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技导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技导报
科技导报

冯长根

旬刊

1000-7857

kjdbbjb@cast.org.cn

010-62103282;62138113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科技导报/Journal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科协的重要学术出版单位                 ——科技导报社   科技导报社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直属事业单位,是一家主要承担出版学术刊物、组织学术活动评选、编辑论文文集、组织学术会议、编制科普挂图、宣传科技知识、开展学术研究等任务的学术性出版机构;目前主办或组织编辑的学术出版物包括:《科技导报》(月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文版)》(半月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英文版)》(双月刊),以及《学科发展蓝皮书》(每年一卷)。   《科技导报》是中国科协学术会刊, 1980 年创刊,主要发表国内外科学和技术各学科专业的原创性学术论文,同时刊登阶段性最新科研成果报告,快速报道国内外重大科技新闻,全方位、高密度、大容量提供各类科技信息;读者对象主要为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和科技管理干部。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文版)》 1994 年创刊,是我国唯一的一份综合性科技类文摘中文检索学术期刊,每期登载 3 000 多条学术论文摘要,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各个领域以及部分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并列有作者索引和关键词索引,是广大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和科技管理人员必备的资料性、工具性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英文版)》 2006 年 2 月创刊,是我国唯一的综合性英文版科技类学术检索刊物,旨在促进国际科技界对我国科学技术研究整体水平的了解,推动我国科技工作者学术论文的国际交流。 《学科发展蓝皮书》是一本从学科角度反映年度科学技术进展情况的大型资料性文献工具书,每年出版一卷,现已出版 2002 卷、 2003 卷、 2004 卷、 2005 卷共 4 卷,可为各级科技管理部门领导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国内外科技进展情况提供参考。   科技导报社还承担了下述几项重要的学术任务。( 1 )承办“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评选工作。每年举办一次,每届评选出 100-200 篇左右的优秀学术论文,每年 4-5 月启动,当年年底评选完毕,《科技导报》次年第 1 期公布获奖论文名单,中国科协在第二年的全委会工作会议上颁奖表彰。( 2 )承办“中国科协优秀建议奖”评选工作。每 3-4 年评选颁发一次,从中国科协系统组织的各种活动中产生或通过中国科协系统有关渠道报送的,已被各级党组织、政府或有关部门采纳实施,且已经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或广泛的社会效益的建议中评选产生。( 3 )参与年度 “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评选工作。该项工作 由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和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共同主办,科技导报社承办 。( 4 ) 负责承办中国科协学术年会有关分会场等学术会议。( 5 )组织出版中国科协学术年会部分分会场学术论文集。( 6 )编辑、绘制并发行中国科协下达的科普挂图任务。( 7 )承担中国科协下达的有关课题研究、科普专项等任务。( 8 )负责“中国科技期刊网”的建设、维护工作。( 9 )参与筹建“中国科技学术网”的建设工作。   在新的形势下,科技导报社将进一步发挥科协组织智力密集、人才济济、组织健全的优势,深化改革、锐意创新,搭建更为广阔的学术出版建设平台,以谋求更大、更快的发展,努力为推动我国的科学技术进步做出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政策引领创新驱动,积极稳妥推进实现碳中和目标

    侯立安
    1页

    面向绿色发展的碳中和政策创新与发展

    白雨鑫董战峰
    6-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中和是中国绿色发展的阶段性战略任务,而政策驱动是实现碳中和愿景的重要抓手.在绿色发展的框架下,从政策体系与学术研究2方面回顾了中国碳中和发展进程及研究热点,探讨了实现碳中和愿景的政策需求.提出应以更高站位推进碳中和政策协同,以更宽视野研究应对气候变化核心技术与减排路径,以更灵活方式引导碳中和绿色发展资金支持,以更大力度增强碳中和目标下绿色发展能力建设.

    碳中和绿色发展低碳转型环境政策

    创新驱动:"双碳"目标实现的科技行动思路与对策

    邵超峰战雪松车贝贝
    1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技创新是同时实现"双碳"目标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于科技创新对实现"双碳"目标的支撑作用,立足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现实需求,讨论了德国、英国、美国、日本及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碳中和科技行动和经验;立足中国国情,从加强顶层设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能源结构优化、生态系统固碳等方面提出了"双碳"科技行动思路;以降低能源消费总量和提升碳绩效为导向,提出了中国"十四五"时期科学布局"双碳"科技创新行动的政策建议.

    创新驱动"双碳"目标科技行动节能提效协同技术

    中国电力供应可靠性经济价值评估

    曲申王千姿林瑾张佳琪...
    2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力行业与其他经济部门在供应链网络上相互依赖,电力中断会对整个经济造成不可预见的高阶影响.为探究不同地区通过提高供电可靠性从而减缓全国经济损失的程度,利用基于适应性主体的复杂网络供应链模型对中国电力供应可靠性进行经济价值评估.研究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估算了 2018年中国电力中断事件对生产活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并将其作为外部冲击输入该复杂网络模型,逐日模拟电力中断对供应链网络产生的高阶间接经济损失.通过设置298种情景逐个减少全国各地区的停电时间,识别出了 15个电力供应可靠性的重点保障地区.提高这些地区的电力供应可靠性,可以将全国的间接经济损失平均降低4.39亿~19.63亿元,相对于基准情景下的间接经济损失减少了 0.39%~1.76%.

