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Art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苏轼诗词书法作品接受中的语图关系变化

    吴昊赵诗语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欣赏诗词书法作品可以欣赏书法艺术,也可以识读诗词内容,接受过程中表现出语图关系的变化。大多数接受者对苏轼诗词书法作品的欣赏分为三个过程:首先被书法书像所吸引,进入图像欣赏中,沉醉于视觉效果;其次对所书诗词内容进行识读,了解所写诗词的内容;再次将两者放在一起去欣赏,书法与诗歌在迭代中达到更高的融合,欣赏者获得双重的审美享受。

    苏轼诗词书法作品语象书像接受过程语图关系

    宋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以开封市为例

    于亚静
    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封作为曾经的北宋都城,拥有一大批优秀的宋文化旅游资源,这为开封发展以宋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纵观开封旅游近几年的发展,部分景区经营惨淡,一大批优秀的宋文化旅游资源尚处于休眠状态。在调查开封宋文化旅游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发现其在资源开发上存在的问题和观念偏差,探索宋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思路。

    宋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开封市

    生态批评视野下的陶渊明人格

    张金晶
    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之祖,他不仅在文学领域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其人格更成为后世学习效仿的典范。将陶渊明人格置于生态批评的宏阔背景下进行探讨,运用鲁枢元的生态学"三分法",分别从自然层面、社会层面、精神层面对陶渊明人格加以解读,发现陶渊明具有非常典型的生态型人格。陶渊明率真自然、有机和谐、平衡融洽的生态型人格对于建构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平衡发展的生态社会具有启迪意义。

    生态批评陶渊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

    从无明到光明——《人世间》中的视障隐喻

    桑东辉
    1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梁晓声在《人世间》中塑造了郑光明这样一个盲人形象。作为郑娟的弟弟,郑光明与郑娟一样都是好心的妈妈捡回来的弃婴。但更为不幸的是,郑光明生下来就是个盲童。《人世间》塑造这样一个视障者的形象,并使之贯穿全书的始终,使郑光明由一个盲童成长为一个懂事的盲人少年,最终修行成一个看破红尘的高僧。郑光明虽然眼睛看不到东西,但他从小就喜欢拿着彩色厚玻璃片对着太阳照,并最终通过出家而开智慧,走出了"无明",迎来了光明。这里的视障隐喻意味较深,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刻思考和努力超越现实的探索。

    《人世间》无明光明视障隐喻

    立足于阿勒泰的文学书写——李娟和阿瑟穆·小七的散文比较研究

    李兴碧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娟、阿瑟穆·小七是新疆当代女性散文作家,共同的生活背景、书写对象使她们的散文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当两者并论,她们的散文作品除了皆以身份认同出发,作为观察、书写的线索之外,每一篇都有独特的思维,在文字形式上也有不同的安排,将各自的人生经验加以思索、观察、反省,并反映在作品之中,正视了"地方"书写及带有民族特色创作风格的内在多样的声音,表达了对生命价值、游牧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深层追问,使之展现了深刻的内涵,拓展了新疆散文已有审美空间。

    李娟阿瑟穆·小七阿勒泰知性思维话语方式

    "残留物"视角下的现代旧体诗人主体——以郁达夫为例

    杨一鸣王欣
    2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世纪以来,重写文学史实践对具体作家的具体作品进行了再关注,以郁达夫旧体诗为代表的现代文学启蒙话语体系下的一类"残留物"进入学界视角。作为一种古老的民族艺术形式,重新审视旧体诗在现代文学发展中的生存境遇,关系着现代文学面貌的完整呈现。从现象学层面出发,某一时期文学景观的还原往往也是人文思潮的再呈现,即根源在于"人"的认识,因此对现代旧体诗的研究理应始发于作者主体这一基点。对于郁达夫旧体诗的再研究,首先应将旧体诗语言作为一种先验存在,对郁达夫的主体养成影响进行考察,再回归历史中主体选择的现场,以此重新判定郁达夫旧体诗地位,此思路不仅可以拓展 20 世纪旧体诗的观察、探索空间,更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提供新的思考和启发。

    "残留物"郁达夫旧体诗创作主体

    田汉早期剧作中的现实主义倾向

    李钰洁
    3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唯美、浪漫主义色彩以及浓厚的感伤气息是田汉早期剧作的重要特征,但其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倾向也不可忽视,正是因为具有这一倾向,田汉才能在 20 世纪 30 年代左翼戏剧蓬勃发展时期顺利实现转换。从田汉早期剧作中的人物序列、发现问题却难以突破解决、抗争精神等三个方面重新解读田汉剧作,明晰其中的现实主义倾向,以及这种倾向越来越强的动态变化趋势,同时注重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等对田汉剧作的影响,深入分析"田汉式"诗化现实主义,洞悉其发展变化。关注田汉剧作的同时要结合同时期文论,更有利于对他早期创作进行深入的认识,并理解作家在 20 世纪 30 年代自然的"转换"。

    田汉早期剧作现实主义

    宋代文话中的宗经观——以《文则》《文章精义》为中心

    唐小媛
    3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原道、征圣、宗经这一理论路径自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正式确立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则》和《文章精义》是宋代理论性文话的代表著作,体现了宋代古文批评家在文章学体系构建和理论总结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两书中的宗经观,在经典与道的关系方面呈现出一致性,认为经典与道合一;而在经典与文的关系方面体现出差异性,其中《文则》侧重分析经典的艺术特性,《文章精义》侧重挖掘经典的精神内涵。二者在各自侧重的方向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共同论述了宗经观的内涵。宗经观在宋代文话中的基本成熟,以及由此展开的文话理论建构,也是文章学在宋代成立的一个重要标志。

    《文则》《文章精义》宗经文话

    慷慨任气与雅正平和——论董其昌馆课诗的两种风格

    卢富清
    4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董其昌是晚明最负盛名的书画家,在文学创作上也取得了不俗成就。他在翰林院任庶吉士期间创作的馆课诗,虽沾染有歌功颂德的典丽之气,但整体上表现为慷慨任气与雅正平和两种风格,部分诗篇的风骨气象与同题材的唐诗相比也不遑多让。探究董其昌创作的馆课诗,不仅有助于了解他杰出的文学才能,对研究他早年的心境也大有裨益。

    董其昌庶吉士制度馆课诗诗歌风格

    释智圆儒学特色与其散文创作摭论

    张玉琳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释智圆是宋初著名僧人,不仅精于散文创作,而且在学术思想上也颇有造诣。智圆儒学特色表现在追求"内圣外王"、肯定"道统"说、采用训诂与义理两种解经方式。因此,他的散文创作观推崇"文以明道"、主张文章应经世致用、强调"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受到上述散文观的影响,智圆的散文创作实践呈现出立论精当、论证严密,讲求复古、学习古人,善于议论、理盛于文等特点。

    释智圆散文儒学特色"内圣外王""文以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