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家宝

月刊

1673-1395

xb_skb@yangtzeu.edu.cn

0716-8060802

434023

湖北省荆州市南环路1号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神话学与民族文学、民间文学

    王宪昭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神话学与民族文学、民间文学是三个关系密切的学科,具有共性研究与交叉研究的客观基础。三者之间存在许多交集,并表现为互动共生与相互影响。将三者相结合,共同探索中华文明和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赋予的任务,也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当今多学科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神话学建设推动民族文学、民间文学研究走向深入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

    学科建设神话学民族文学民间文学

    神话学与国学研究范式的更新

    唐启翠
    4-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 世纪国学研究新方向开拓和范式更新换代中,超学科的神话学是重要的学术驱动力之一。从历时性视角来回看,其大致经历了神话作为新学问、新理论,神话作为方法和神话作为资源三阶段的发展。神话学渐渐成为一种新的用以观察和解释人类文化遗产、社会记忆、历史书写、文化认同等的理论视阈。而中国文学人类学派则通过神话观念的更新、神话载体的开拓和研究方法的革新,在国学研究园地种植了一片新林,成为新文科理念的先驱性实践者。

    神话学国学文学人类学研究范式

    比较学视野下叶舒宪的玉石神话研究

    王倩
    8-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叶舒宪从早年的神话原型研究转向以考古文物为主的玉石神话研究,主要受到了考古学家张光直与张敬国的影响,尤其是凌家滩遗址发掘者张敬国的影响。叶舒宪玉石神话研究的核心是以玉为天,以玉为神,以玉为精,以及以玉器为不死信仰的一套神话理念,即玉石神话信仰对于文明的观念性催生与塑造作用。叶舒宪玉石神话研究强调的是神话观念对于文明要素的驱动性作用,他建设性地提出了不少神话概念,如神话中国、玄玉时代、神话的 N 级编码,等等。上述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神话学在理论方面的不足,同时对世界认知神话学理论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

    叶舒宪玉石神话认知神话学文明探源比较神话学

    讲故事的人——对叶舒宪神话学思想的一种理解

    黄悦
    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引入神话原型理论,到倡导四重证据法,重建玉成华夏的证据链,叶舒宪先生的神话学版图不断拓展,其间可见人类学、考古学、心理学与文学交叉互证的轨迹和逻辑,更不难看出围绕中国思想传统展开的问题意识。在此基础之上,"神话"作为一种整合性的概念,对贯通古老传统和当代文化,融合中外文化视域,连接集体记忆和个体心灵发挥了桥梁作用。纵观神话学理论薪火相承的发展历史,其贯穿始终的是中国学者对民族、时代核心问题的回应,更包含古老故事对现代和未来的召唤与提醒。

    神话原型叙事治疗文学人类学玉石之路四重证据法

    文明的投影与互鉴——《原神》的神话编码

    田俊杰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产电子游戏《原神》通过比较视野下对世界各国神话的挪用与重构,打造了一个以神话世界观为基石的幻想世界,在其上展开了以神话隐喻为底色的游戏叙事。在主题上,《原神》基于各国神话展开了对人神关系及人类能力限度的探讨,也搭建了一个在游戏内外让文明互鉴的文化场域。游戏的主线剧情使代表不同现实文化的虚拟势力面对人神关系紧张这同一个世界危机的反应各自呈现;在社会历史语境中,游戏的未完成性与庞大的用户基数又使虚拟势力背后的现实文明介入并影响了神话的传播。这款兼具文化属性、传播热点和思想深度的游戏是神话编码的一个范例。

    原神神话编码人神关系文明互鉴

    传承与变迁:新时期武当山朝山进香民俗

    徐永安
    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背景下,武当山先后恢复宫观宗教活动和传统庙会,民间朝山进香民俗逐年兴盛。景区建设、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以及互联网时代对外宣传的累积效应,使武当山朝山进香人数进一步增长。除了春节、三月三和九月九庙会的真武朝觐,正月十五、二月二等大小传统节日,农历月三十、初一前后、十五前后,也都是朝拜日。湖北、河南两地香会规模增长迅速,但其组织形式远比明清时期松散,仪式也大为简化,出现了一些新的民俗表现。以福建、台湾为代表的东南区域,武当山朝山进香活动则更具宫观道教的规范性、表演性。

    武当山庙会朝山进香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视阈下清江流域撒尔嗬的历史过程与文化呈现

    龚志祥向唐卉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溯源至夏朝的撒尔嗬是清江流域特有的丧葬仪式,其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经历了起源、独立发展、继续发展、创新发展四个阶段。独立发展阶段呈现为巴楚文化交流,继续发展阶段呈现为中原文明浸染与儒家文化融入,创新发展阶段呈现为多元文化交融。撒尔嗬作为各民族共建共有共享成果,为研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典型范例,其地方知识创造和经验价值对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多元文化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撒尔嗬历史过程文化呈现交往交流交融

    茶文化与恩施茶文化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陶丽萍葛佳慧
    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作为经济增长新引擎的文化产业大发展,不仅催生了以茶文化为核心的茶文化产业,茶文化产业的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教育价值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基础。恩施茶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优势和机遇,同时也面临一定的挑战。为实现恩施茶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可以从茶文化的产业化和茶产业的文化化两方面入手,促进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发挥更广泛、更积极的作用。

    茶文化茶文化产业恩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传承研究——以鼓盆歌为个案

    李素媛
    4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社区在文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得到彰显与强调。基于这一背景,可以从社区视角来思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鼓盆歌的文化精神传统的当代价值和传承路径问题。鼓盆歌在新的时代语境下面临着与原生态文化环境脱节、传承传播空间紧缩等问题,可经由社区这一管理机制和文化空间,尝试在社区赋权的过程中,实现政府主导、精英参与、资本引入、民众实践的多维力量整合,突出鼓盆歌所蕴含的生命达观意识和顺应自然的精神,完善其可持续传承的社区路径,一定程度上还原鼓盆歌传承的社区生态系统。

    鼓盆歌社区赋权生命达观意识顺应自然精神

    黄梅岳家拳动作捕捉技术应用研究

    张国超张恩荣
    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动作捕捉技术可以应用到黄梅岳家拳保护领域。黄梅岳家拳动作捕捉技术训练系统分为新手模式、运动模式、训练模式、娱乐模式、比赛模式五大版块。黄梅岳家拳动作捕捉技术训练系统可应用到比赛计分、数字化储存、教学模式、技术革新等方面。

    黄梅岳家拳动作捕捉技术应用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