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陆川 陆斌

月刊

1007-0745

khgsbl@yahoo.com.cn

0871-3853106

650051

昆明市江滨西路临江花园

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Journal KEHAI GUSHI BOLAN(BAIKE LUNTA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关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几点思考

    陶正友
    112-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从此以后,语文课堂将逐渐摆脱过去“一言堂”的教学形式,取而代之的将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学会更加注重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开发,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在新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小学语文课堂将会发生焕然一新的变化。

    小学语文教学思考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相关问题的探讨

    边玛扎西
    113-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基础阅读教学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好坏将关系到孩子在未来语文方面的学习质量和听课效果。然而由于现今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诸多不正确的方式,导致部分小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其日后的语文发展状况。伴随着课改要求的不断深化,小学语文尤其是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基础语文的能力显得至关重要。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战场-课堂,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及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因此,本文将通过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改善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策略、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三大方面来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问题。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小学高年级探讨

    嵌字诗创作教学引进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探索

    曹春
    114-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将嵌字诗创作手法引入到语文综合实践课程当中,将创作作品的大意隐藏在其中,不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还能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对于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初中语文嵌字诗创作综合实践课

    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初论

    陈慧
    115-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情感教育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实施情感教育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从学生特点、教学方法、学习兴趣等方面出发,语文是各个学科的基础,它是培养情感教育和创新思维的摇篮,“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开拓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新能力,掌握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教学的质量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情感教育创新思维初中语文教学创新引导

    关于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陈梅
    116-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课标下,对高中语文教学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为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从教学、学生等多角度出发来探讨有益的措施。教师应该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出发,在分析一些问题的基础上对其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进行必要的改革,以此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冯小军
    117-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夯实基础、积累材料,还要师生互动,相互配合,让学生敢说、会说,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从而达到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口语交际能力的锻炼既离不开教学中的宝贵时间,又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锻炼,并认真体会才可以得到。

    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教学实践下对小学教育方法的新思考

    盖秋波
    118-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新教育已成为了当今教育的主旋律,小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更应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同时要结合语言文字训练,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想法。

    教育教师学生学习人才

    捕捉初中语文的生活元素--谈初中语文的生活化教学

    高友
    119-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文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在语文学科教学实践中,应当强调生活化这一基本原则,并且将语文教育教学与现实的生活、人生感知等,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去感悟人生,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本文将对如何实现初中语文的生活化教学,谈一下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以供参考。

    初中语文生活化元素教学研究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侯金波
    120-120页

    小议初中学生记叙文指导

    黄乾勇
    121-1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