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张跃明

月刊

1672-4909

chinaacsc@qq.com

025-84468007

100010

南京市玄武区胜利村路50号1栋3D

建筑与文化/Journal Architecture & Culture
查看更多>>《建筑与文化》杂志于2004年3月1日正式创刊,是由中国出版集团主管、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集权威性、批判性、专业性、可读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专业性期刊,是中国第一份建筑与文化类专业刊物,国家一级刊物,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会刊,中国出版集团重点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11-5058/Z,国际标准:ISSN 1672-4909,邮发代号:28-377。 杂志在各级政府、开发商、院校和设计所的支持下,经过多次改版,已经成为与国际接轨的建筑、文化界的主流媒体。杂志以探索建筑的文化脉络 、挖掘文化的建筑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建筑文化 、增进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为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公园城市导向下县城中心城区公园优化路径的探索——以张家港为例

    袁苑
    257-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面进入存量发展的背景下,国家提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道路,解决县城现存问题是未来城市建设的重点,而公园的优化将会是县城中心城区环境改善、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文章解读公园城市理论内涵,延伸城市公园优化的四个方向:公园结构的体系化、公园功能的复合化、公园设计的人性化和公园管控可传导,并以张家港中心城区公园优化为实践,基于现状公园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复合化的公园体系、布局高可达的公园网络、设计人性化的城市公园和形成以实施为导向的管控体系.通过探索公园城市理念在地方的实践应用,以期为全国县城中心城区公园优化提供可操作性的技术路径.

    县城中心城区公园城市理论公园优化张家港

    基于最小干预与最低建造原则——良渚瑶山遗址、良渚老虎岭水坝遗址景观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蔡笑昂孙娇娜
    261-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遗址保护与景观设计是实现历史与自然融合的重要途径.文章以杭州良渚瑶山遗址公园与良渚老虎岭水坝遗址为例,探讨在最小干预与最低建造原则下的风景园林设计.这些原则旨在保护和凸显遗址的历史价值,同时尊重自然环境,通过精心设计实现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设计过程中,我们注重于环境的敏感性、历史的连续性、文化的展示以及可持续性的实现,以确保遗址与周边景观的无缝融合,创造出一个既保护遗产又促进公众教育与享受的空间.

    最小干预最低建造良渚文化遗址风景园林设计

    大运河优秀文化艺术基因带动国家公园建设的动力要素分析

    周昊璟赵心怡王钦钦李晓...
    265-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运河沿线孕育出众多富有特色的运河文化遗产.文章分析运河国家公园现存问题,引入文化基因,从文化模式、文化整合、界限保持和体系自律四个层面,完成文化基因对运河国家公园文化体系的构建.通过将文化基因转化为实体化符号,形成文旅辐射效应,推动运河国家公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运河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国家公园建设的永续发展.

    文化基因国家公园动力运河文化

    游憩机会谱理论在南京市绿博园公园中的应用研究

    荣晗琳陈宇丁宁刘英旗...
    268-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公园面临着游憩环境恶化、活动与游憩空间供给脱节、游憩体验质量下降等诸多问题.游憩机会谱理论作为发展较成熟且应用广泛的理论,有助于探究环境资源、游憩活动与公园管理之间的内在规律,对于提高游客游憩体验质量、建立公园可持续发展模式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南京市绿博园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公园游憩环境和游客行为进行调查与分析,构建绿博园游憩环境指标因子体系,划分游憩机会类型并制定量化标准,构建游憩机会评分模型,构建了绿博园游憩机会谱.最后,根据游憩机会的评分结果对绿博园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策略.

    游憩机会谱城市公园游憩行为优化设计策略

    符号学理论视域下的空间导向性设计探究

    张滨梁弘毅
    272-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视觉导向性功能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提出并分析导向性设计在当前空间中的现存问题.基于符号学理论,分别从视觉元素符号、传统文化符号和跨媒介符号三个方面,对现有导向性空间案例进行特征分析.通过对设计案例的归纳总结,得出符号学理论视角下的空间导向性设计策略,探寻更具识别性、文化性以及审美性的空间导向性设计.

    符号学空间导向视觉符号文化符号

    当代宗教建筑中的混凝土之诗——刻下禅宗美学的印迹

    吴悠
    275-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代宗教建筑设计中,出于环保、法规、经济等因素的考虑,现代建材钢筋混凝土逐渐代替了传统的木、砖、石,使其设计策略不可一味仿古.而通过符合禅宗美学的设计方法,可使混凝土塑造出禅意,从而使人在宗教建筑中获得空灵与微妙的精神体验.文章通过对几例当代宗教建筑的案例进行研究,总结出一系列内含禅宗美学的当代宗教建筑设计方法.

    当代宗教建筑禅宗美学禅意混凝土

    辽金时期殿堂藻井类型及其室内空间塑造特点

    王靖绪郭华瑜
    278-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辽金时期的建筑是多元文化相互融合下的产物,为我国古代建筑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时期留下的天花藻井的实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样本.文章以辽金时期典型殿堂藻井实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辽金时期殿堂藻井的形制结构、藻井与建筑的空间位置关系以及藻井在建筑空间中所营造的空间特征几个方面的解读,总结辽金时期殿堂藻井的布置特点,从而展现藻井对殿堂建筑空间营造的独特意义.

    辽金时期殿堂建筑藻井类型布置特点

    基于全生命周期碳中和的零碳产业园区设计策略研究——以唯石循环再生新材料产业园项目为例

    孙铭王田松白海龙张国萌...
    281-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碳目标提出后,"碳中和"便成为建设行业重要的发展导向.文章针对产业园区在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源头的分析,提出一种产业园区的零碳设计策略,并以唯石循环再生新材料产业园为例,从"规划、建筑、工艺、能源、数字协同"五个维度进行低碳设计和整体管控,实现全生命周期净零碳排放目标.

    碳中和全生命周期产业园区零碳设计策略

    南响堂山石窟第7窟窟檐建筑艺术及保护策略研究

    谢空苗淑楠李翊翔
    284-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响堂山石窟作为北齐石窟代表之一,其窟檐建筑表现出了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文章从建筑美学视角出发,深入剖析南响堂山石窟第7窟窟檐建筑艺术及其空间形态,基于空间环境与形式设计,探究窟檐建筑空间对外部空间和窟内空间的联系作用.结合洞窟营造背景分析东魏北齐时期窟檐建筑艺术特征和空间功能,探讨南响堂山石窟第7窟窟檐建筑保护策略,以期为国内其他石窟窟檐建筑研究提供研究思路.

    南响堂山石窟窟檐建筑艺术保护策略

    气候视域下的本土化建造——弗朗西斯·凯雷的乡土建筑实践

    宋雨泽陶思旻
    286-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弗朗西斯·凯雷作为首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非洲裔建筑师,其作品多根植于非洲乡村社区,使用地域材料创造出多样化的现代空间.文章聚焦于凯雷在家乡——布基纳法索的数项建筑实践,分析他对本土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对气候环境最大限度的适应策略,以期为乡土建筑创作提供源于生态智慧的启示.

    弗朗西斯·凯雷乡土建筑低成本可持续设计气候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