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孙书行

双月刊

1671-1254

journal-ss@163.com

0871-5920024

650500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景明南路727号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准为国家公开发行的社科类综合性中文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文化、艺术,哲学、经济、教育学、法学、外语等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性学术论文。为积极探讨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问题,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弘扬学校综合实力,优化科学结构,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发掘求是的精神,突出办刊特色,热忱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的立法缺陷与优化路径

    李永升杨攀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完备的刑事立法能够为有效治理食品安全犯罪提供坚实的规范基础.目前,我国刑法中关于惩治食品安全犯罪的相关规定存在诸多缺陷,需要从多角度出发进行优化.应准确把握食品安全犯罪的立法定位,将其规定在危害公共安全犯罪当中;建立完善的立法体系,将关联食品安全的犯罪规定在同一章节;明确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与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之间是法条竞合关系,减少处罚漏洞;增设过失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过失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等犯罪,全方位保障国民的食品安全;完善罚金刑、严格适用没收财产刑、增设资格刑、调整食品安全犯罪的刑阶,建立完整的刑罚格局.

    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犯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立法缺陷公共安全犯罪

    二审新增抗诉请求的类型化分析与规范路径

    陈鹏玮杨翠琪
    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刑事司法实践来看,二审程序中上级检察机关新增抗诉意见成为检察机关抗诉时越来越常见的做法,但其在追求实体正义的同时,也存在不利于被告人的请求得不到相应的规制、"突袭式"请求与证据规则精神相悖、同种情形回应大相径庭等问题,同时由于相关理论支撑和规范引导的缺失使得说理模式与现实需要不相匹配.从检察一体的视角出发,新增抗诉请求有其自身合理性,需要给予一定的容许空间;从被告人权利保障的角度看,程序正义应当与实体正义并重,"二审新增抗诉请求"应加规制.在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冲突与融合中寻求制度本意,给出解决方案:一是确立不得对被告人更为不利的底线,从程序上充分保障被告人权利;二是进行类型化梳理,从新增抗诉请求类型出发确定具体的规制路径和对应的裁判文书说理模式,同时需要建立相应的程序保障机制.

    抗诉请求程序正义检察一体保障人权类型化

    生成式人工智能训练数据的治理路径

    陆瑶
    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机器理解具有不透明性,以治理为进路方可兼顾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与安全的两大目标,并以安全为重.现行立法对这一新兴行业的治理策略主要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展开.有必要逐个厘清提供者与搜索链接服务提供者等六类法律责任主体类型之间关系,以保持体系化的规范逻辑.就"公私兼重"的双重立法目的而言,训练数据合法性问题的私人执行机制严重不足.对此,应当引入特征库和事中标识两大技术性规则,将安全港规则予以改造并另行规定举证责任倒置,并鼓励行业组织围绕自律公约、科技伦理、信用评价这三大支柱实现硬法与软法相协同的治理.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技术性规则安全港规则行业自律数据治理

    人工智能算法专利适格性:制约因素与实现路径

    胡创吕斯轩
    3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时代,随着智能算法创新程度的不断深化和商业运用的相继泛化,"算法+硬件+应用领域"的专利保护模式不再契合发展需求."算法自身"寻求专利保护的探索应运而生,却因"抽象思想—具体应用"二分极化,技术性要素的苛刻和失范,技术性标准重形式要件、轻本质属性而难以实质性推进.研究发现,人工智能算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性赋能"而具备技术性,应当摒弃"硬件"形式要素的束缚,回归知识属性本质的判定标准.基于Stokes模型,重构四分法理论,以价值衡平、算法透明化和科技发展理念为指引确立合理设定专利适格阈值的三个原则:恪守纯理论型算法不可专利性底线;限制应用驱动下抽象应用型算法客体适格性;全面放开应用驱动下具体应用型算法的客体适格性,以促进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全球重大科技领域专利布局的顶层设计.

    人工智能算法客体适格性抽象思想具体应用可专利性

    医疗数字孪生技术中的异化问题与消解策略

    欧洋邵艳梅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智慧医疗、精准医疗的关键技术,医疗数字孪生能够利用大数据构造出完整人体或部分器官的虚拟孪生模型,并通过个人的电子表现,动态反映人体的分子状态、生理状态和生活方式,拥有实时更新、动态反馈的特点.在新技术发展的萌芽阶段,对其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合理性推测具有重要前瞻意义.通过马克思异化理论对医疗数字孪生技术进行考察,发现该技术下出现了既有马克思异化形态的共性特征、又有崭新时代特征的独特异化现象,具体表现在病患个体的异化、医疗过程的异化以及医患、患患关系之间的异化.究其根本,主要在于身心二分的哲学传统、医疗模型的算法歧视与黑箱困境、医疗模式的趋利化以及身体伦理和人文关怀等医疗伦理困境.为了消解医疗数字孪生技术中的异化现象,应当建立以人为本的新型医患共同体、对于医疗模型算法进行多维度的规制以及建立良好的身体伦理观,最终实现医疗数字孪生技术中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医疗数字孪生技术马克思异化理论医患关系算法歧视医学伦理人文关怀

