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外语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外语研究
当代外语研究

吴江

月刊

1674-8921

ddwyyj@sjtu.edu.cn

021-34205995

200240

上海市东川路800号

当代外语研究/Journal 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S STUDIESCHSSCDCSSC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西学东渐与近代知识体系的展开——以西周的"学""术"及"科学"为中心

    沈国威
    5-2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史称西学东渐的西学,其本身由16世纪起到19世纪末也经历了质的分化与重组。其中由术到学,即近代科学的成立是最重要的变化。学科名称及指称内容的种种蜕变可以从西方19世纪的百科全书及语文词典中寻得踪迹。对于变化发展中的西学,东方的接受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历尽艰辛。日本明治启蒙家西周的《百学连环》(1871~1873)是一次重要的挑战。在《百学连环》中多达1851组的对译词或定义诠释,展示了西周对西方相关概念的理解,其中一部分译词极大地影响了东方后续的西学接受。本文以"学science"与"术art"为切入点,分析西周对西方学问体系的独特把握,进而具体阐述西周对东亚近代学术展开的贡献。

    西学文学科学技术艺术

    深度翻译与知识生产:汉学家高罗佩的中国典籍英译

    罗鹏
    2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知识翻译学为研究视角,探究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的典籍英译模式及其对知识生产的影响,对于新时代背景下促进本地性知识的国际化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罗佩通过深度翻译模式,不仅传达了原文的语义,还构建了其文化语境,并科普相关知识,包括典籍作者的背景知识、主题(物)知识、文体知识以及词句蕴含的习俗、典故和神话等方面的知识。在深度翻译过程中,高罗佩注重多语版本考证、追根溯源,以确保译注本地性知识的准确性;同时纠正西方对相关知识的错误认知,助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高罗佩的知识翻译具有建构作用,在目标语文化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典籍译注深度翻译知识生产高罗佩

    瞿同祖自译《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的知识建构——知识翻译学的视角

    胡波
    3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知识翻译学的视角出发,考察了瞿同祖自译《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的知识建构行为。瞿同祖的自译行为本质上是在两种语言环境中的双层知识建构。以归纳和比较的方法,总结瞿同祖在知识翻译过程中进行知识建构的策略,包括普遍性知识的复制和地方性知识的嵌入,后者进一步划分为直接性嵌入与描述性嵌入。地方性知识的翻译也是译者将一些源语语境中的"隐性知识"在目的语语境中凸显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瞿同祖的自译本不仅对于法律史学术研究有参考价值,对于知识交流和传播、知识翻译学理论话语建构、传统法律术语翻译批评以及知识翻译实践都有启示意义。

    知识翻译学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学术翻译知识建构

    外语课程思政与对外话语构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英译为例

    王文慧王银泉
    4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的外语教育应当推进思政教育和外语学习有机有效结合,探索外语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发挥外语课程育人功能,融入并凸显中华文明、中国文化价值,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提升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提供新思想、新范畴和新表述。"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中国为解决全球问题的担当,展现了中国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决心。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英译历时性变化,阐释这个重要政治概念英译变化背后的原因,诠释中国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视以及提升良好的国家形象所作出的不懈努力,提出外语课堂中做好政治话语翻译与教学,乃是外语教育加强课程思政教学,实现思政教育、专业能力提升和对外话语体系构建同步效应的时代使命。

    政治话语人类命运共同体英译变化外语课程思政对外话语体系

    数据库平台驱动下的翻译实践课程思政与国家意识强化

    林玉珍
    58-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翻译专业本科生的"翻译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课程互动环节少、课时安排不固定的问题,其中最大的不足显然在于缺少"思政育人"环节。要想弥补这一不足,除了加大相关课程思政内容的引入之外,教师可以通过借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数据库平台上的内容来引导学生进一步夯实"讲好中国故事"的技能。教学实践基础上的案例研究表明,平台为翻译实践课程思政提供实践前期、实践中期和实践后期的融入途径,有利于从"人""才"两个方面锻造翻译专业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最后学生分享的收获表明,他们对国家的身份认同大大提升,增强了全球胜任者必备的国家意识。

