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技导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技导报
科技导报

冯长根

旬刊

1000-7857

kjdbbjb@cast.org.cn

010-62103282;62138113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科技导报/Journal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科协的重要学术出版单位                 ——科技导报社   科技导报社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直属事业单位,是一家主要承担出版学术刊物、组织学术活动评选、编辑论文文集、组织学术会议、编制科普挂图、宣传科技知识、开展学术研究等任务的学术性出版机构;目前主办或组织编辑的学术出版物包括:《科技导报》(月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文版)》(半月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英文版)》(双月刊),以及《学科发展蓝皮书》(每年一卷)。   《科技导报》是中国科协学术会刊, 1980 年创刊,主要发表国内外科学和技术各学科专业的原创性学术论文,同时刊登阶段性最新科研成果报告,快速报道国内外重大科技新闻,全方位、高密度、大容量提供各类科技信息;读者对象主要为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和科技管理干部。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文版)》 1994 年创刊,是我国唯一的一份综合性科技类文摘中文检索学术期刊,每期登载 3 000 多条学术论文摘要,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各个领域以及部分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并列有作者索引和关键词索引,是广大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和科技管理人员必备的资料性、工具性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英文版)》 2006 年 2 月创刊,是我国唯一的综合性英文版科技类学术检索刊物,旨在促进国际科技界对我国科学技术研究整体水平的了解,推动我国科技工作者学术论文的国际交流。 《学科发展蓝皮书》是一本从学科角度反映年度科学技术进展情况的大型资料性文献工具书,每年出版一卷,现已出版 2002 卷、 2003 卷、 2004 卷、 2005 卷共 4 卷,可为各级科技管理部门领导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国内外科技进展情况提供参考。   科技导报社还承担了下述几项重要的学术任务。( 1 )承办“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评选工作。每年举办一次,每届评选出 100-200 篇左右的优秀学术论文,每年 4-5 月启动,当年年底评选完毕,《科技导报》次年第 1 期公布获奖论文名单,中国科协在第二年的全委会工作会议上颁奖表彰。( 2 )承办“中国科协优秀建议奖”评选工作。每 3-4 年评选颁发一次,从中国科协系统组织的各种活动中产生或通过中国科协系统有关渠道报送的,已被各级党组织、政府或有关部门采纳实施,且已经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或广泛的社会效益的建议中评选产生。( 3 )参与年度 “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评选工作。该项工作 由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和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共同主办,科技导报社承办 。( 4 ) 负责承办中国科协学术年会有关分会场等学术会议。( 5 )组织出版中国科协学术年会部分分会场学术论文集。( 6 )编辑、绘制并发行中国科协下达的科普挂图任务。( 7 )承担中国科协下达的有关课题研究、科普专项等任务。( 8 )负责“中国科技期刊网”的建设、维护工作。( 9 )参与筹建“中国科技学术网”的建设工作。   在新的形势下,科技导报社将进一步发挥科协组织智力密集、人才济济、组织健全的优势,深化改革、锐意创新,搭建更为广阔的学术出版建设平台,以谋求更大、更快的发展,努力为推动我国的科学技术进步做出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浅议科学与哲学

    杜祥琬
    1-2页

    "两弹元勋"邓稼先:践行科学家精神的典范

    李建强许进
    6-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也是负责原子弹、氢弹理论设计而隐姓埋名28年的主要领军人之一.从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6个方面概括邓稼先科学家精神的内涵,揭示了其精神的重要时代价值.邓稼先以深厚民族情感、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卓越战略眼光和创新精神,投身于中国的核武器事业,是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学习的典范.

    "两弹元勋"邓稼先科学家精神

    纯基础研究中科学思维的探讨

    杨文采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讨论了自然科学理论革新的4种纯基础研究思维模式,即经典的还原论模式、数据驱动模式、AI生成协同模式和复杂系统思维模式,分析了这4种纯基础研究模式的特点和结构;将系统的思维方式概括为8个环节:组成、结构、属性、环境、行为、相态、演化和组织机制;并提出深化系统思维是当前理论革新的重要方向.

    自然认知科学思维纯基础研究理论革新

    哲人科学家:人类思想史上路标的设置者

    李醒民
    2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哲人科学家集伟大的科学家与伟大的哲学家于一身.他们由于自己特有的优势,顺理成章地成为人类思想史上路标的设置者.当前在我国,很有必要培养和造就我们自己的哲人科学家.

