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课程·教材·教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课程·教材·教法
课程·教材·教法

徐岩 魏国栋

月刊

1000-0186

010-58758977 58758975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7号院1号楼

课程·教材·教法/Journal Curriculum,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初、中等教育专业刊物。其宗旨是推动中小学课程。教材和教法的理论研究,总结和交流改革中小学课程及各科教材教法的经验,探讨教学理论与教学规律。主要内容有:课程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国内外教育改革动态、教材建设、师范院校课程设置等。读者对象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工作者及师范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征稿启事

    3,封4页

    当前我国课程论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侯怀银王佳琪
    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程论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既是课程论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又是体现中国特色课程论学术风格与提升课程论话语影响力的重要抓手,还关乎我国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当前,我国课程论的建设要基于学科特点,在拓展学科视野的基础上构建课程论学科群、在加强合作意识下推动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相互促进、在完善教材建设下彰显课程论的中国本色和时代特色;要坚持守正创新,在强化问题意识下增强课程论学术研究活力、在提升自觉意识下推动课程论学术创新、在形成学术共同体之中壮大课程论研究队伍;要根植本土,在立足中国传统、基于课程实践、凝练标识性概念之中推动建设更具特色和全球影响力的课程论话语体系.

    课程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中国教育科学》2024年第2期目录

    12页

    基于改进导向的学校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构

    钟佳容谢翌
    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质量课程是达成高质量教育的关键,建立系统科学的学校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促进课程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学校课程质量评价指标的维度不一与框架多变,如何对学校课程质量进行有效评价一直是个难题.对建构学校课程质量评价指标具有提供理论框架、激活全程育人思维、导向改进目标以及巧用适切方法的多元价值.根据育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的建构理念,以CIPP模型为理论框架,采用访谈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建构基于改进导向的学校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促进课程高质量发展与加快课程治理现代化.

    学校课程课程质量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学校课程文化的本体论向度与变革路径

    杨四耕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本体论角度看,课程是文化的存在,文化是课程的存在方式和存在本身.课程文化是课程形态和课程实践蕴含的价值、信仰、规范、技术和语言的合生体.课程文化不仅仅是"事物"的集合,更是"事件"的生成,并以"事件本体论"立场赋予自身以合法性.课程文化作为"事件",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且是动态的、实践的和生成着的."事件本体论"以事件作为课程文化知识表征单元,展现了由课程文化要素、课程文化形态、课程文化主体共同构成的一幅兼容动人的文化图景,为学校课程文化变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课程文化学校课程文化变革摄入合生事件本体论

    中小学教材审定制度建设:中国经验与路径创新

    王芳芳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材审定制度现代化是教材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中小学教材审定制度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是关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工程.我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制度建设经历了起步阶段(1949-1985年)、建立阶段(1986-2015年)和深化发展阶段(2016年至今).形成的主要经验有:坚持国家和地方两级教材审定管理制度;凸显思想性和专业性审核的重要性;重视教材审定制度建设的系统化.当前中小学教材审定制度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审核队伍建设缺乏制度保障;审核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待提升;教材审定中违规行为的防范力度不够;教材审定与其他管理环节之间缺乏联动效应.结合上述问题,我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制度的创新路径有:完善审核人员供给、遴选与退出机制;规范审核标准并优化审核方法;完善教材审定中的监督与问责机制;健全教材审定与其他管理部门的联动机制.

    中小学教材教材审定制度教材建设

    中小学教材插图研究:本土纲目、域外议题与深化思路

    李欣桐余宏亮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插图是中小学教材的重要组件,对中小学教材插图既有研究进行热点梳理与趋势把握,可为我国教材插图理论的建构提供参考.国内中小学教材插图研究主要沿循插图理论开掘、文本内容描述统计、学科教学实践方法和编研修订策略等纲目展开.域外主要聚焦中小学教材插图的功能分类、学习心理机制、话语文化现象、图像叙事结构等议题探究,并形成了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研究格局.国内外中小学教材插图研究整体呈现理论与实践双线并行的样态,且研究立场、内容和方法均发生了明显的迁移转向.未来,可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教材插图历史的系统梳理,深化本体论层面的理论建构,尝试交叉学科研究方法的介入与应用.

    中小学教材插图插图理论教材插图功能教材插图编研

    教学应对论纲

    肖磊苏悦
    4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学应对是教师面对外部发生的变化或应对外部的要求,为了处理教学实际与外界要求的矛盾、解决实践中发生的问题以及促进自身专业发展而作出的一系列认知性与行为性努力.教学应对离不开一定的实践场域,课程改革是教学应对的政策语境,督导评价是教学应对的权变情境,课堂突发事件是教学应对的生发场景.应对场域的特征会对教师的应对行为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是直接发生的,而是以教师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性作为中介,主要包括情境感知、对比分析以及状态生成三个环节.依据教师教学应对行为的表现形态,可将教学应对划分为一成不变、随流顺变、主动求变、相机而变四种类型.教师的教学应对究竟是积极还是消极,应置于具体情境中去观察与审视.

    教学应对应对场域应对机制应对类型

    "教—学—评"一致性何以可能

    赵德成
    55-6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学—评"一致性是近年来课程与教学改革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针对实践中时有发生的"教—学—评"不一致问题,《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倡导"教—学—评"一致性原则,强调中小学教师明确"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以及"怎么教",促进教学、学习与评价之间的一致性,使教、学、评三者协同发力,有效提高教学实效.达成"教—学—评"一致性的三个条件可以归结为:基于操作化目标设计教学、让指向目标的学习真正发生、有效评价学生达成目标的程度.只有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评价活动统一在同一个目标之下,"教—学—评"一致性才能得以实现.

    课程方案"教—学—评"一致性逆序教学设计目标操作化

    人工智能时代教学评价改革的主要动因、基本原则与实践路径

    孙婧杨子婷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立足人工智能时代,为突破现行教学评价的困境,亟须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改革.人工智能拥有强大的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能力,但也潜藏着诸多风险,为教学评价改革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推进教学评价改革过程中,我们要遵循以下原则:坚持将人类独特优势作为核心评价内容;以人工智能为中介落实多主体参与;实现数据分析与经验判断的有机结合;辩证吸收人工智能生成的评价反馈.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基础上,为实现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学评价改革,需要构建教师数字画像、实时进行学情分析、合力开发智能平台.

    人工智能数字技术教学评价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