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张跃明

月刊

1672-4909

chinaacsc@qq.com

025-84468007

100010

南京市玄武区胜利村路50号1栋3D

建筑与文化/Journal Architecture & Culture
查看更多>>《建筑与文化》杂志于2004年3月1日正式创刊,是由中国出版集团主管、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集权威性、批判性、专业性、可读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专业性期刊,是中国第一份建筑与文化类专业刊物,国家一级刊物,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会刊,中国出版集团重点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11-5058/Z,国际标准:ISSN 1672-4909,邮发代号:28-377。 杂志在各级政府、开发商、院校和设计所的支持下,经过多次改版,已经成为与国际接轨的建筑、文化界的主流媒体。杂志以探索建筑的文化脉络 、挖掘文化的建筑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建筑文化 、增进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为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化传承视角下城市特色街区更新策略

    赵志坤宋祎
    16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特色街区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历史缩影,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经济发展的压力,特色街区在其功能或者形态方面可能存在不符合现代城市的部分,在特色街区更新过程中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文章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提出特色街区更新的时代要求,在特色街区更新的过程中,坚持文化传承,发掘地方文化,体现地方文化,以此作为理论支持,希望能够为城市特色街区更新提供思路与借鉴.

    特色街区文化传承更新策略

    主要发达国家小城镇更新中政府干预方式的演变与启示

    莫洲瑾刘美娴曲劼
    169-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梳理主要发达国家小城镇的发展历程,以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四个国家小城镇为例,将小城镇的更新建设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并从规划、法规、机制和经济四个方面分析政府干预方式在小城镇更新中的演变与启示,对我国的小城镇更新提出可借鉴的国际经验.

    小城镇更新国际经验政府干预发达国家

    城乡共融发展路径:乡村记忆嵌入如何助力安置小区更新改造——基于宁波农民安置Y小区的案例分析

    王非凡李蔚葛雯雯
    172-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坚持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城镇化.随着城市更新的需要,安置社区的现代化提升逐渐兴起.然而,在农民市民化与社区未来化双线并行的过程中,乡村情怀与智慧未来的融合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农耕环境的陡然缺失、公共空间的急剧缩小等现实状况加剧了安置居民的不安情绪.为解决社区城乡矛盾,推进社区和谐发展,有效提高城乡共融效果,本案例基于社会认同以及社区营造理论,从"乡村记忆"的视角出发,重新发掘并梳理居民的多元需求,并以此为框架,对宁波纯农民安置Y社区实现城乡共融的发展历程进行深入剖析,以探究浙江省安置社区更新建设的宝贵经验,也为全国老旧小区改造与发展提供具体参考.

    纯农民安置社区城乡共融乡村记忆社会认同社区营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产业园区改造分析——天津大学科技园项目实践

    张雅卓罗美玲
    175-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技产业园区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对推动城市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早期建设的科技产业园区已不能满足现代生产创造的需求,在城市更新背景下衍生了科技产业园区的改造项目.文章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天津大学科技园提升改造设计实践为典型案例,分析其如何运用可持续性发展理念开展改造设计,归纳出科技产业园区改造的设计手法与策略,以期对产业园区的改造项目提供设计参考.

    可持续发展科技产业园区城市更新提升改造

    "双韧性"视角下的社区公共空间防疫能力提升设计研究

    高冲赵小龙
    178-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社区公共空间的防疫韧性与居民个体的心理韧性是两项十分重要的韧性要素.通过提升空间韧性促进心理韧性的增强,对于疫情期间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十分重要.老旧社区由于建设年代相对较早,公共空间的防疫应灾设计大多不健全,因而成为改造提升的重点.因此,本研究以杭州市四个老旧社区为例,探究社区公共空间防疫韧性的不足之处.通过问卷调研和数据分析,揭示空间防疫韧性和居民心理韧性间的关系,从而提出空间提升性设计策略,持续、有效地推动社区环境健康化发展和国民健康水平的提升.

    社区公共空间防疫韧性心理韧性环境设计

    城市触媒下历史保护街区"去景区化"更新研究——以成都宽窄巷子片区为例

    陈可
    181-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在文化旅游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逐渐成为游客热门打卡地.宽窄巷子作为成都城市名片之一,以消费为导向、文化实践为表现形式,实现了街区更新.宽窄巷子核心区的更新改造通过"连锁反应"为片区及城市带来了巨大效益.文章运用"城市触媒"理论,通过调查分析宽窄巷子片区现状,解析触媒过程,耦合居民与游客空间视角,探索历史街区保护利用与现代日常生活交叉的可能,总结了宽窄巷子核心区与周边片区"去景区化"更新策略,为类似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提供合理有效的思路与启示.

    去景区化城市触媒历史保护街区街区更新

    美丽城镇建设背景下千年古城的数字化复兴模式研究——以杭州市建德梅城为例

    张营营
    184-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美丽城镇建设的全面推进,以及数字技术在社会经济和生产活动方面带来的全局性变革,数字赋能千年古镇复兴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首先简要介绍梅城的发展历史;其次,讨论并分析梅城在美丽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化发展问题;最后,以数字梅城建设为契机,深入研究梅城的美丽城镇数字化治理模式.文章通过探究数字化统筹千年古城的"老"与"新"演变路径,纵深推进新时代城镇治理新模式,为浙江古城数字化改革乃至全国乡村振兴提供参考样本.

    美丽城镇建设千年古镇古城复兴数字治理

    差异性主体对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的影响和应用研究——以蕺山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马越李楠王仲伟
    187-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中,分析主体的评价意见和其在目标建成环境的活动行为,从而研究人与建成环境的关系是否和谐良好.主体的多样性可以提高评价的全面性,但是,也会使得追寻评价意见背后的原因变得复杂困难.因此,明确潜在评价主体的差异来源,才能对主体进行合理的分类,进而选择适合评价目标的主体类别,对建成环境进行评价研究.以蕺山历史文化街区为例,研究如何科学地利用差异性进行评价主体的分类,对建成环境进行较全面地分析,并揭示不同立场的人群对待建成环境时,其理解和需求上的矛盾与一致,从而为找到可平衡各方利益的设计方法,提供现实依据和反馈.

    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评价主体差异性蕺山历史文化街区

    文脉延续视角下的历史街区复兴策略探讨——以宁都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苏月蓉李立新
    191-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街区作为城市文脉的载体,其活化和复兴是延续城市文脉的重要一环.文章对文脉延续进行解读,通过对宁都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剖析,总结归纳出当地显性和隐性文脉要素,从文脉延续的视角,阐述及提炼出重构街巷秩序、延续传统肌理、修复建筑风貌、打造文化节点、提升传统业态五方面的复兴策略,以实现对历史街区的复兴,促进当地文脉的传承.

    文脉延续历史街区更新策略客家历史文化

    城市更新背景下长租公寓的选址策略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张宇程周大伟
    195-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租公寓是住房租赁市场的新业态,也是对城市存量空间的整合再利用,值得从城市更新视角深入探究.文章基于项目公示信息及相关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定量统计等方法分析南京市长租公寓改建项目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南京市长租公寓改建项目以老旧商办楼宇为主,空间布局总体呈现"一核一带多点"的空间格局.区位选址主要受生活配套设施和就业机会的影响,对商圈和产业园具有依赖性.最后在对既有项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对存量资源的识别,并提出优化发展建议.

    城市更新长租公寓空间分布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