    "翻译实践"课课程思政《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数据库平台国家意识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的三维考察——基于国家意识与国际视野共轭培养的视角

    房洁
    70-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过程中,对学生国家意识的强化和国际视野的拓展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基于共轭理论,从价值意蕴、理论机制和教学实践三个维度系统考察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中国家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共轭培养,认为国家意识和国际视野是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共轭关系,具备时空共生性、文化共融性和价值共赢性三大特点,并以此为契机提出以国家意识和国际视野共轭培养为目标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双融双通·知行合一"实施路径。通过中华文化与外国文化的融合,知识、能力、价值观的贯通,推进课程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结合;通过课内与课外的融合,线上与线下的贯通,构建多维的思政教学情境和学习空间;通过知识课堂与实践课堂的紧密衔接,以知识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升华知识,在知行合一中培养兼具国家意识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国家意识国际视野共轭培养

    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哲学反思及教学实践:以《全新版大学英语教程》为例

    薛武
    8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内涌现出一大批有关课程思政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这些研究或从国家发展战略出发,或从伦理道德出发,或从教学实践出发进行论证。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学者从哲学角度出发反思课程思政的本质。既然语言产生于具体社会文化语境,那么语言本身一定彰显出某种特定的哲学观,具体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从哲学出发,可以正语言教学之三观。本文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的教学实践为例,从世界的浑整观、系统观和普遍联系观出发,探析如何挖掘课文的意识形态要素,体现教学实践中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在全面提升学生英语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思政课堂大学英语教学综合英语教程三观

    师范生对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学接受度探析

    梅冰
    89-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从技术接受度的视角出发,采用半结构式焦点小组访谈法,考察了 11名英语师范生对人工智能应用辅助英语语音训练的接受度。主题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对象对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学接受度呈现出复杂样态,其一方面认同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育的有用性与易用性,但另一方面在使用态度和使用意向上持有一定保留。本研究结果对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外语师范生,以及优化智能时代外语教学形态具有一定实践意义。

    人工智能语音训练技术接受度主题分析师范生

    国内形式聚焦教学方法研究综述

    高一波
    100-107,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形式聚焦兼具全形式和全意义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对提高语言使用准确度、加快语言学习进程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全面考察并系统梳理国内形式聚焦教学方法研究现状和问题有助于推动该领域研究走向深入。通过分析国内2003~2022年间发表的76篇相关研究文章发现:国内形式聚焦教学方法研究范式从最初的综述和理论研究逐渐转向实证研究,研究趋势呈波浪式动态变化,研究主题主要包括形式聚焦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对比研究、形式聚焦的促学效应、实施形式聚焦的时机和手段、形式聚焦中的学习者接纳以及形式聚焦教学现状。国内研究虽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存在"本土化"理论研究严重不足、实证性研究主题过于狭窄等问题。因此,未来研究应加强国内语境下形式聚焦教学方法理论体系的构建,进一步拓展实证研究主题,丰富研究成果。

    形式聚焦国内研究现状问题展望

    近40年我国课程育人视野下的外语教学

    李灵丽林淑芳许竹君
    108-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育人是课程的本体价值,也是新时代课程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诸多课程中,外语学科蕴含丰富的价值理念,因而成为课程育人的排头兵。本研究使用CiteSpace对课程育人视野下的外语教学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和内容分析,梳理其研究热点与发展脉络。结果揭示:相关研究热点聚焦于理念探讨、目标定位、内容开发、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课程育人视野下的外语教学模式经历了从"渗透"走向"融合",课程实施从宏观探讨转向微观研究,课堂教学由"传统"走向"智慧"。未来课程育人视野下的外语教学研究需彰显超学科理念的定位,凸显"整合性"的课堂教学,开展实证探究,拓展育人内容,从而助力我国课程育人视野下外语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课程育人外语教学研究热点趋势与展望可视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