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昆虫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昆虫学报
环境昆虫学报

庞义

双月刊

1674-0858

insect1979@yahoo.com.cn,J.Env.Ent@gdei.gd.cn

020-84456131

510260

广州市新港西路105号

环境昆虫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原刊《昆虫天敌》,是由我国著名昆虫学家蒲蛰龙院士1979年创办,广东省昆虫学会主办的省级学术性期刊,是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英文)版收录的科技类期刊之一。随着我国昆虫学科和相关交叉学科的发展,原刊《昆虫天敌》由于名称的局限,接受和发表文章的范围显得太窄,不利于本学科的学术交流与研究成果的推广。为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批准(新出报刊[2007]390号文件),自2008年1月起《昆虫天敌》将正式更名为《环境昆虫学报》(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新编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为CN44-1640/Q,ISSN1674-0858。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非编码RNA调控真社会性昆虫品级分化和个体分工的研究进展

    陈洁关子盈陈婷石庆型...
    551-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真社会性昆虫是最具代表性的表型可塑性的研究对象之一,其个体之间分工协作的社会性生活方式增强了整个群体的环境适应性和繁殖力.真社会性昆虫虽然具有相同的遗传背景,个体之间却表现出明显的品级分化和个体分工,这是由环境和遗传共同影响的.表观遗传被认为是应对环境条件下重塑基因表达的主要机制,非编码RNA作为一类广泛参与机体生命活动的不编码蛋白的功能性RNA,在真社会性昆虫的品级分化、个体分工等方面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从微小RNA、长链非编码RNA、环状RNA、与PIWI蛋白相作用的RNA等非编码RNA,对蜜蜂、蚂蚁及白蚁等真社会性昆虫的非编码RNA调控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加深对真社会性昆虫内在遗传分子基础的理解和认识,也为害虫防治领域提供新的研发视角.

    非编码RNA真社会性昆虫品级分工

    蚊性别决定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郭至昱顾金保
    561-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蚊属于典型的性二态昆虫,两性在行为上有着巨大差异,雄性成蚊主要依靠植物汁液获取碳源,而雌性只有吸血后卵巢才能够正常发育,这也是蚊传播多种人类疾病的重要基础.蚊的性二态由复杂的性别决定基因通路调控,虽然通路中两个关键因子双性基因(doublesex,dsx)与fruitless(fru)在结构和功能上与其他昆虫具有高度保守性,通过性别可变剪切最终调控下游性别表型与性行为相关基因,但是其性别决定初始信号即雄性决定因子(Male-determining factor,M-factor)无论与其他昆虫相比还是属种间均具有巨大的差异,而从M-factor至dsx的调控通路亦尚未明确.目前,利用已知的蚊性别决定基因对蚊进行基因改造,在实验室已经初步达到了性别逆转或种群抑制的效果.本文综述了蚊性别决定调控通路中初始信号雄性决定因子的进化和作用机制,其下游信号通路的响应模式,以及以性别决定基因为靶点的转基因蚊防制策略,为深入理解蚊性别决定机制与探讨蚊媒防制提供新思路.

    蚊性别决定M-factordoublesex蚊媒防制

    昆虫肠-脑轴的研究进展

    李子园陆永跃齐易香
    570-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肠-脑轴是大脑和肠道神经系统双向联系的通道,近年来关于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的神经生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快速增长,成为学科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之一.肠-脑轴调控昆虫多种行为和生理功能,昆虫的生长发育、繁殖等都与肠道菌密不可分.本文综述了肠道微生物对昆虫觅食、运动、交配、攻击、学习和记忆行为以及社会性行为的影响,并且概述了以昆虫为模型,对肠-脑轴与人类神经性疾病相关性研究的进展.

    昆虫肠-脑轴肠道共生菌行为

    结合信息物质的昆虫病原微生物自传播技术研究进展

    刘平平李思洁邓海滨张景欣...
    578-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昆虫病原微生物是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但其防治效果不稳定、速效性差、自然流行慢,因此探索增强昆虫病原生物流行技术是提升其防治效果的重要手段.自传播技术利用昆虫自身传播病原微生物以控制害虫种群数量,该技术提高了昆虫病原微生物在田间的传播效率和精准防控效果,是目前害虫防治具有开发潜力的技术之一.本文阐述了国内外关于结合信息物质的昆虫病原微生物自传播技术研究进展,系统介绍了自传播技术的原理、昆虫病原微生物类群、防治对象和装置等,并对该技术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提高昆虫病原微生物防控害虫效果提供新思路.

