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课程·教材·教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课程·教材·教法
课程·教材·教法

徐岩 魏国栋

月刊

1000-0186

010-58758977 58758975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7号院1号楼

课程·教材·教法/Journal Curriculum,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初、中等教育专业刊物。其宗旨是推动中小学课程。教材和教法的理论研究,总结和交流改革中小学课程及各科教材教法的经验,探讨教学理论与教学规律。主要内容有:课程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国内外教育改革动态、教材建设、师范院校课程设置等。读者对象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工作者及师范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 推进教材建设高质量发展

    田慧生
    4-6页

    教育家精神蕴含的原理性、规律性探讨

    成尚荣
    7-8页

    教育家精神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

    张济洲
    9-13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课程教材教法的影响

    黎加厚
    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课程教材教法出现了新变化,为此,提出生成式探究学习、生成式课程、教材的智能化助手开发和重构学习资源建设的新思维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应在国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指导下,从国家、学校到每一个班级,都要制定学校教育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管理办法,确立在教学中学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班级教师责任制,开展全员培训,提升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的技能,开展有关生成式人工智能环境下教学改革发展规律的教育科学研究,为人工智能在全社会的普及作好教育准备.

    生成式人工智能大型语言模型教育数字化转型

    课程探究的学科方式

    靳玉乐杨征铭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我国的课程研究领域,一直存在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探究课程问题的传统,其中最常见的传统学科方式是哲学方式、心理学方式和社会学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课程探究开始借鉴文化学、政治学、生态学来寻求课程问题的解决路径,这些可以被称为课程探究的现代学科方式.我国学者在采取不同学科方式推进课程探究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学科方式难以融合、学科方式之于课程探究的适切性遭到忽视、对不同学科中的本土元素发掘不足等问题.因此,我国课程探究在汲取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时,应综合运用学科方式,构建整体关怀的课程理论学术体系;精准把握学科方式,确立边际明确的课程理论学科体系;充分挖掘本土元素,创生本土特色的课程理论话语体系.

    课程探究学科方式课程理论

    以课程为中心的学校自我诊断

    李红恩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程是学校育人的重要载体.以课程为中心的学校自我诊断,既是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引导学校回归立德树人主责主业,推进国家课程转化落地的重要内容.以课程为中心的学校自我诊断,聚焦提高师生学校生活质量、关注课程实施的实践场域、注重国家课程适应性转化.国家课程实施的忠实度、情境因素和结果水平是以课程为中心的学校自我诊断的基本框架,其核心指标覆盖了主体、内容与过程三大维度.推进以课程为中心的学校自我诊断,应以校本化诊断为基本原则、加强第三方课程监测机构建设与定制化监测、秉持持续改进的方法论,促使学校自我诊断—结果反馈—自我改进成为不断循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最终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学校自我诊断学校评价忠实取向课程实施

    核心素养导向的学科实践:内在逻辑与学习进程

    刘艳郭元祥
    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科实践是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学科学习新形态,指向学生应对复杂问题情境的胜任力与协作交往的道德力的培育.学科实践包含人类实践、专业实践和个体实践,其紧紧围绕着学科知识与学科实践、学科观念与学科实践的互通关系而展开,知识在人类实践中产生又在指导和规约实践中得以发展,个体观念则在经历学科知识生产和发展的思维过程和实践过程中得以建构,再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以发展学生的学科理解力与学科实践力.学科实践以感性实践为起点,在复杂问题解决学习中通过理性实践与协作探究深化知识理解,并在知行循环中实现知识迁移与知识应用.让学科实践在学校教育中得以真正落实,需明确"学用合一"的学习理念,以"学科心理"来融通系列学习活动,厘清进阶性学科问题与问题链的现实路径,并致力构建意义协商的学习共同体.

    学科实践学科观念感性实践社会建构复杂问题解决

    我国教师教学用书建设的历程、经验与展望

    关成刚
    4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清时期,教授法自 日本引入中国.此后,教授法在我国先后演变为教学法、教学参考书,并最终发展为教师教学用书,至今仍被我国教师广泛使用.在发展过程中,教师教学用书注重政治性,始终与国家教育方针、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强调实用性,紧紧围绕教科书进行合理补充与适度拓展;突出创新性,始终兼顾国家教育和教师发展的双重需要;坚持多样性,为教师提供不同选择;追求专业性,通过打造懂教材、懂教学的编写人才队伍,维持自身品质.展望未来,教师教学用书确保正确政治方向是必要前提,发掘自身"发展功能"是当务之急,坚持出版发行适度多样化是不拔之策,通过科学研究提升自身品质是必由之路,探索合理的数字化发展路径是长远之道.

    教师教学用书教授法教学法教学参考书

    数字教材落实国家事权:潜在风险、应然路向与行动策略

    庞鹏徐信贵
    5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教材具有国家事权的基本属性.实践中,法律依据不足、权责与协作规范模糊、监督与保障机制不足等因素导致数字教材落实国家事权存在偏离教材目标与宗旨、虚置事权运转程序、扰乱事权运行秩序、悖反事权指向利益等风险.当前,我国数字教材落实国家事权具有鲜明的标准化路向,并体现填补法律规范不足,促进多元主体参与、程序高效运转、创新发展与应用推广等应然路向.数字教材落实国家事权,既要重视标准化路径建设,还要完善数字教材基本法律依据、优化权责体系配置、人财物保障机制.

    数字教材国家事权职责履行标准化保障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学术成就

    吴松伟高德胜
    6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取得的成功基于其学术底蕴.教材学术性的标准在于教材编写基于研究、教材体现理论自觉、教材对学术问题有所突破.本套教材以研究为基本编写方式,在伦理观、德育观、教材观和教学观上都有学术理论的指导.本套教材探明了儿童经验进教材的路径,厘清了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的关系,摸索出了在传统文化教育中体现儿童立场的方法,突破了一些学术难题."内容至上"的倾向,"应试"化的教学氛围以及对"副科"的轻视,是发扬本套教材学术成就的主要挑战.弘扬教材的学术性,将教材的学术成就转化为实践进步,需要各方面教育主体的共同努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三科教材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