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技导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技导报
科技导报

冯长根

旬刊

1000-7857

kjdbbjb@cast.org.cn

010-62103282;62138113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科技导报/Journal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科协的重要学术出版单位                 ——科技导报社   科技导报社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直属事业单位,是一家主要承担出版学术刊物、组织学术活动评选、编辑论文文集、组织学术会议、编制科普挂图、宣传科技知识、开展学术研究等任务的学术性出版机构;目前主办或组织编辑的学术出版物包括:《科技导报》(月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文版)》(半月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英文版)》(双月刊),以及《学科发展蓝皮书》(每年一卷)。   《科技导报》是中国科协学术会刊, 1980 年创刊,主要发表国内外科学和技术各学科专业的原创性学术论文,同时刊登阶段性最新科研成果报告,快速报道国内外重大科技新闻,全方位、高密度、大容量提供各类科技信息;读者对象主要为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和科技管理干部。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文版)》 1994 年创刊,是我国唯一的一份综合性科技类文摘中文检索学术期刊,每期登载 3 000 多条学术论文摘要,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各个领域以及部分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并列有作者索引和关键词索引,是广大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和科技管理人员必备的资料性、工具性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英文版)》 2006 年 2 月创刊,是我国唯一的综合性英文版科技类学术检索刊物,旨在促进国际科技界对我国科学技术研究整体水平的了解,推动我国科技工作者学术论文的国际交流。 《学科发展蓝皮书》是一本从学科角度反映年度科学技术进展情况的大型资料性文献工具书,每年出版一卷,现已出版 2002 卷、 2003 卷、 2004 卷、 2005 卷共 4 卷,可为各级科技管理部门领导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国内外科技进展情况提供参考。   科技导报社还承担了下述几项重要的学术任务。( 1 )承办“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评选工作。每年举办一次,每届评选出 100-200 篇左右的优秀学术论文,每年 4-5 月启动,当年年底评选完毕,《科技导报》次年第 1 期公布获奖论文名单,中国科协在第二年的全委会工作会议上颁奖表彰。( 2 )承办“中国科协优秀建议奖”评选工作。每 3-4 年评选颁发一次,从中国科协系统组织的各种活动中产生或通过中国科协系统有关渠道报送的,已被各级党组织、政府或有关部门采纳实施,且已经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或广泛的社会效益的建议中评选产生。( 3 )参与年度 “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评选工作。该项工作 由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和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共同主办,科技导报社承办 。( 4 ) 负责承办中国科协学术年会有关分会场等学术会议。( 5 )组织出版中国科协学术年会部分分会场学术论文集。( 6 )编辑、绘制并发行中国科协下达的科普挂图任务。( 7 )承担中国科协下达的有关课题研究、科普专项等任务。( 8 )负责“中国科技期刊网”的建设、维护工作。( 9 )参与筹建“中国科技学术网”的建设工作。   在新的形势下,科技导报社将进一步发挥科协组织智力密集、人才济济、组织健全的优势,深化改革、锐意创新,搭建更为广阔的学术出版建设平台,以谋求更大、更快的发展,努力为推动我国的科学技术进步做出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李景虹
    1页

    松辽盆地白垩系古龙页岩由"生油"到"产油"的革命性转变及战略意义

    白斌李国欣白雪峰朱如凯...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富有机质页岩是大庆油田27年连续生产原油5000万t以上、累计生产原油突破25亿t的主要生油源岩.近年来,向深湖区古龙凹陷积极探索,2019年部署的古页油平1井等重点探井,在生油源岩获初期日产油30.5 t,日产气13032 m3的工业油流,实现了青山口组页岩由"生油"到"产油"革命性转变.同样,在松辽盆地白垩系古龙页岩生油、储油、产油及工程改造方面,也取得了相应的研究进展:一是在地质研究方面,提出古龙页岩具有高生油量与低排烃效率特征,为页岩"产油"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古龙页岩广泛发育的微纳米黏土有机复合孔、页理缝等孔-缝组合体系,为页岩油提供了储集空间;二是在工程改造方面,针对古龙页岩"千层饼"的复杂纹层结构,提出提升胍胶压裂液比例、使用粉砂堵塞近井微裂缝、降低段内簇数、提高施工排量、正向利用应力干扰等工程技术,实现"控近扩远"的缝网理念,提高页岩油改造规模与程度;三是在开发方面,通过压裂液弹性驱、岩石和流体弹性驱、溶解气驱量化能量的释放过程和顺序,合理控制压力、有序释放弹性能量,实现体积开发,控制递减速度.陆相页岩型页岩油资源丰富,从"生油"到"产油"革命性转变已获突破,未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意义重大.但也面临基础理论认识、工程实践技术与效益开发方面的重大挑战.

    松辽盆地古龙页岩油富集规律生油产油

    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

    焦德涵卢春房蔡超勋马成贤...
    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正处于由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时期.探讨了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内涵、模式及融合机制.分析了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必要性,强调科研成果转化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并指出创新链对产业链发展的支持作用.讨论了大用户主导、生产企业主导、政府主导和科研机构主导等不同的创新模式,并以"复兴号"动车组和华为5G技术为例,展示了大用户和生产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突出贡献.探讨了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机制,以解决创新方与使用方之间的矛盾,促进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和产业链的升级.最后,针对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创新链产业链科研成果转化技术创新融合机制

    大国博弈背景下美国关键矿产供应链安全态势及其启示

    王钊李莹刘萍萍
    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2013-2022年关键矿产相关数据,从进口依赖度、市场动态、供应风险3个角度开展定量研究,阐明美国关键矿产供应链安全的变化态势,剖析美国加强关键矿产供应链安全的手段与特点.美国约90%的关键矿产依赖进口,中国是美国的顶级供应方;约70%关键矿产的市场动态值波动剧烈,市场不稳可能放大美国关键矿产的进口风险;约32%的关键矿产供应风险值偏高或上升,且随着关键矿产的产能进一步向亚洲、非洲、南美洲的部分国家转移,地缘政治危机升级可能会加剧矿产供应风险.借鉴美国关键矿产供应链安全态势和强化供应链安全手段,提出了谋划应对关键矿产战略博弈、增强对国际矿产资源市场影响力、深化海外开发合作、加强风险防控等建议.