    生成式人工智能虚假叙事的意识形态风险与应对之道

    储成君
    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技术的突飞猛进,生成式人工智能拥有了不可小觑的叙事能力,其不仅成为辅助人类叙事的智能助手,还能自主生成具备可读性的叙事作品.由于对既往"语料"的计算无法完整再现真实客观世界,"把关者"虚化增加叙事生成的真实性风险,兼之西方国家将谣言武器化的推波助澜,生成式人工智能虚假叙事给意识形态安全带来巨大挑战.智能生成的高度拟人化、仿真化叙事,内容驳杂、真假难辨,易稀释主流意识形态权威性;"技术利维坦"增加了意识形态被恶意操控的潜在风险;强大生成和传播虚假叙事的能力,会显著削弱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为了防范生成式人工智能虚假叙事的意识形态风险,发展该技术时需坚守以人为本的科技伦理、提升防范风险的主体意识、健全制度规约的法治体系、打造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全方位筑牢守护意识形态的安全屏障.

    生成式人工智能意识形态安全虚假叙事科技伦理安全屏障

    以"数智"促进"善治":人工智能介入民主政治的挑战与应对

    宗铁岩
    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智化是未来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工智能作为前沿技术的代表,在推动民主政治领域引发深刻变革的同时,也使民主实践和政治活动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包括虚假信息和负面舆情滋生、公众在民主政治决策中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政府在民主政治领域的治理难度将会增大等.风险和挑战的根源主要在于算法黑箱释放内隐于政治信息中的消极力量,数据的不确定性成为影响政治决策的隐患,以及资本天然的逐利性与扩张性将技术视为增值工具等.为确保人工智能在民主政治领域的良性发展,应通过构建数据保护与风险防范机制、促进算法权力平衡、提高公众的数字素养等途径纾解相应的政治困境与挑战,从而达到智能技术与民主政治的良性互动,实现以"数智化"推动"善治"的美好愿景.

    人工智能数智民主技术嵌入智能算法应对思路

    融通与超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古今中西之争"的破解之道

    霍广涛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将古今中外的文明融会贯通起来,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提供了时代答案.中国共产党辩证把握"根"与"魂"的有机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文明,也使中华文明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丰厚滋养,有效破解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体用之争;辩证把握"古"与"今"的融会贯通,在创造性转化中实现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在创新性发展中创造现代文明的超越形态,有效破解了中华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古今对峙;辩证把握"中"与"外"的交流互鉴,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有效破解了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优劣之分.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古今中西之争破解之道

    中国式民主:基于五维视域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文献综述

    徐琛
    7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过程中所取得的独特理论创造和重大实践创新,构成对探索建构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的卓越贡献,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展现中国风格、彰显中国气派的原创性民主政治话语和时代性学术研究议题.当前学界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本体视域的概念界定、过程视域的源流脉络、认识视域的特质优势、实践视域的推进路径等层面,对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作出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梳理与剖析.总体而言,一方面,当前研究呈现出立足中国本土特色、开创全新研究范式,契合国家民主政策、彰显资政建言实效,致力完整价值统合、下沉学术研究重点等特征,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研究成效;另一方面,也存在诸如体系性有待加强、学理性有待深化、实证性有待拓展、自主性有待提升等缺陷和不足,研究仍然具有一定的提升和拓展空间.从未来视域进行展望,学界应着重聚焦于建构系统理论体系、深化重点难点研究、拓展实证案例研究、推进话语体系建设、创新研究方法手段等方面,强化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前瞻性思考和前沿性研究,以期为确保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行稳致远、不断深化中国式民主的推进历程提供学术借鉴.

    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式民主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文献综述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新质生产力的话语生成与叙事建构

    喻丽果赵平
    8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把握新质生产力的话语生成,必须将其置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互构中理解其叙事构成与价值指向.新质生产力的话语生成有其独特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新质生产力基于"两个结合"与"两大变局"为叙事起点,聚焦于"质的提升"及"质的满足",形成"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辩证统一的叙事特点.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承继"与"历史超越"中,新质生产力的价值指向是以满足人民群众更高生活需要为核心使命的价值阐扬、以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实践前提的价值阐释以及以夯实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为未来向度的价值阐发.

    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产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