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普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普研究
科普研究

任福君

双月刊

1673-8357

kepuyanjiu2005@sina.com

010-62103301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中国科普研究所内

科普研究/Journ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以科普理论和实践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刊物。本刊以促进科学技术普及理论的研究、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为办刊宗旨,以百家争鸣、探索求是创新为办刊方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技术工具视角下的人工智能科普服务:创新、风险与对策

    王挺邵华胜王丽慧
    5-1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正引领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工具革命,推动科普服务全流程创新.作为灵感激发、内容生成、全天候把关、场景搭建、定位、数据收集、数据处理等工具,人工智能重新塑造了科普创作、审核、传播和评价模式,大幅提升了科普服务的效率、质量、广度、精度和科学性.但基于技术工具的局限,其无中生有的"幻觉"等风险也随之而至,可能冲击科普人员的权威性和主体性,反噬科普服务的根基,不利于加强科普服务价值引领.为此,在科普服务过程中,应增强科普人员对人工智能的认识和使用能力,规范人工智能应用边界,在技术理性之上赋予其价值理性内涵.

    人工智能科普服务技术工具

    公务员数字胜任力:概念内涵、分析框架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郭高晶张欣欣胡广伟
    1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务员数字胜任力是数字政府建设的微观基础.本文在辨析数字胜任力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明确了公务员数字胜任力的概念内涵,认为它是公务员在数字政府场景中开展数字化行政与治理的综合性能力,它的本质属性是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公共价值观与数字技术互嵌过程中所建构的心理和行为复合体.基于经典胜任力模型的启发,本文从心理胜任力和行为胜任力两个面向出发构建了公务员数字胜任力的系统性分析框架,包含数字精神、数字品质、数字专业技能和数字行政与治理能力 4 个维度,并可以进一步解析出15 项具体要素.最后,本文基于该分析框架构建了公务员数字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

    数字胜任力公务员数字政府公共服务动机公共价值

    开放科学的公众科学转向:政策工具视角下国际开放科学政策文本的量化研究

    姜天海贾萍萍张增一
    25-34,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际开放科学政策近年呈现明显的公众科学转向,开放科学政策如何理解和推动公众科学是推进科学与社会协同共享、共创的关键课题.本文基于政策工具视角,通过文本分析方法解构国际开放科学政策内容,探索不同类型机构的政策设计及侧重.结果显示,国际开放科学政策关注由传统的公众科学普及转向公众科学参与,不同类型机构在政策工具结构和具体政策设计上有所差异.我国未来制定科技与科普政策时可参考国际经验,在政策设计之初融入开放科学与公众科学的双向度并形成有机整体,重新思考科研文化和科普理念,改革科研资助和评价体系,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探索科学与社会新合作模式,双向培养协作技能,并将公众参与纳入科研全生命周期考量,共同推进科学与社会协同共享、共创.

    开放科学公众科学文本分析政策工具

    中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渠道的现状及对科普供需的启示

    胡俊平董容容唐德龙高宏斌...
    3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技信息的传播渠道是科学普及的关键要素之一.本文基于2023 年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描述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渠道的现状,揭示当前互联网在公民获取科技信息渠道中的重要地位,并呈现公民使用社交平台、专门科普网站等互联网平台的变化态势.通过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以及城乡公民获取科技信息渠道的差异,讨论了数字化发展趋势下科技信息的传播渠道与公民自身特征和需求之间的关系,阐明了需弥合数字鸿沟、发挥替代性渠道的补充作用、多渠道满足公民需求等观点.根据新形势、新要求,提出坚持公平普惠,发展多元化科技信息传播渠道,推进数字化智能化传播以提高效能,提升公民数字素养与技能以增强公民信息辨识能力等策略,以促进科普供需匹配,为提高数字时代的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科技强国作出贡献.