    昆虫病原微生物自传播昆虫信息物质害虫防治绿色植保

    青藏高原芫菁科(鞘翅目:拟步甲总科)物种多样性认知——从1840年至今

    潘昭任国栋
    589-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芫菁科(鞘翅目:拟步甲总科)昆虫因其复变态发育和药用价值而长期受到人们关注,世界已知3亚科133属近3 000种(亚种),中国记录2亚科27属近200种(亚种).青藏高原幅员辽阔,因其复杂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蕴含着较为丰富的芫菁科昆虫物种资源.迄今,青藏高原共记录芫菁2亚科5族13属105种(亚种),其中模式产地在该地区的有66种(亚种).本文以在青藏高原开展的主要昆虫考察活动为线索,回顾了该地区芫菁的发现和认知历史,并对其后续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通过更加彻底的考察、物种起源和分化研究以及在资源开发方面的尝试,实现青藏高原芫菁种质资源从认知到利用的转化.

    芫菁青藏高原研究史起源与分化资源利用

    东北地区早春蜜源植物传粉昆虫多样性研究

    李剑飞庄明亮兰凤明葛蓬...
    598-6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揭示蜜源植物与传粉昆虫的关系,科学的保护和利用传粉昆虫资源,本研究选取东北地区早春常见蜜源植物柳树Salix、延胡索Corydalis和银莲花Anemone为研究对象,对其传粉昆虫种类和访花行为进行调查,分析不同蜜源植物的传粉昆虫种类、优势类群、多样性和访花行为.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早春蜜源植物传粉昆虫共采集726头,隶属于5目14科53种,其中膜翅目4科35种,双翅目5科13种,鳞翅目3科3种,同翅目1科1种,鞘翅目1科1种.柳树的优势传粉昆虫为蜂类,延胡索的优势传粉昆虫为熊蜂类,银莲花的优势传粉昆虫为蝇类.延胡索的传粉昆虫多样性、均匀度和丰富度均最高.蜜蜂对柳树单位时间内访花次数和单花停留时间最高,为94.33次和18.90 s.熊蜂对延胡索单位时间内访花次数和单花停留时间最高,为76.42次和15.37 s,熊蜂在采集延胡索花时有明显的盗蜜行为,该行为有利于其它传粉昆虫生存.东北地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传粉昆虫资源,应结合蜜源植物保护,可在早春时期补种柳树、延胡索和银莲花,并合理搭配,为传粉昆虫提供良好食物源和栖息地.

    蜜源植物传粉昆虫多样性早春

    大别山地区摇蚊科昆虫多样性调查研究

    徐紫刚李传仁王嘉鑫余鹏...
    606-615,中插1-中插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别山地区动植物资源丰富,但摇蚊科昆虫还尚未见系统报道.通过对大别山地区不同生境及海拔下的摇蚊进行采集,经研究得出4亚科37属131种,摇蚊亚科Chironominae 17属83种,直突摇蚊亚科Orthocladiinae 14属38种,长足摇蚊亚科Tanypodinae 5属9种,寡角摇蚊亚科Diamesinae 1属1种.其中,中国新纪录种18种.采用Menhinick丰富度指数进行丰富度分析,摇蚊亚科中多足摇蚊属Polypedilum丰富度指数最高(m=2.25),直突摇蚊亚科中趋流摇蚊属Rheocricotopus丰富度指数最高(m=2.33).在不同生境下摇蚊种类有着明显的差异,摇蚊亚科、直突摇蚊亚科在山间溪流生境下种类分布最多.采用Mcnaughton优势度指数对摇蚊优势度进行分析,城市湖泊生境中,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 Wang和暗绿二叉摇蚊Dicrotendipes pelochloris(Kieffer)为绝对优势种,台湾短须摇蚊Nilodorum tainanus(Kieffer)、德永雕翅摇蚊Glyptotendipes tokunagai Sasa和平铗枝角摇蚊Cladopelma edwardsi(Kruseman)为优势种.在村庄农田中,花翅摇蚊Chironomus kiiensis Tokunaga为绝对优势种,平铗枝角摇蚊、Polypedilum kyotoense(Tokunaga)和台湾短须摇蚊为优势种.在坑塘生境下,林间环足摇蚊Cricotopus sylvestris(Fabricius)为绝对优势种,蚊型前突摇蚊 Procladius culiciformis(Linnaeus)、中国长足摇蚊和花翅摇蚊为优势种.在山间溪流生境下,双斑环足摇蚊Cricotopus bimaculatus Tokunaga和Lipiniella fujiprimus(Sasa)为优势种.随着海拔的升高摇蚊的种类会随之下降,特别是摇蚊亚科和长足摇蚊亚科表现明显.根据世界陆地动物地理分区,大别山地区摇蚊以古北+东洋种类为主;根据世界淡水动物地理区域划分,大别山摇蚊种类主要分布在中印区,占75.7%,其次是中印区+全北区;中印区中,以东亚亚区较多,共计39种,占52.7%,说明大别山地区摇蚊种类分布存在明显的集中性.本研究丰富了该地区摇蚊科昆虫的多样性,为大别山地区水质监测和生态环境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水生底栖动物新纪录分布区系分析

