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张跃明

月刊

1672-4909

chinaacsc@qq.com

025-84468007

100010

南京市玄武区胜利村路50号1栋3D

建筑与文化/Journal Architecture & Culture
查看更多>>《建筑与文化》杂志于2004年3月1日正式创刊,是由中国出版集团主管、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集权威性、批判性、专业性、可读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专业性期刊,是中国第一份建筑与文化类专业刊物,国家一级刊物,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会刊,中国出版集团重点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11-5058/Z,国际标准:ISSN 1672-4909,邮发代号:28-377。 杂志在各级政府、开发商、院校和设计所的支持下,经过多次改版,已经成为与国际接轨的建筑、文化界的主流媒体。杂志以探索建筑的文化脉络 、挖掘文化的建筑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建筑文化 、增进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为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价值维度的北京历史街道活力评价

    张妍
    203-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街道是城市遗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城市特色的同时,也承载着城市的核心价值.目前对于历史街道活力评价的研究,多是以空间和时间的维度进行.然而,价值也是使历史街道保持活力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北京市的9条(3种类型:文化类、商业类和居住类)历史街道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价值维度的历史街道活力评价框架.评价指标为:历史价值(包含历史环境、文化环境和空间环境)、使用价值(包含交流环境、商业环境和居住环境)、可持续价值(包含教育环境、活力环境和创新环境).结果表明,东交民巷、南锣鼓巷、樱桃斜街在3种街道类型中具有最高的活力,文化类的街道比商业类和居住类的街道具有更高的活力.

    北京活力评价遗产价值层次分析法历史街道

    基于新型测绘技术与BIM融合的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研究

    王琳张永康李岩
    206-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的建筑遗产数据采集方式主要以手绘图纸、文字描述、拍摄照片、录制音、视频为主,主观性强,效率低下,误差范围大.随着三维激光扫描、摄影测量、无人机航摄等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建筑遗产保护的数字化信息采集提供了多条链路.所得成果也不再使用CAD绘制二维图形,而是融合BIM平台建立数字化、信息化模型,不仅高效直观,而且可以建立预防性保护措施,实现历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更可以结合VR技术,实现虚拟重建和三维实景漫游,为大众提供更真实更沉浸式的建筑遗产感知方式.

    建筑遗产保护数字化测绘技术BIM

    陕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文物遗产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段涵林予欣颜培
    209-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揭示陕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文物遗产的分布特征,为该地区历史文化时空变迁研究与历史文化空间格局的凝炼提供借鉴.研究将文物遗产按照其所承载的内涵分为聚居型、人文型、防御型与近现代文物遗产四类,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历史、文化、社会等时空变迁脉络研究陕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文物遗产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指出河流道路的位置与走向对聚居型文物遗产的分布具有较大影响,自然山川的形势决定了人文型文物遗产的选址与布局,政治军事活动推动了防御型遗产"由点至带"的发展演变.

    陕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文物遗产分布特征时空规律

    福建华安二宜楼的可防卫空间特征

    郭雅婷王娟
    212-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福建土楼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建筑,其营造体现了很强的防卫意识,具备着御外凝内的特点.在众多土楼中,作为"土楼之王"的二宜楼防卫性尤为显著,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二宜楼通过物质空间环境有效设计了全方位防卫体系,能够有意识地超前考虑与布局,满足不同的防卫需求.借助地方文献并通过实地考察,梳理了二宜楼的历史脉络,挖掘提炼防卫空间营建信息,分析二宜楼整体空间,研究总结其防卫性空间营造特征.

    福建土楼二宜楼可防卫性空间特征

    基于文化线路视角下的汉中传统民居特征研究

    卢晓瑞
    215-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区域化兴起,不仅为村落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同时也抹去了传统民居自身的文化内涵.因此,传统民居特性认知的系统性与准确性无疑成为重要研究工作之一.文章将文化线路视为一种方法,利用其连续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对汉中地区的传统民居进行系统性的调查研究.着重对北茶马古道汉中段的线路与区域内传统民居的空间形态以及结构特征进行佐证分析,总结出汉中传统民居在北茶马古道线路辐射范围内具有折中性的地域特色,从而明晰汉中地区是在北茶马古道历史进程之中形成的多元文化交错区.在此基础上,为其他相似地区的传统民居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及方法.

    汉中地区文化线路北茶马古道传统民居多元化

    长效评价体系于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的思考

    马越王少斌
    219-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文化街区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属性,而且始终承载着城乡居民工作生活的重任,是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双重载体.令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能够稳健、持续地焕发光彩,也为群众切实在文化遗产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中得到实惠,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的过程评价,形成系统、长期的评价机制是重要一环.文章探讨了街区评价的方向与方法,从多元主体出发,关注民生民意,探讨评价模型的构建,发现并诊断问题.为今后的优化进步提供方向,令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发展实实在在地落到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丰富精神生活、树立文化自信之上.

    历史文化街区长效评价评价模型指标数据获取

    BIM技术在古建筑修复全流程中的应用

    王凌绪张峰李晓丽李佐龙...
    222-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结合青岛江苏路教堂的修复工程,探讨数字模型在整个修复流程中的作用和意义.实践证明,建筑数字模型能够协助制定修复计划,合理安排工期;修复数据可以借助数字模型库进行系统整合,优化存取;在后期研究阶段,相关拓展技术也能够在性能化模拟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同时,该经验对于其他类型建筑的保护性修复、老旧小区改造等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BIM模型建筑修复信息整合数据跟踪

    以中国古文字外形辨析"亭""京""高""(高)"几种古建筑形式

    孟慧曹利
    225-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字是世界文化建设的成果,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和主体社会的发展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不同成果的总和.文章重点要用几个例子来研究中国古文字与中国建筑之间的辨析关系.此处的中国古代文字,大多指的是甲金文中的象形和会意文字.经由探索和建筑相关的象形古文字的结构和排列方式,以及发掘出的文物和遗址,希望可以从古代汉字形体中找到建筑原有的形态以及日后发展的形态.它不仅可以反推早期的房屋与建筑构件的表现,同时也可以发现其所反映的时代、科学和人类价值.它又是一个独到的视角来观察古文字与建筑的联系.

    建筑类甲金文古建筑形态建筑历史建筑文化

    宗族结构影响下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演变研究——以高桥寨自然村为例

    张晓琳张梦淼肖灿何韶瑶...
    229-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桥寨自然村为例,采用田野调查法和历时性比较法,将村庄的演变历史依据重要的历史时间节点分为五个时期:分衍、兴盛、异化、瓦解和重构.分别从时代背景、宗族结构和空间形态三个方向进行分析,以探究村庄演变的逻辑规律和影响因素,以及宗族结构与空间形态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挖掘该类型自然村目前的发展困境,提出现代化村庄内生秩序架构和区域联动发展的策略.

    宗族结构空间形态历时性传统村落策略

    文旅融合视域下历史建筑的原真性保护与利用研究——以宿迁市龙王庙行宫为例

    苑宏刚康威
    232-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作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是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重要保证.历史建筑遗产作为一个城市宝贵的物质财富,其内在蕴含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对于宣传城市文化、打造城市名片、促进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对文旅融合视域下宿迁市历史建筑的原真性保护与利用做出有益尝试,分析宿迁市龙王庙行宫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的不足,提出完善科学的保护机制,打造多元传承体系等多种策略,为以后宿迁市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积极有效的借鉴与参考.

    历史建筑文旅融合宿迁市原真性保护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