    电力中断电力供应可靠性适应性主体复杂网络

    "双碳"目标驱动下煤系伴生资源协同开发技术框架

    王方田张辰凯张村贾胜...
    4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煤系伴生资源科学开发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引.结合煤系伴生资源赋存特点提出了"绿色低碳、能采尽采、变废为宝"的协同开发利用理念,论述了煤炭资源在碳中和进程中的定位,构建了煤炭低碳化、零碳化开发的技术体系."双碳"目标下煤矿行业将经历煤炭主导、能源耦合及新能源主导3个阶段.结合煤系伴生资源赋存特点,重点围绕煤热、煤气、煤水等煤系伴生资源,评述了伴生资源协同开发中低碳、零碳等多种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技术的发展方向、现状与前景;采空区高碳材料充填开采、矿区生态修复协同生物质能开发、煤层气驱替开采、煤地下制氢技术等具备煤矿特色的CCUS技术有迫切需求.神东矿区依托地下水库工程实现了煤水共采,每年增加的碳汇量可以达到5085 t,基于煤矿地下水库设计构建理念创新提出了一种深井采空区CO2封存与地热水抽采协同技术.

    碳中和煤系伴生资源协同开发绿色低碳CCUS技术

    煤炭资源型城市水-土-能耦合分析——以淮南市为例

    叶元元武慧君汪倩倩戴成娟...
    56-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炭资源型城市正在面临低碳发展的挑战,而燃煤发电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土和能源资源.基于生命周期方法,嵌入耦合理论,建立了煤炭生命周期水-土-能耦合分析模型.基于该模型,定量分析了淮南市2020年燃煤发电生命周期中相关活动实际水、土、能资源总消耗量.结果显示,从生命周期阶段看,发电阶段贡献了最大比例的水、土、能消耗,开采阶段次之,加工阶段最少,其中发电阶段贡献了全生命周期水、土、能资源消耗的60.9%、84.5%和95.3%.从总消耗看,燃煤发电全生命周期的水、土、能资源消耗分别为9.38x108 m3、4.79x 105 hm2和2.15×107 tce,直接消耗的水资源和能源分别占91.2%和98.9%,间接消耗的土地资源占88.2%.因此,发电阶段和直接消耗是燃煤发电全生命周期的主要消耗环节,需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减少发电阶段造成的水、土、能直接消耗.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水-土-能耦合资源消耗淮南市

    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闫豪玮穆月英
    6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01-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算各省粮食生产碳排放强度,以DEA-Malmquist模型测算的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表征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并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对粮食生产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粮食生产碳排放强度呈现先上升再降低的趋势,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呈现升高趋势;粮食生产技术进步有利于降低粮食生产碳排放强度,粮食生产技术进步1个单位,粮食生产碳排放强度降低0.38 t/万元;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对粮食生产碳排放强度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其削减作用在东、中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更明显;粮食生产技术进步降低粮食生产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机制为提高化肥、农药施用效率.为此,要积极发挥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的碳减排功能,因地制宜推进粮食生产技术进步,重点推广减肥减药技术,不断提高化肥施用效率和农药施用效率.

    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碳排放强度双向固定效应模型

    中国主粮种植面积变化的影响因素——基于荟萃分析

    李荣强陈轩施龙中
    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粮食种植面积变动已成为中国粮食生产的基础性问题,对粮食供给具有重要影响.为探究主粮种植面积变化的根源,运用荟萃分析法对中国主粮种植面积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与分析.研究表明,农户受教育程度、农业劳动力、机械化水平、粮食补贴政策与粮食收储政策等因素对主粮种植面积具有显著且稳健的促进作用,农户年龄、城乡收入差距等因素则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伴随时间推移,部分影响因素对主粮种植面积的影响效应会发生变化,而文献研究特征的不同也可能会导致最终实证结果的差异.因此,建议政府部门在鼓励扩大主粮种植面积时,应适当关注上述变量的影响,提升决策的合理性和精准性,同时在后续关于该领域的相关研究中,也应进一步改进现有方法和设计,从而提升研究的科学性.

    粮食安全主粮种植面积影响因素荟萃分析

    内蒙古生态屏障区固碳服务效应分析

    刘婧雅秦克玉董战峰
    8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固碳能力,然而其固碳效应对区域的影响尚不清晰.采用Carnegie-A mes-Stanford Approach(CASA)模型计算的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推算植被部分的固碳服务供给量,使用上层土壤的有机碳含量作为每年土壤固碳服务的供给量,从碳排放的角度衡量固碳需求的空间分布,分析内蒙古生态屏障区固碳服务的供需平衡状况.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碳汇(固碳服务供给量)和碳源(固碳服务需求量)的差值,基于ArcGIS对固碳服务的空间格局及其流动比率进行空间分析,揭示固碳服务效应.结果表明,研究区固碳服务在总体上供大于求,但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差异.省会城市及各地级市周边普遍表现为供小于求,为需求型区域,是内蒙古固碳服务的潜在受益区范围.其中省会城市的需求程度尤为明显.内蒙古固碳服务流动的实际受益区范围涉及京津冀城市群、山西省、辽宁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榆林市、甘肃省张掖市、金昌市、武威市、白银市.内蒙古作为生态屏障区,其固碳服务对周边地区碳汇效应显著.

    内蒙古生态屏障固碳服务供需平衡流动效应

    林草生态系统固碳增汇的增长潜力及交易机制

    陈文汇李华
    93-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巩固提升林草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行动.分析了中国林草生态系统碳储量现状和核算方法,运用固碳速率法对林草生态系统固碳能力进行计算,并采用灰色模型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林草生态系统年固碳量和总面积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合理增加森林和草原面积有利于提高林草资源固碳量,预计到2030年中国林草生态系统固碳量将增加至8.549亿t,总面积将增加至6.467亿hm2.结合中国林草碳汇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和制约瓶颈,提出了合理规划林草面积、完善碳汇支持体系、加快建设碳汇交易市场、完善碳汇法律法制建设4个方面建议.

    固碳增汇林草碳汇潜力灰色预测模型交易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