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师
建筑师

黄居正

双月刊

1001-6740

010-58933828 58934821

100037

北京三里河路9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师/
查看更多>>建築師》雜誌社於民國64年由台灣省建築師公會出版社成立於台中,民國69年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成立,轉由全聯會出版, 發行迄今,它忠實的紀錄了台灣建築的發展,無論對專業界或實務界都是一份重要參考刊物。 《建築師》雜誌社的創辦人,是前國代許仲川先生,由於許先生的洞燭機先,不僅將雜誌的走向定位在會員與會員間的資訊流通,更是公會與社會大眾間的橋樑刊物,使得《建築師》雜誌的路越走越寬廣,由最初的會員發表建築作品的園地,慢慢的將觸角伸到社會、人文環境的關懷,引起專業界與實務界的共鳴,更照應到建築科系學生參閱檢索的需要。 《建築師》雜誌,忠實的紀錄台灣經濟起飛後的建築榮景,而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及同業間的衝擊,更慢慢調整步伐,除了努力讓自己躍上國際舞台外,更致力於本土建築文化的記載,讓《建築師》雜誌未來不僅是建築界的「史記」,更是建築界的「Tim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导言

    褚冬竹
    4-5页

    投射:移动性触发下的建筑学时空要素

    褚冬竹苏红
    6-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容纳移动"是建筑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并由此承载了若干建筑基础功能.与传统建筑学中移动要素的相对缓和与被动容纳不同,近现代以来不断革新的交通领域探索与成就,催生出丰富、快捷、集体的移动新模式,也象征着人类与时间规模、空间格局的动态关系逐渐迈入崭新境地,由此引发对建筑学基本要素的重新审视.新的移动性将传统建筑学空间体系投射于由"时间"与"空间"共同构成的多维系统中,主动触发了移动空间的动态能量变化,衍化出建筑学时空要素体系——截面、边界、路径、方向、频率、速度,推动着"移动"与"建筑学"动态关联的作用机制构建.

    移动性交通时空要素能量截面速度

    尤金·阿尔弗雷德·赫纳德的未来城市街道设想剖析与启示——兼议速度差的极化与弥合

    魏书祥桂欣冉赖文波张虹云...
    1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对 1910 年法国建筑师尤金·阿尔弗雷德·赫纳德的未来城市街道设想进行剖析,发现速度是导致街道空间垂直分层的重要变量.结合对 20 世纪初经典城市设计思想、科幻作品的深度理解,批判性地提出了速度差的极化与弥合是交通重构建筑学视角下街道演进的核心逻辑,这对街道空间本体理解及其更新机制的建立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尤金·阿尔弗雷德·赫纳德街道交通行为移动速度综合接驳

    "等时三维影响域"导向下轨道交通站点综合接驳系统价值提升策略研究

    王浩朱渊
    2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轨道站点周边传统步行圈层引导下的土地价值衰减和多站点城市结构难以有效整合问题,本文基于"等时三维影响域"系统,由不同交通接驳速度的流动意义出发,基于其引导的等时圈层扩展和相应土地价值提升意义,以逐步提升的站点系统需求层级出发,建立"交通接驳—功能接驳—空间接驳—圈层接驳—特色彰显"的综合接驳系统.以此对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系统要素进行梳理,并结合东京、巴黎等不同城市语境下的设计案例进行解析.

    轨道交通站点等时三维影响域接驳速度流动综合接驳

    客流拥堵地铁站空间更新策略研究——以上海为例

    陈柳莲蒋妤婷王桢栋白雪君...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供给与居民出行需求的矛盾引发地铁站拥堵问题.通过城市更新优化空间资源配置,可有效释放交通节点发展潜力.基于文献研究,从站点等级和拥堵性质两个维度建立客流拥堵地铁站分类,分析上海市五类客流拥堵地铁站时空分布和拥堵成因,最后通过莘庄站、莲花路站、宝山路站的实践总结三类空间更新策略:在区位层面,调整车站用地性质与权属,出让站体上部空间权,形成立体城市布局,共同引导空间重构;在站域层面,通过共享周边建筑公共空间拓展蓄客空间,延伸人行天桥增加疏散通道,利用公交场站接驳出站人流,多途径辅助空间整合;在站内层面,采取加宽站台,重组付费区域流线,升级楼扶梯等措施实现空间优化.

