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张跃明

月刊

1672-4909

chinaacsc@qq.com

025-84468007

100010

南京市玄武区胜利村路50号1栋3D

建筑与文化/Journal Architecture & Culture
查看更多>>《建筑与文化》杂志于2004年3月1日正式创刊,是由中国出版集团主管、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集权威性、批判性、专业性、可读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专业性期刊,是中国第一份建筑与文化类专业刊物,国家一级刊物,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会刊,中国出版集团重点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11-5058/Z,国际标准:ISSN 1672-4909,邮发代号:28-377。 杂志在各级政府、开发商、院校和设计所的支持下,经过多次改版,已经成为与国际接轨的建筑、文化界的主流媒体。杂志以探索建筑的文化脉络 、挖掘文化的建筑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建筑文化 、增进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为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工科背景下建筑类专业课程的改革探索

    胡扬
    3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推动建筑类专业课程转型,是提高学科竞争力和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举措.立足学科特色创新改革模式,包括多学科融合、实验平台建设、需求导向指引、加强国际合作.尝试在课程任务中引入新观念与新技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塑造研究型的设计能力,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以实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进步.

    新工科学科融合建筑设计人才培养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智能建筑监控系统研究热点分析

    黄辉
    3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智能建筑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变革的阶段,新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理念的发展不仅加速了智能建筑内监控系统的发展,同样促进了行业的创新,使建筑物更加高效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文章以CiteSpace为媒介对CNKI数据库内有关智能建筑监控系统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并绘制了有关发文作者、关键词贡献分析、关键词聚类分析等一系列可视化图谱,以厘清当前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前沿.在此基础上,提出智能建筑监控系统不仅需要创新技术,同时也需要注重降低能耗、保护信息安全.

    智能建筑监控系统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基于城市空间还迁理论的复合型文化建筑群体营造策略——以宁波市镇海科技文创中心项目为例

    郑叶路王与纯
    4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城市建设逐渐远离大拆大建的传统模式背景下,城市发展面临着尺度过大、功能划分单一、建筑区块割裂以及公共空间缺乏开放性等挑战.以宁波市镇海科技文创中心项目为例,采用多功能与灵活性的设计理念,注重生态保护与融合,打造了一个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建筑.通过引入绿化平台、湖边漫步道等自然元素,不仅丰富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活动,还优化了功能配置,创造了宜居的城市环境.由此,提出了基于城市空间还迁理论的复合型文化建筑群体营造策略对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望为解决新城区建设中的问题提供有益启示.

    城市空间还迁理论复合型文化建筑城市空间布局文创中心设计

    依地而生,形质相成——校园环境中的体育建筑形质分析

    劳燕青李宁赵黎晨
    4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校园中的体育建筑是整体框架中的重要构件,也是师生们校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空间载体,其形质生成和适宜性是由校园整体环境形态激发和评判的.文章以两个不同校园背景中的体育建筑空间建构为例,从集约布局、多维定位、链接城校等不同角度分析了设计的应对策略,进而讨论了体育建筑的形质相生在师生学习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使他们能够通过张弛有度的空间感受来体会校园环境的舒适性.

    校园体育建筑环境场所适宜性

    儒家祠庙建筑形制设计初探(一)——以宿州闵子祠改扩建总体布局为例

    邵征
    4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根据宿州闵子祠历史和现状,分析闵损的儒家人物定位及孔庙配享等级,再以颜回、曾参、仲由的祠庙为例,进行相关案例分析,总结出三路中轴对称、五重院落组合、四个功能分区和两组中心对称等总体布局特征,由此确定闵子祠改扩建的总体布局设计方案.

    儒家祠庙建筑形制改扩建总体布局

    后疫情背景下传染科建设的"平疫结合"设计探索——以南昌大学附属某医院传染科为例

    汪秦玉陶宁杰
    5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后疫情时代,为保持医院传染科建设的弹性和韧性,做好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准备,医院的建设改造应当兼顾日常效能和防疫要求.南昌大学附属某医院作为综合性医院,其感染楼的翻建采取了"平疫结合"的设计思路,为后疫情时代的传染科建设提供了一定借鉴和参考.

    后疫情时代传染科建设平疫结合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高校非正式学习空间设计研究

    钱芳朱敬东程祥春
    5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推动力,对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高质量人才的革命性突破带来了新方向的转变,也对教学空间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诉求.非正式学习空间作为高校师生群体科研学习与生活的媒介,其空间的优化组合与更新跃升对提升全要素生产效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剖解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入手,分析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适用于非正式学习空间的组合要素与属性,从功能融合、空间组构与场所营造三个层面来解析其空间组织的分类模式,以期为高校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创新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新质生产力非正式学习空间高校教育设计策略

    "模糊与透明"——透明性理论中的模糊空间形式探索

    贾佩郡翟宇
    57-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间的组织语言表征为形式,是一种知识的形式.透明性作为一种分析和组织空间结构的方法,对于理解和创新空间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空间语汇中的透明性既映射出场地与用户的体验逻辑,又诠释了"现代性"空间营造的知识创新途径.文章旨在深入探讨透明性理论的历史背景、核心概念,及其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和影响,探索隐匿于"透明性"中的多种空间形式可能.

    透明性模糊空间形式创新建筑现代性

    情感意涵·情感意象——基于叙事语境下的建筑创作浅议

    袁方
    6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叙事作为建筑创作活动开展的立足点,以对人的情感关照为基本诉求,通过对建筑创作中如何进行情感意象的维度选择、转译操作,以及空间符合评价等方面进行阐述,并结合三个实际设计案例的介绍,展现叙事性建筑创作的一种思维演绎过程;同时彰显叙事性建筑创作所蕴含的能够激发人的情感共鸣这一积极价值.文章希望通过探讨基于叙事语境下的建筑创作活动应如何开展,总结相关经验,为今后建筑创作提供可供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叙事情感意涵情感意象建筑创作

    校城共生理念下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探索

    秦智琪郭钦恩郭嘉
    6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国家加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双重背景下,校城共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基于校城共生理念,对校园规划的设计要素进行整合梳理,总结实现校城肌理共生、交通互联、功能开放、资源共享、环境共构的设计策略.同时,以多个校园规划项目为例,从校园规划角度为校城共生提供理论和设计策略.

    校园规划共生理念交通互联资源共享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