为例

    石殷忆肖毅强陈雄边宇...
    264-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针对机场航站楼办票大厅这类具有明确通行动线的空间,提出综合运用通行动线分析法的眩光评价方法,实现眩光测点及视线方向的精确选取,在保证室内天然光采光的同时最大限度控制眩光危害.研究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1、T2航站楼为研究对象,通过综合使用动线分析法、现场实测实验以及主观评价等方法,对2座航站楼内办票大厅的眩光危害进行评价.得出以下结论:通行动线及视线方向对眩光等级的影响较大,可通过调整主要通行动线与天窗、幕墙的位置关系,达到减少眩光的目的;不同天窗宽度对其下方动线上产生眩光影响不同,较窄且均匀布置的带状天窗更有利于减少各个视线方向上的眩光危害,较宽的带状天窗仅适用于与主要视线方向相背的位置;当通行动线距离幕墙较近时,可通过对幕墙形式的优化设计减少眩光危害;此外,空间内观察者视线高度处的垂直照度值可作为协助判断场景内是否具有眩光危害的辅助指标;场景内最大亮度的位置可用于协助判断由太阳直射引起的眩光的具体位置.

    通行动线眩光评价航站楼办票大厅眩光实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