    林分和景观水平因子对松材线虫病发生的影响——以山东威海地区松林为例

    李好男俞琳锋詹钟易迟世宽...
    616-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松材线虫病(Pine wilt disease)传入我国以来,造成了大面积松林枯死,严重威胁我国的林业和生态建设的发展,但目前分析林分和景观水平因子对松材线虫病综合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基于松材线虫病危害后期的山东威海地区的松林,利用野外调查数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获取了影响松材线虫病危害的林分水平和景观水平的各种因子,通过逐步回归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和建立广义线性模型(GLM),探讨了景观分析的最适尺度,分析不同因子在解释松材线虫病危害程度方面的作用和相对重要性,以期为松材线虫病的防控技术及宏观管理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750 m尺度下景观格局指数对松材线虫病发病率的解释效果最好.景观因子中,距疫源地距离、景观分离度与距人为活动区域距离对发病率影响最显著(相对重要性值为1.00),其中景观分离度和距疫源地距离与发病率呈负相关,距人为活动区域距离与发病率呈正相关;松林斑块连接度的相对重要性次之(相对重要性值为0.69),与发病率呈正相关;斑块丰富度密度、相关外接圆指数的相对重要性值较低(0.33).林分因子中,林分密度的相对重要性值最低(0.23).综合分析林分因子和景观因子的作用发现,在威海地区松材线虫病暴发后期的林分中,相较于林分因子,景观因子起主导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对松材线虫病发生的驱动机制的了解.

    松材线虫病林分因子景观因子最适尺度广义线性模型

    塔额盆地草原蝗虫空间生态位研究

    宋占云万育欣查绪栋陈冉...
    625-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分析塔额盆地草原蝗虫的生态位,旨在为当地的蝗灾监控、治理及生态平衡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对塔额盆地冲积平原、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山地3种地形的草原蝗虫的空间生态位进行分析,统计得出了蝗虫优势度、群落组成差异、Levins生态位宽度和Shannon生态位宽度、Pianka生态位重叠等相关参数.结果表明:3种地形共采集蝗虫6科19种1 023头,不同地形优势种、常见种及稀有种均存在差异.山地与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冲积平原的蝗虫群落组成差异较大.黑条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decorus、蓝胫戟纹蝗Dociostaurus tartarus、意大利蝗 Calliptamus italicus、红胫戟纹蝗 Dociostaurus kraussi kraussi、伪星翅蝗 Calliptamus coelesyriensis 的生态位较宽且与其他蝗虫存在生态位重叠.塔额盆地草原蝗虫发生种类较多,绝大部分优势种蝗虫对空间资源的利用能力较强、竞争较激烈,对优势危害种加大监测力度,而针对山前洪积倾斜平原中的稀有种类,应加以保护以确保生物多样性.

    塔额盆地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草原蝗虫

    水稻矮缩病毒对黑尾叶蝉取食及产卵偏好性的影响

    王前进党聪叶恭银
    635-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是水稻普通矮缩病(Rice dwarf disease)的病原,主要依赖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经卵以持久增殖方式传播.本研究采用室内试验观测了带毒与无毒的黑尾叶蝉在健康及感病水稻间的取食、产卵选择趋性.取食偏好性试验发现,无毒叶蝉对感病水稻趋性更强,从观测的第8小时开始达显著差异水平;带毒叶蝉则对健康水稻趋性更强,在观测的第24小时开始达到显著差异水平,表明RDV侵染水稻会引起黑尾叶蝉取食偏好性的改变.产卵偏好性试验发现无毒及带毒黑尾叶蝉在健康及感病水稻间3个观测指标(每植株卵块数、每卵块的卵量及每植株上的总卵量)均无显著差异,表明RDV侵染水稻对黑尾叶蝉产卵选择偏好性无显著影响.本文初步明确RDV对黑尾叶蝉取食和产卵偏好性的影响,为揭示介体昆虫-病毒-寄主植物三者之间的互作机制提供佐证.

    水稻矮缩病毒黑尾叶蝉取食偏好性产卵偏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