    关键矿产供应链安全进口依赖度市场动态供应风险

    基于液态金属对流的电子设备冷却研究进展

    常向廷董伟韩俊杰董进喜...
    30-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益于液态金属优异的导热和流动性能,液态金属对流冷却为电子器件和设备的高热流密度热管理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介绍了液态金属对流的传热和流动特性,相比于传统工质,液态金属的高热导率使得对流的总体热阻更低,因此产生更好的传热效果.总结了基于液态金属对流的驱动技术、复合式冷却技术和强化冷却技术的相关研究进展,简述了液态金属对流在电子设备冷却领域的应用现状,并展望了液态金属对流冷却的发展前景.

    液态金属对流传热电子设备高热流密度

    平板热管性能优化及其在航天热控中的应用进展

    冷亚坤张旭甄华龙刘迎春...
    46-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平板热管具有传热效率高、均温性好、安全可靠等优点,已成为航天器热控的重要途径之一.吸液芯结构优化是提高平板热管流动传热性能的主要方式.在吸液芯结构设计方面,综述了高性能吸液芯结构设计方法,并分析了宏观-介观-微观多尺度数值模型的选择和应用.在吸液芯表面改性方面,探讨了提高纳米结构机械稳定性、调整传热机制和开展数值模拟研究的重要性.针对太空环境下高辐射和散热困难难题,展望了平板热管在航天器热控中的发展方向.

    平板热管吸液芯结构优化多尺度数值模型

    基于废热循环利用的电动汽车分布式多热源梯级制热策略

    丁鹏张美娟张鹏博李萌...
    58-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减少电动汽车暖风系统耗能,设计了基于废热循环利用的电动汽车多热源分布式梯级供暖系统.分析了车厢热负荷,为探讨多热源制热次序与制热量,建立了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控制器的放热模型,并用ANSYS进行仿真分析,探讨了其放热规律.进一步考虑驾乘人员放热量对车内温度的影响,设计了热释电红外技术检测驾乘人员数量,以预估驾乘人员的放热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多热源制热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设计了分布式多热源梯级协同制热方法,该方法能够根据热源放热规律、环境温度及驾乘人员数量适时选择最优制热方式.开展了暖风空调系统的低温试验,结果表明,在环境温度-22℃、试验工况运行2 h后,与传统电动汽车暖风相比,分别节能31.1%和63.6%,验证了所提方法的优越性.

    电动汽车暖风系统废热循环梯级控制

    高温和液氮循环作用后花岗岩孔隙结构演化及其劣化机制

    王振强狄佳吴杨李艳...
    7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漳州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单轴压缩试验和细微观孔隙结构测试,分析了不同特征参数随循环次数变化的演化规律,探究花岗岩在高温和液氮循环作用后的劣化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在高温和液氮循环处理过程中,花岗岩内部小孔隙呈现随机和动态分布,大孔隙呈现广泛分布;随着循环次数增加,花岗岩核磁孔隙度和峰值应变逐渐增大,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逐渐减小;未经处理的花岗岩破裂模式以单破裂面的剪切或劈裂破坏为主,高温和液氮循环后的花岗岩破裂模式以多破裂面的剪切和劈裂破坏为主;矿物热膨胀系数差异及强度和孔隙结构变化是诱导花岗岩在高温和液氮循环作用下损伤劣化的关键因素.

    干热岩温度效应低场核磁共振岩石损伤

    钕铁硼热籽在磁感应热疗交变磁场中磁损耗功率的实验与模拟

    李静施柏源林梓昕徐苏华...
    79-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实验与模拟结合的方法对钕铁硼磁性材料进行了磁损耗产热功率的计算,结果表明,钕铁硼热籽在磁场频率21~29 kHz,磁感应强度2.7~3.7 mT下具有较高的产热功率,热体积功率密度在给定磁场条件下处于2.39×106~5.54×106 W/m3,并将此结果应用于磁感应热疗模拟.模拟结果显示,单个钕铁硼热籽的有效热疗边界呈椭球形,在给定磁场条件最大有效热疗范围为短半轴12.9 mm、长半轴17.6 mm,表明钕铁硼热籽可在较低的磁场频率和磁感应强度下达到热疗所需的产热功率.

    磁感应热疗钕铁硼材料热籽数值模拟

    虚拟心脏研发进展

    裴雨洋于天水
    88-95页
    查看更多>>摘要:虚拟心脏(living heart)是将虚拟现实(VR)技术与心脏研究相结合的全新领域,是利用计算机模拟心脏的生理或病理结构及功能,使之从形态、结构和功能等各方面逼真地再现活体心脏的真实活动.综述了虚拟心脏关键技术在心脏解剖结构的可视化、心脏电生理仿真模型、虚拟心脏器官级耦合模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了虚拟心脏在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心血管疾病药物研制及医疗器械研发、医学教学及临床培训等方向的应用前景.

    虚拟心脏虚拟现实医学影像心血管疾病精准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