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技导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技导报
科技导报

冯长根

旬刊

1000-7857

kjdbbjb@cast.org.cn

010-62103282;62138113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科技导报/Journal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科协的重要学术出版单位                 ——科技导报社   科技导报社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直属事业单位,是一家主要承担出版学术刊物、组织学术活动评选、编辑论文文集、组织学术会议、编制科普挂图、宣传科技知识、开展学术研究等任务的学术性出版机构;目前主办或组织编辑的学术出版物包括:《科技导报》(月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文版)》(半月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英文版)》(双月刊),以及《学科发展蓝皮书》(每年一卷)。   《科技导报》是中国科协学术会刊, 1980 年创刊,主要发表国内外科学和技术各学科专业的原创性学术论文,同时刊登阶段性最新科研成果报告,快速报道国内外重大科技新闻,全方位、高密度、大容量提供各类科技信息;读者对象主要为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和科技管理干部。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文版)》 1994 年创刊,是我国唯一的一份综合性科技类文摘中文检索学术期刊,每期登载 3 000 多条学术论文摘要,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各个领域以及部分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并列有作者索引和关键词索引,是广大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和科技管理人员必备的资料性、工具性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英文版)》 2006 年 2 月创刊,是我国唯一的综合性英文版科技类学术检索刊物,旨在促进国际科技界对我国科学技术研究整体水平的了解,推动我国科技工作者学术论文的国际交流。 《学科发展蓝皮书》是一本从学科角度反映年度科学技术进展情况的大型资料性文献工具书,每年出版一卷,现已出版 2002 卷、 2003 卷、 2004 卷、 2005 卷共 4 卷,可为各级科技管理部门领导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国内外科技进展情况提供参考。   科技导报社还承担了下述几项重要的学术任务。( 1 )承办“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评选工作。每年举办一次,每届评选出 100-200 篇左右的优秀学术论文,每年 4-5 月启动,当年年底评选完毕,《科技导报》次年第 1 期公布获奖论文名单,中国科协在第二年的全委会工作会议上颁奖表彰。( 2 )承办“中国科协优秀建议奖”评选工作。每 3-4 年评选颁发一次,从中国科协系统组织的各种活动中产生或通过中国科协系统有关渠道报送的,已被各级党组织、政府或有关部门采纳实施,且已经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或广泛的社会效益的建议中评选产生。( 3 )参与年度 “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评选工作。该项工作 由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和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共同主办,科技导报社承办 。( 4 ) 负责承办中国科协学术年会有关分会场等学术会议。( 5 )组织出版中国科协学术年会部分分会场学术论文集。( 6 )编辑、绘制并发行中国科协下达的科普挂图任务。( 7 )承担中国科协下达的有关课题研究、科普专项等任务。( 8 )负责“中国科技期刊网”的建设、维护工作。( 9 )参与筹建“中国科技学术网”的建设工作。   在新的形势下,科技导报社将进一步发挥科协组织智力密集、人才济济、组织健全的优势,深化改革、锐意创新,搭建更为广阔的学术出版建设平台,以谋求更大、更快的发展,努力为推动我国的科学技术进步做出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加快推动废塑料化学循环,有效应对塑料污染

    李景虹
    1-2页

    中国粮食安全治理的特征及路径

    周琳钟钰
    6-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粮食安全治理一直循着粮食安全目标不断演进,当前逐渐形成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核心、绿色生产为手段的粮食生产格局.中国粮食安全治理体系通过自我革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治理目标,参与主体日益增加,治理手段逐渐多样,能够较好保障粮食安全水平.但针对粮食安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仍需要克服一系列挑战,如资源约束导致粮食生产进入瓶颈期,气候变化和国际环境对粮食安全产生持续冲击,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耕地撂荒、耕地"非粮化""非农化"问题持续存在,农业技术应用推广仍然滞后.建议发展智慧农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加快推进国际合作缓解粮食系统压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土地产出力,优化农技推广体系提高技术效率.

    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治理农业技术

    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的探索历程、实践经验与政策展望

    匡远配阳佩玉
    1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科技进步在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推动农业以及国民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阶段农业科技发展的历史及社会环境的回顾,发现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经历了从落后到赶超再到部分领先的过程,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动因与本质、范围与对象、社会需求等内在属性特征,总结了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成效和经验.最重要的经验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坚定不移地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中国农业科技当前还面临着"多维度"的复杂问题,需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和质量兴农战略,重点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国经验

    中国粮食增产的贡献分解与路径分析

    王怡婷文姝蓉果文帅钟钰...
    2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2012-2023年中国粮食产量增长13.59%,总体上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的贡献高于面积.其中稻谷、小麦增产主要依靠单产提升,玉米、大豆增产主要依靠面积扩大;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粮食增产多依靠单产提升,主销区则依靠面积扩大.当前,保障粮食安全仍面临稳面积和增单产的难题,一方面,城镇化加速挤占优质耕地,"非粮化""非农化"趋势明显,且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有限;另一方面,粮食单产增速逐渐放缓,尤其是玉米、大豆单产水平与美国、巴西等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未来应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旱涝保收能力;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提升农业科技水平;走高质量城镇化道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服务技术体系;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利用,挖掘闲置耕地盐碱地.

