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Art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张怀重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我革命是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是最彻底的反腐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进行自我革命的重要法宝。为此,重点研究党内政治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途径,寻找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的答案,持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中国共产党政治生活政治生态自我革命

    钱穆对张载"太虚"观的解读

    石力波
    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太虚"是张载关学中的一个核心范畴、关键范畴,也是争议最多的范畴。钱穆概括关学为"长精思,重力践",认为张载是"粹然一儒者"。他对张载"太虚"观念主要从幽、常、本体、全体、主体等角度加以解读。钱穆基于"虚""气"不二的根本性认识,认为"气"(包括气化以下)是从部分着眼,为一偏,为一客;"虚"是从整体着眼,为一全,为一主,为学界整合以"太虚"为"清通之气"或"形上本体"等不同见解提供了新思路。

    钱穆关学"太虚""气"

    从"濮议"看程颐早期礼学思想

    郭广源
    1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汉唐经学的日渐衰落,宋代礼学呈现出与前朝不同的特点,逐渐由重训诂转向重义理,这一点在"濮议"中得到充分体现。"濮议"是英宗时期围绕濮王封号问题产生的一场重大的礼制之争,宰执与台谏官在"情"与"礼"的认识上矛盾激烈。"濮议"期间,程颐代彭思永上书反对"称亲",兼顾"情"和"礼",将"礼"融入"理"中,从天理的视角来看待"称亲"问题。程颐梳理了礼与理的关系,并将其纳入自身哲学体系中,其思想对宋代礼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濮议"程颐礼学天理

    庄子与卢卡奇物化思想比较研究

    雒雯慧
    1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庄子和卢卡奇的物化思想都旨在探讨人和物的关系,在不同的哲学传统和文化背景下,两者的侧重有所不同。庄子从审美的视角出发,在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引领下,消解物我界限,强调万物平等。卢卡奇则从社会批判的视角出发,在主客二元对立的哲学传统中,揭示出人被物所控制的异化状态,批判了人被物所奴役的社会现实。庄子物化思想中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理念以及卢卡奇对商品经济的透彻分析,对于当代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历史借鉴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庄子卢卡奇物化思想比较

    中土与山乡:历史地理视角下的客家精神流变

    丁扬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客家是国内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的汉族民系,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集中分布于赣闽粤边界山区,在海外亦有广泛分布和影响力。其中客家精神是客家民系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客家文化的集中体现,对客家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引导作用。通过历史地理视角,着眼于客家民系的形成发展历史,从初始迁出地、迁移过程、最终迁入地三个阶段入手,可知客家精神的流变是在长时段的宏观区域内发生的,是受自然和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对于理解客家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大有裨益。

    历史地理客属地客家人客家精神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文化符号表达与文旅资源开发研究

    李进宁马佳薇张佳欣
    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传统艺术,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受时代变迁影响巨大。深入挖掘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文化符号内涵以及隐喻的民俗文化,不仅能够赓续历史文脉、传承民俗因子、弘扬民族精神,而且还能够在新时代背景下积极推动文化创新、文旅资源的开发应用。由于文化符号表达具有新颖性、灵活性和情感性等特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持续发展可从年画文创产品的设计与运用,新媒体技术与虚拟仿真技术的运用,年画的文旅品牌建设等角度展开。从而采取打造朱仙镇文化旅游专线,建设特色小镇和文化娱乐创新等措施,进行科学性、实践性建设。这既关注了文化符号蕴含的价值取向和情感表达,又发挥了文创产品的情感价值,增强了消费者的情感认同。最终达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助力于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陈代谢中更加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朱仙镇木版年画文化符号文化传播文旅资源新媒体

    强化"泰山石敢当"人格化认同:基于内容创新与形象重塑

    秦洪亮
    3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相比于泰山神非同寻常的帝王化特征,在"泰山石敢当"的人格化方面,"石大夫"展现出人、神、石的混合形象,"石将军"、姜子牙具有更为丰富的人格化特质。尽管这种人物形象仍处于王侯将相的贵族秩序之中,却连接贵族与民间、理想与现实,表征民众的美好生活向往。"泰山石敢当"传统形象文化内涵丰富,需在现代社会被重新激活。当代作品多局限于古装神话框架及其原著形象,缺乏现代生活元素的实质性融入。因此,"泰山石敢当"的现代塑造需拓展领域,贴近当下农村和都市生活实际,促进人们对其形象的认同,推动传播内容的现代转型。

    "泰山石敢当"人格化内容创新形象重塑

    唐代狮子舞的驱邪纳吉功能研究

    侯泳淇
    4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代宫廷盛行的五方狮子舞,有着祈求天下太平、驱邪祈福的功能。五方狮子舞的驱邪纳吉功能从狮子这一形象登场就已显现,唐代狮子意象更加神化,瑞兽形象更为突出。从它表演的服装、形式、人数等一定程度上也都表现了驱邪纳吉的功能。五方信仰已经渗入到了狮子舞中,与傩戏的驱邪除疫、祈福纳吉的功能融合在一起,五方狮子舞以此丰满了驱傩仪式,强化了辟邪功能。

    狮子舞驱邪纳吉狮子意象唐代

    被"曲沃代翼"遮蔽的恋歌:《唐风·扬之水》诗旨考

    陈冉
    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诗经》中的《唐风·扬之水》一诗解者纷纭,自《毛传》以来的主流观点大致可分为叛晋从沃之诗、告密之诗两种,总体上不出"曲沃代翼"本事的界限,但未必切合诗旨。在系统回顾前人观点的基础上,结合训诂学、民俗学相关材料,对此诗进行逐句考察提出对于《唐风·扬之水》的新解,有助于从新的视角开辟《诗经》阐释的维度,为《诗经》研究贡献更多思路。

    《唐风·扬之水》诗经恋歌

    感伤情绪与排解路径——论鲍照的生命意蕴

    陈方潞
    5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鲍照诗、文、赋兼善,他的作品或是忧虑复杂时局,或是控诉才高位卑,或是体认孤独死亡,或是嗟叹百姓疾苦,蕴含着作者强烈的生命感伤情绪。鲍照生命感伤的形成原因有二:一是刘宋政治黑暗的客观现实;二是鲍照自身辛酸的生命体验。无论在政治、生活、精神上面临怎样的生命困境,鲍照始终尝试以自己的方式将其宣泄和排解。可以说,鲍照诗文呈现出作者在特定背景下的生存之道以及对生命的反思。

    鲍照诗文生命意蕴感伤自我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