    公交导向开发客流拥堵地铁站城市更新空间资源配置

    从柳叶刀尖到梓人绳墨——医生"建筑师"与中国近代早期教会医院

    彭长歆成玲萱
    3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新的建筑类型,现代医院在华创建肇始于西医东渐及其空间营建.医学传教运动对此影响深远,教会医院因而成为中国近代医疗建筑的主要类型,其中尤以基督教会的设计实践最为突出.而在中国近代早期教会医院设计中,由于缺乏专业建筑师的介入,医学传教士们不得不承担起诊疗、传教和建造等多重责任,扮演医生"建筑师"的角色.从柳叶刀尖到梓人绳墨,医生"建筑师"在中国近代教会医院设计中的早期探索既体现了西方教会建筑在中国的调适,也开启了中国现代医院建筑的类型化发展,是中西医学交流的物质空间见证和中西建筑交流的特殊类型例证.

    中国近代建筑教会医院西医东渐医学传教

    度制变迁对乡土营造的影响——兼论"尺系树"的建构与意义

    李浈颜炳亮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我国南方各地营造尺长(乡尺)与官尺的时代渊流入手,结合南方多元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初步建立起"尺系树"的意向概念和框架.以东南地域为例,将乡土建筑早期的形制遗风与"尺系树"蕴含的历史信息对比并关联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尺系树"之于我国南方乡土建筑研究的意义、价值和途径,指出其在共时性区划研究中对历时性谱系问题所提供的重要视角和参照作用.

    乡尺尺系树乡土建筑谱系

    11-13世纪缅甸蒲甘佛塔形式特征及其源流研究

    张剑文白嘉健周怡
    5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11-13 世纪是缅甸蒲甘王朝统治的全盛期,遗留有数量可观的佛教建筑遗存,其中以佛塔为典型代表.本文将蒲甘佛塔分为独立塔、寺上塔、散塔,并各自论述其特征,其后指出蒲甘佛塔的形式在外受到印度与锡兰的影响,在内受到缅甸骠国的影响,在 3 个世纪的发展中,又出现了支提式塔寺的嫁接形式、中心独立大塔的出现、阿奴律陀式佛塔的兴盛、神庙式塔寺的衰落等多种源流变化,最后论述了其对周边地区包括泰国与中国云南地区的影响.

    11-13世纪蒲甘佛塔寺上塔南传上座部佛教

    茶村屋志:一栋土家族传统民居的变迁史

    陈斯亮李晓峰乔杰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屋志,记一屋之事,述一家之情.已有传统民居研究主要关注静态的建筑空间现状,"屋志"研究再现了传统民居个案从建造到使用的历时性变迁过程,旨在从时空维度构建一种"走向生活现场"的微观建筑史学转译方法.以一栋典型的土家族传统民居为例,在实地调研基础上,通过对屋主的访谈及其家庭日常生活的观察,梳理建筑空间的动态变迁过程,明晰空间变迁背后的深层文化动因,以期探究当地传统民居变迁的适应性机制,进而为民族地区产业振兴背景下传统民居的存旧续新提供路径指引.

    屋志传统民居日常生活土家族微观史学

    功能、层级及其映射:产品理论视角下的楼板系统设计方法研究——以轻型结构为例

    孙宇璇
    7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楼板系统功能日益复杂,而相应建筑产品设计和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本文试图发展产品理论视角下的轻量楼板系统设计方法.首先,依照产品理论,从功能结构、物理层级、映射关系三个方面建立对建筑产品的分析框架.其次,在此基础上,按照上述方法,以瑞士木楼板产品Lignatur和"未来立方"展厅项目为例,对轻量楼板产品进行详细分析.最后,总结出设计方法,从三个方面助力提升建筑产品设计,并以轻量楼板为例,指出提升后产生的综合效益,进一步强化产品应用场景与研究价值.本研究完善了对建筑部品设计的分析框架,更好地为其模块设计、系统整合、性能提升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使装配式建筑实践趋向多样化、精细化.

    楼板系统产品架构设计方法轻结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