    粮食安全稳面积增单产

    技术进步偏向视角下中国粮食产能提升的新路径——以五大粮食净调出省为例

    孙中叶杨传宇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粮食产能提升的理论逻辑,明确了中国未来粮食增产中技术进步的关键性作用和制约要素.通过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分解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技术进步偏向,验证了粮食生产技术进步非中性,发现各地区偏向型技术进步对粮食增产的作用日趋明显.为此,应提升地区要素禀赋与技术进步适配度,全面激发粮食增产潜力.同时,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导向,全面贯彻落实"藏粮于技"战略,强化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生物育种和农机装备创新研发投入,以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全面激发粮食产能提升的内生动力.

    技术进步偏向产能提升粮食安全

    农业科技创新对粮食生产韧性的影响

    彭长生黄兴宇王澎钟钰...
    47-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中国2010-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使用熵权法测算农业科技创新和粮食体系韧性,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农业科技创新对粮食生产韧性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农业科技创新显著提升了粮食生产韧性,且空间溢出效应为正.异质性分析表明,相对于非粮食主产区和东部地区,农业科技创新对粮食主产区和中部地区的影响更大.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农业科技创新通过降低农用化肥施用量,提升农业机械化作业服务人员占比和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粮食生产韧性提升.因此,要不断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加速农业要素替代,推动农业产业低碳绿色转型,引导创新辐射和技术溢出,发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粮食生产韧性的良性驱动作用.

    农业科技创新粮食生产韧性空间杜宾模型空间效应

    科技创新赋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现机制

    韩莉战炤磊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粮食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依托科技创新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基于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对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分析了科技创新赋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理和现实诉求,从科技供给、科技配套、科技吸纳3个方面分析了当前中国科技创新赋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科技创新效率偏低,科技供给能力有待加强;协同合作创新不足,科技配套能力有待加强;经营主体素质不高,科技吸纳能力有待加强.重点从顶层设计、供需联动、集成融合、保障支撑4个维度分析了科技创新赋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机制,包括构建顶层设计机制,引领科技创新赋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方向;构建供需联动机制,激发科技创新赋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长效动力;构建集成融合机制,提升科技创新赋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功效;构建保障支撑机制,突破科技创新赋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约束.

    科技创新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

    3个层面科技协同促进粮食产业的发展

    杜磊
    6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粮食产业发展壮大是建设农业强国、实现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而这需要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的强有力支撑.综述了中国粮食产业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和跨国粮商之间存在的差距,以及面临科研资源有限且分散、科研成果转化率有待提升、科技成果应用后续服务欠缺等现实.提出应从3个层面促进粮食产业的科技协同,即科技研发的全国层面协同、科技成果应用的省域层面协同和科技服务的县域层面协同.通过3个层面的科技协同,促进现有科研资源的优化组合和成果的高效利用,形成以科技成果加快培育粮食产业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推进中国农业强国建设和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

    粮食产业科技协同科技研发协同科技成果应用协同科技服务协同

    减污降碳视角下的粮食绿色低碳生产:现实基础、主要问题与优化路径

    明若愚李凡略何可
    7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减污降碳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中国粮食绿色低碳生产的现实基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优化路径.国家政策的引领和支持、技术进步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市场需求的转变是推动粮食生产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然而,也存在政策需进一步明确化、生产者减污降碳意识与能力有待加强、技术瓶颈等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制定减污降碳路线图、培养生产者意识、加强技术创新推广、建立绿色低碳价值实现机制等优化策略.

    粮食绿色低碳生产减污降碳气候变化技术创新

    极端气候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许航刘盛刘磊刘学军...
    8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极端气候事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愈发显著.2023年中国粮食生产遭受极端气候的严重冲击,导致全国农田大面积减产,对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为应对频发的极端气候事件,从全国农业布局调整、作物育种研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土壤质量优化、立法保障农业绿色发展、推广农业金融服务、建立农业灾害预警系统等7个方面提出了中国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下的应对措施,并通过与《"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对比,提出了中国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策略.中国未来粮食生产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对各种灾害的长期防御能力,重视气候变化给未来农业生产带来的挑战,确保粮食生产的安全与稳定.

    气候变化极端气候粮食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