    哲人科学家科学与哲学思想史教育

    科学进步的动力学模式

    郝刘祥
    2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检讨了关于科学进步的3种主流哲学理论的成功与不足,进而基于科学进步问题与现代科学起源问题之间的密切关联,系统梳理了三代科学史家关于17世纪科学革命之本质的阐释.以弗洛里斯·科恩关于17世纪科学革命的运动学解释为基础,并参照蒯因关于科学知识的静态结构分析,提出了科学进步的动力学模式,即:科学进步是信念、理论和经验三者之间从相互脱节或相互抵触走向相互关联并且相互适应的动态调整过程.进一步,将此动力学模式与库恩的范式理论和斯特雷文斯的知识机器理论进行了比较,表明该模式不仅可以涵盖这2个理论,而且可以解释这2个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科学进步与革命.

    信念理论经验科学进步科学革命动力学模式

    智能时代呼唤新的科研方法

    李国杰
    40-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化科研(AI4R)是科研方法的重大变革.提出科技界不仅要关注科学智能(AI for Science,AI4S),更要重视技术智能(AI for Technology,AI4T);不仅要关注大语言模型(LLM),更要重视大科学模型(LSM).同时提出,人工智能的突破主要不是靠大算力,而是计算模型的转变,中国应当争取在基础模型上做出颠覆性的创新;智能化科研适合做复杂问题的组合搜索,神经网络模型也许已接近能处理困难问题的复杂度阈值点;智能化科研的一种趋势是放弃绝对性,拥抱不确定性,一定时期内要适当容忍"黑盒模型".

    科研方法智能化科研大科学模型复杂性阈值不确定性黑盒模型

    物理学求美至真的方法论——从科学可证伪性到奥卡姆剃刀原则

    孙昌璞
    4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科学哲学的视角探讨了为什么物理学发展要大道至简,为什么以简为美的科学追求会使得物理学研究有效地逼近科学真理;阐述了在物理学中可证伪性是发现科学真理至关重要的因素,从而提出科学研究必须遵从奥卡姆剃刀的原则、以简至真.特别强调了这个原则不仅是科学家应该遵守的科学理念,也是科学实践价值判断的准则.联系到最近物理学研究不时出现滑入学术灰色地带的现象,认为违背奥卡姆剃刀的原则可能是引发这些问题的方法论根源.

    物理学之美大道至简可证伪性奥卡姆剃刀

    从天文学和物理学的发展理解科学方法的3次飞跃

    张双南
    5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已经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3个要素分别是科学的目的、精神和方法.理解科学方法对于理解科学和发展科学至关重要.从天文学和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以及其中的若干典型和里程碑事件(包括近年来几次天文学研究领域获得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展开分析,将科学方法的建立和发展归纳总结为科学方法的3次飞跃,即希腊古典和希腊化时期"从形而上学到实在精确的科学"、科学革命时期"从观察思辨的科学到实验科学"以及现代科学时期"从证实的科学到证伪的科学".

    科学史科学科学方法

    谈生命科学等领域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的获得与评价

    昌增益
    6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生命科学领域的多个案例,阐述了基础研究是以认识自然本质并获得全新知识为宗旨、由人类好奇心而非社会需求所驱动;获得和评价原创性科学成果一直以来是科学家个体和科学共同体所关注的重要内容;但是,鉴于科学探究过程的混乱性和非线性本质,使获得与评价原创性研究成果皆非易事.特别强调了科学家的跨学科视野和高深理论修养对获得原创成果、辨别可能被忽略的意外发现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原创成果需在或短或长的时间内被检验和确认.历史一再证明,任何一项科学发现都不能仅根据其发表的刊物水平而不经批判性评估就简单被定论.伟大的科学发现是具备新颖性且经得起同行评审,被不断批判和反复推敲而最终获得认可.这也是其常产生自处于良好学术氛围中的学者的原因.

    原始创新成果意外发现跨学科视野同行评审

    "十多"分析法及其在新兴交叉研究领域的应用——基于方法论与方法的探讨

    陈樱花陈雅楠陈安
    7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升,与之有关的研究方法及方法论不断处于革新过程中.基础学科是科学研究的源泉,且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研究方法体系,而针对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体系仍在探索中.在此背景下,基于经典哲学思想及交叉学科研究中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十多"分析方法,主要从主客体组合、性质关系、时间类属、空间类属和中介形式5个层面出发,总结了主体、对象、属性、因子、层次、阶段、维度、尺度、渠道、介质10个具体范畴,旨在构建交叉学科研究方法的内在逻辑与本质.同时,根据三维模式统筹与可能性遴选法则,结合具体的交叉学科研究场景,应用"十多"分析方法,实现探索交叉研究问题的方法综合应用或改良创新,进一步服务于未来交叉学科问题的研究与方法体系的建立.

    "十多"分析法科学研究交叉学科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