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技传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技传播
科技传播

祁书彦

半月刊

1674-6708

cpcst@126.com

010-64465953,64465945,57477851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科技传播/Journal 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 TECHNOLOGY
查看更多>>《科技传播》杂志于2009年7月中旬创刊。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权威性和实用性,是值得信赖的优秀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文章在各单位均可用作调职、职称评定、升学、就业、以及奖学金评定的主要依据。本刊的发行对象主要为国家机关、学术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各级领导干部和职工,以及各大专院校的师生等。 《科技传播》以提高国家科技传播能力,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为办刊宗旨。坚持科技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科技发展为社会进步服务的原则。把科技传播与提高国家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紧密结合,使科技传播的成果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科技素质的提高。《科技传播》坚持研究性、权威性、指导性和实用性,注重文章的科学性和学术价值。从科技传播政策、科技传播实践、科技传播技术手段的发展等多个层面关注科技转播领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民日报》建党百年报道的集体记忆建构

    王路胡昌平
    95-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庆祝党的百年华诞,主流媒体刊发了大量文章进行报道,成为构建党百年集体记忆的媒介载体.构建建党百年这一特殊节点的集体记忆对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在接续奋斗上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人民日报》6月24日至7月7日的相关报道文本进行分析,发现《人民日报》通过客观书写与情感共振、宏大叙事与微观描述相结合的方式,建构有关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中国共产党为中心的集体记忆,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集体记忆《人民日报》建党百年社会共识

    以赛为媒:"湾区龙舟之城"广州的形象塑造与传播策略

    方桂芳杜春杰温玉婷
    99-101,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既是与"非遗"相关的民俗体育运动,也是端午节庆活动,广州应以赛为媒,通过"体育+节庆"双重热度,塑造"湾区龙舟之城"集厚度、硬度、温度于一体的城市形象,既有利于广州城市文化发展与广府龙舟文化传承,又有利于建设人文湾区并促进文化认同.研究通过符号学、新闻传播学等视角,着重从打造文化传播符号、注重媒体融合互动两方向提出"湾区龙舟之城"形象塑造与对外传播策略.

    城市形象形象塑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认同

    对话理论视域下高校融媒体建设研究

    柏蓉
    102-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融媒体建设大势所趋.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主张对话平等、互动参与和多元对话,为分析高校融媒体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对话理论视域下的高校融媒体发展趋势分析、"对话"的缺失的分析,为对话理论视域下高校融媒体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对话理论高校融媒体

    融媒体视域下加强高校教师典型示范宣传探究

    郝勇飞
    106-108,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教师典型示范宣传存在制度机制不够健全、内容创新仍需完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不够、审核任务艰巨等新的挑战,需要从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加大优质内容创作、建立专业宣传队伍、积极构建师德文化四个方面来探索加强高校教师典型示范宣传的实践路径,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高校教师典型示范融媒体数字化传播

    微信平台"文字讨好症"现象研究

    周若楠
    109-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焦于微信平台中的"文字讨好症"现象,通过案例分析得出"文字讨好症"的具体表现形式和成因.研究认为,过度的社交表演会造成自我迷失和社交倦怠,因此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用户要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强化自我认同,同时也要适度"断连",减少过度"讨好"带来的消极影响.

    文字讨好症微信媒介化交往社交异化社交媒体礼仪

    基于LDA的舆情群体极化研究——以"胡鑫宇案"为例

    李瑞祁凯
    113-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意义:探索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网络舆情发展周期中的主题与情感演化过程,为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有效防控提供决策支持.方法/过程:爬虫收集微博平台上"胡鑫宇案"评论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进而通过LDA主题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该项研究进行了舆情极化演化的研究,追踪不同时间点的舆情数据,并对各个阶段的数据进行情感分布的可视化.结果/结论:突发社会安全舆情事件的演化与线上舆情在各阶段的主题演化与情感分布有关系.在舆情潜伏期阶段,主题主要集中在案件的事实描述和疑点探讨,并且公众的情绪大多呈现负向;发展期主要集中在证据搜集方面的困难上,负向情绪依旧占领情绪值的上风;爆发期集中在对媒体及案件处理方面的怀疑,负面情绪持续飙升;消退期集中在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方面,此时公众的负面情绪有所下降.最后通过将各阶段主题的演化在桑基图的呈现,可以直观地发现各个阶段在主题分布上的共同点,帮助政府针对共同点来预测舆情的发展趋势,从而预防舆情的极化.

    演化过程网络舆情群体极化情感分布

    媒介可供性视阈下网络微短剧的破圈逻辑生成——以"七颗猩猩"重生系列视频为例

    郭一婷
    120-12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移动可供性三个维度探究网络微短剧的破圈逻辑.研究发现,网络微短剧的生产可供性能够实现用户赋能与内容共创,社交可供性能够进行情感表达与共鸣汇聚,移动可供性能够实现场景搭建与内容触达,三者共同提高了用户对网络微短剧的关注度及喜爱度,也从媒介技术与用户交互的新视角为网络微短剧的内容制作与生产提供新思路.

    可供性网络微短剧案例研究

    网络暴力问题法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李娜
    123-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借助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核心作者、关键词聚类时间分析、重点关键词突现分析等进行分析,考察近20年来法学学科关于网络暴力问题的研究力量、研究热点与研究方法.研究发现:近20年来法学领域关于网络暴力的关键话题包括人肉搜索、隐私权、言论自由、法律规制等.主要研究内容:对网络暴力这个社会现象的概念、成因、特点、现状等进行探析;讨论如何权衡以宪法为基础的言论自由与公民的隐私权的冲突;探讨如何从法律的角度对网络暴力侵权行为进行规制.未来的网络暴力研究应立足时代发展,深化理论研究,完善定义与分类,并加强跨学科的研究合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实证研究以更好地应对网络暴力问题带来的挑战和危害.

    网络暴力法律规制言论自由CiteSpace

    差异化监视可供性下的社交关系——基于微博开通访客记录的考察

    刘芸丽
    128-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新浪微博上线主页访客记录查询功能为案例,通过App漫游法和案例分析法,分析差异化监视的技术可供性对于用户弱关系连接和隐私关系的影响和重构.研究发现,微博通过与付费会员共谋,将弱关系连接进行商业性转化,同时也影响着用户的数字足迹管理和液态监视形态变革.

    数字足迹液态监视社交隐私管理监视可供性

    B站政务短视频公众参与影响因素研究

    金思佳楼旭东
    132-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研究B站粉丝量排名前10的省市级共青团政务账号.研究发现:文化体育类、社会生活类主题与流行类的背景音乐等因素会对公众参与度产生正向影响,而宣传教育类主题会产生负向影响.基于实证分析提出政务短视频提升公众参与创新思路,包括优化教育选题、把关标题句式与视频节奏、增强视频原创能力等策略,以期为政务工作者提供思路,提升政务短视频内容创作和传播能力.

    政务短视频公众参与B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