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张跃明

月刊

1672-4909

chinaacsc@qq.com

025-84468007

100010

南京市玄武区胜利村路50号1栋3D

建筑与文化/Journal Architecture & Culture
查看更多>>《建筑与文化》杂志于2004年3月1日正式创刊,是由中国出版集团主管、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集权威性、批判性、专业性、可读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专业性期刊,是中国第一份建筑与文化类专业刊物,国家一级刊物,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会刊,中国出版集团重点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11-5058/Z,国际标准:ISSN 1672-4909,邮发代号:28-377。 杂志在各级政府、开发商、院校和设计所的支持下,经过多次改版,已经成为与国际接轨的建筑、文化界的主流媒体。杂志以探索建筑的文化脉络 、挖掘文化的建筑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建筑文化 、增进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为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美国ISTE《学生标准》对应用型本科建筑学专业教学的启发与应用——以《建筑专题调研》课程为例

    刘佳琼
    6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美国教育技术国际协会(ISTE)发布的《学生标准》中未来学习者的七大角色,思考应用型本科建筑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如何应对我国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未来教育、未来学习.文章以建筑学专业《建筑专题调研》课程为例,从赋予学生学习权力、重视学生利用技术变革促进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知识构建的方法与素养、创新思维的建立、综合表达能力训练等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期为建筑学专业未来学习者的发展和教学提出新思路.

    学生标准应用型未来学习者建筑学技术变革

    结合VR技术的建筑学类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以《建筑识图》课程为例

    潘崟徐辉祁润钊谭侠...
    6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建筑学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二维图纸与三维空间转换困难、非人本视角教学信息传递弱等现实问题,以建筑学类专业基础课程《建筑识图》为例,提出了结合VR技术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文章从教育思维、软硬件的选择、教学资源制作、混合式教学模式阐述了教学改革的技术路线,并以"楼梯详图"进行了案例分析,最后总结认为随着VR技术的不断迭代更新,建筑学类教育教学方法必将产生深远的变革.

    建筑识图VR教学模式楼梯详图

    基于建筑策划理论的场地设计课程教改实践

    郗皎如李梦郭兰郭华瑜...
    67-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记述了作者五年期间场地设计课程教学的实践.从试图解决最初两年进行试卷考核易出现的问题出发,进行教学改革.以建筑策划关于全过程及分析-综合的相关理论为依据,明确场地设计是一个分析-设计-再分析的过程,需要进行要素分解-综合设计-再分析以提供前馈.因此,对应由分析到设计,再由设计到再分析两个思路过程,在接下来的三个学年进行了两个阶段的教学改革,改变通常针对知识点的试卷考核方式,转而训练学生分析场地、设计场地、再归纳设计方法论为未来同类型设计提供前馈的全过程场地设计的思维能力.

    建筑策划分析与综合场地设计课程教改实践

    在地性视角下黔中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

    周子杰郑炘
    7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选取黔中地区传统村落镇山村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地性"概念的词源与用法,建立"景观共时联动-形态历时演变"的认知分析框架.结果发现,地域宏观格局与聚落选址、置景之间存在着在地性互联关系,村落空间形态继承和发展其潜在结构,通过在地试错、反馈和调适,渐进地演变.研究提出,黔中地区传统村落应坚持渐进式更新模式,在整体保护和在地识读的基础上谨慎更新.

    在地性黔中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渐进式更新

    山地古驿道沿线历史文化村镇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研究——以太行八陉为例

    赵勇李甜甜王然杨阳...
    7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文化村镇是驿路文明的集中体现.文章运用ArcGIS空间模型软件对太行八陉沿线397处历史文化村镇进行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太行八陉沿线历史文化村镇分布类型为凝聚型,高密度集中在太行陉与白陉的交界区、井陉中段及飞狐陉北段,中密度集中在滏口陉中段,低密度集中在轵关陉北段.同时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交通可达性及历史文化因素均对沿线历史文化村镇的分布具有影响作用.

    历史文化村镇太行八陉ArcGIS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低层高密度还是光明城市?——当代新城区规划探讨

    张林
    7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论古代还是现代,苏州这个城市都吸引了足够多的注意力.文章试图从城市规划理论出发,以苏州为例,解读两种城市的形态,从延续与发展的角度,解读并初步得出对于现代城市规划的有益启示.

    低层高密度光明城市巴西利亚苏州工业园区延续

    集约视角下建构生态智慧一体化产业园区——肇庆德诚智慧教育科技产业园概念设计方案构思

    陈文东马思婷张力
    78-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肇庆市德诚智慧教育科技产业园设计项目需求,提出了两个问题:如何延续山水文化形成肇庆德诚园区的识别性,如何在有限用地内营造符合德诚发展理念的园区?文章从集约化及打造生态智慧一体化的角度出发,展开相关思考,提出了形象个性展示、功能集约复合、空间多元立体、生态低技一体等具体的设计应对措施,以期为产业园区设计实践提供了一些思路.

    集约化复合建构产业园区一体化策略

    乡村旅游背景下居游混合型近宅公共空间认知研究

    陈歆王洁
    8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年以来,乡村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呈现出旅游开发与乡村社区发展不协调,当地村民及其生活需求被边缘化,游客无法体验到原汁原味的乡土生活和民俗文化的局面.对此,文章以居游混合型近宅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基于环境行为学及可供性理论、旅游真实理论、旅游价值共创理论的指导,从物质环境和行为活动两个方面对该类空间的营建因素进行分析,探索出了村民与游客双向满足,乡村社区与旅游开发协同发展的空间营建路径.

    乡村旅游居游混合近宅公共空间营建因素

    乡土要素在乡村风貌提升中的应用研究——以粤北沙田镇龙潭村风貌规划设计为例

    徐孝天梁明捷
    8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土是乡村地域特色的名片,乡土要素是乡土的重要载体.当下,在美丽乡村的建设大潮下,一味地追求现代化与快速建设,导致乡村风貌混乱、特色缺失、"千村一面".针对以上问题,文章以"物-事-意"三个维度对龙潭村本土性要素进行提取,并在风貌规划中展开应用,以期为乡村乡土景观营造和风貌提升提供实践经验.

    乡土要素美丽乡村乡村风貌龙潭村

    鲁南山区古村落再生利用创新策略研究——以枣庄兴隆庄石板房为例

    邓运泽张玉平王均璐
    87-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全国范围内传统民居的再生改造已经完成大半,而对于遗留建筑的保护再利用始终局限于被城市扩张所围合的范围之内,远离城市的山区传统村落却始终未曾引起人们的重视,导致传统古村落的历史文脉在城乡融合碰撞下随着时间流逝被逐渐破坏与消亡.文章以山东省枣庄市兴隆庄为例,通过对偏远山区兴隆庄石板房改造利用保护项目的研究分析,拟在基于经济模式转型与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下提出偏远遗留建筑保护再利用思路.

    鲁南山区古村落再生利用石板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