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开放时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开放时代
开放时代

吴重庆

双月刊

1004-2938

opentimes@21cn.net

020-86464940;86464301

510410

广州市白云区新市街云安路119号

开放时代/Journal Open Tim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大型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期刊,属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本刊以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为己任,欢迎对中国社会问题进行学理分析、探讨的学术理论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Abstracts

    5-11页

    从"第一个结合"到"第二个结合"——以"秩序重建"为中心的观察

    何青翰
    1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秩序重建"是近现代中国的一项基本任务.通过重返"文明"的问题视域,正确处理"古今中西之争",我们可以观察到:从"第一个结合"到"第二个结合",中国共产党始终回应着"秩序重建"的时代命题.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方面,中国超越了"从帝国到民族国家"的发展路径,在疆域、人口等总体规模上保持了中华文明自成格局、自塑秩序的基础条件;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面,中国激活了以"家国天下"为代表的文化精神与制度设计,将其转化为具有内在生命力的现代文明成果.在"两个结合"的递进式发展中,中国人民重建了安身立命的文明秩序,巩固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为解决21世纪以来的人类秩序危机以及探索更好的人类生活方式奉献中国力量.

    两个结合秩序重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社会医学和"红""专"冲突

    张殷豪
    2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将毛泽东时代提高人口健康水平的经验置于社会医学的脉络中.社会医学认为,疾病既是一种生物学的现象,也是特定社会条件的结果,而且后者的影响更大.想要持久地提高人口的健康状况,需要推动政治层面的根本变革,不断消除疾病的社会根源.本文指出,毛泽东时代的特殊性在于,其不仅实践了社会医学的一般理念,还进一步思考了潜在的危机及应对方法.苏联和智利的案例证明,若不克服社会主义制度下"专"与"红"的矛盾,社会医学将难以为继.以赤脚医生为代表的制度设计,正是通过正式经济关系和非正式社会关系的安排克服"红""专"冲突的有益尝试.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的社会医学陷入停滞和退却,并不意味着之前探索的失败.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双重背景下,重启社会医学的探索势在必行,而毛泽东时代的实践将为此提供坚实的本土经验基础.

    社会医学"红""专"毛泽东时代赤脚医生

    "通心":社会主义文学的开会书写

    高强
    4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会书写是"社会主义文学"文本内部值得详加研读的重要现象.在目标层面,社会主义文学的开会书写,主张"在咱们自己的会上给自己讲话",使得民众、干部与党组织之间彼此互通,最终完成"同质共同体"的构建.在路径层面,社会主义文学的开会书写称许"浅说"并"讲透"的开会方式,具体体现为四组关系的彼此对照:举实例而非说抽象,缓步行而非急求成,借用通俗有趣的文艺样式而非死守呆板教条的会议规矩,"串门子"聊家常而非"开大会"讲一套.在效果层面,社会主义文学的开会书写表明,只有"压力政治"与"情感革命"并行配合,方能迎来旧貌换新颜的灿烂盛景.开会在社会主义文学文本中的镜像式呈现,是"通心"之法取得"通心"之效的切实记录,社会主义文学和革命政治实践的历史"遗产"都可从中获得敞现的可能.

    社会主义文学开会书写群众路线压力政治情感革命

    《科学·经济·社会》(双月刊)2024年第1期

    58页

    政治动员视野下的集体经济发展路径——以人民公社时期四川战旗大队为例

    张艺英马黎
    5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学界一般认为在劳动报酬上的平均主义和在劳动管理上监督不力的困难等,共同导致了人民公社时期农业集体生产的低效率和农民劳动积极性的不足.然而,这一视角无法解释同一区域的生产大队的集体经济发展为何呈现巨大差异.因此,本文以四川战旗大队为主要案例,以同一公社的先锋大队为对比案例,从个案分析一个生产大队如何突破僵化的制度结构制约,并在内生动力下不断创新实现集体经济良性发展.在资本极度稀缺的新中国前三十年,国家只能依靠政治手段动员大量城乡劳动力投入生产,这种政治动员在农村最终表现为粮食单产、人均生猪头数及民兵工作等经济考核指标.在该背景下,战旗大队在1965年-1984年间历经农业高产、农副业并举发展、农副工业综合发展三个阶段,最大程度地动员了大队内部的劳动力,完成了集体经济原始积累与扩大再生产.

    集体经济内生动力激励机制战旗大队

    打造"蓄水池":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庭外包生产的机制分析

    林盼朱妍
    7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计划经济时期劳动力过剩和短缺经济的影响,使得用工单位需要打造劳动力"蓄水池",这既能规避工资基金不足对企业经营的困扰,又能随时获得后备劳动力投入生产,由此出现了一群灵活就业的外包工群体.本文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机绣行业的家庭外包工群体为研究对象,对外包工的组织方式、计酬规定和工作流程进行梳理,发现外包工群体普遍存在日常管理、任务分派、政治教育、组织动员等方面的问题,如何将外包工组织起来进行集中生产,成为上级部门长期考虑的重要事项.从外包工的案例可以看到,产量诉求和供给紧张之间的矛盾,导致在看似刚性的社会主义生产体系之中,出现了较为灵活的劳动力用工体制.分析政府对外包工的组织过程和外包工的回应方式,及其呈现出的计划经济时期用工制度的制度设计与运行实践之间的张力,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这一时期"国家-社会-个人"关系的认识.

    外包工短缺经济按件计酬集体生产个体经营

    帝国秩序的精神基础:帝国古今之变

    强世功
    96-113页

    《文化纵横》2024年2月号目录

    113页

    文学、文化与民族国家的难题

    梁展
    114-1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