    科学素质科技信息传播渠道互联网科普需求

    科技馆对公民科学素质的影响分析及提升对策——基于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的实证研究

    郏超超李秀菊刘玉花高宏斌...
    44-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科学素质对公民自身成长和国家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科技馆是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重要资源之一.基于 2023 年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数据,本研究分析发现:公民参观科技馆能大幅提升科学素质,特别是在科学方法、精神和能力维度;参观科技馆对科学素质弱势群体帮助更大,有助于缩小性别、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公民科学素质差异.基于此,本研究提出要扩大科技场馆的覆盖面,提高科技馆服务观众数量和质量;提升展教内容的深度,着重培养公民的科学方法、精神和能力;提高科普服务的精度,展教活动开发应对女性、老年人、农村及中西部地区居民等弱势群体有所倾斜等建议.

    科技馆科学素质科学普及

    科学身份认同: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本体性指征

    黄璐裴新宁
    55-6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身份认同对青少年科学素质和国家科技人才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科学身份认同源自心理学的"身份认同"概念,指一个人具有科学能力,能像科学家一样工作,认可自己也被他人认可是一名"科学人".目前存在四种科学身份认同概念框架:单维度的"认可"框架、二维度的"自我—社会"框架、三维度的"认可—能力—表现"框架和四维度的"认可—能力—表现—兴趣"框架.科学身份认同作为青少年科学素质发展的本体性指征,是科学素质的本体性识别与表达方式,也是科学素质的一种评估方法.在科学身份认同视角下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实践路径可以概括为三个步骤:首先,青少年在科学学习中"制定"科学身份认同标准,感知科学素质本体意识;其次,青少年在社会互动中"输入"科学身份认同,激活科学素质本体意识;最后,青少年在科学实践中"比较"科学身份认同,确认并"输出"科学素质本体意识.

    科学身份认同科学素质身份认同本体性科技职业意愿

    基于Rasch模型的公众科学态度的量表编制与测量

    朱鑫卓彭红燕郑念
    6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众科学态度是科普领域的重要议题.本文以心理学假设为基础编制公众科学态度的量表,并用Rasch模型对量表进行单维性检验、局部独立性检验、结构分析、试题项目及被试拟合分析、评定尺度分析.经检验,本文量表可测量公众科学态度,并用于其他延伸性研究.此外,Rasch模型还可作为微观科普效果评估方法的补充.

    Rasch模型公众科学态度科普效果评估

    健康科普短视频高效传播的路径研究——社会技术系统理论视角下的组态分析

    雷丽彩陈绿敏
    74-83,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发展过程中,探究影响抖音健康科普短视频传播效果的关键要素及其组态路径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基于社会技术系统理论框架,结合fsQCA方法,从组态视角分析了"社会—技术"两个子系统维度中关键要素与实现健康科普短视频高传播效果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发现:(1)单个关键要素并非是实现高传播效果的必要条件,但是具备话题引导和内容为健康生活方式的条件变量对实现短视频高传播效果发挥着更普适的作用.(2)3 种组态路径可以实现高传播效果:社会主导型、技术主导型和"主题—标题长度"弥补型.此外,本文发现了4 种组态会导致非高传播效果,一是较短的标题长度和作品时长会导致对视频内容揭示不够深刻;二是视频内容类别和主题不吸引用户;三是话题引导和内容分类的缺失;四是技术系统中标题长度和作品时长关键要素的不确定.本文引入组态分析视角,研究各关键要素之间的耦合对健康科普短视频传播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对揭示健康科普短视频实现高传播效果的组态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健康科普短视频社会技术系统理论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必要条件分析组态分析

    中西科普绘本的发展历程与比较分析

    梁徵琳邹毅
    84-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普绘本在科学普及、教育和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其发展路径与表现形式呈现出显著差异.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法,从发展历程、艺术风格、主题演变、分类分级、创作群体与社会影响等 6 个维度,系统分析了中西方科普绘本的发展特征.研究发现,西方科普绘本自启蒙运动时期起步,通过科学与艺术的深度融合,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和成熟的市场体系,注重跨领域协作与国际交流.而中国科普绘本在现代化进程中发展出独特的文化特征,通过融合本土文化与现代科学知识,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为此,本文提出未来中国科普绘本应在坚持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加强跨领域合作、建立分类分级标准、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并将本土文化与全球议题相结合以提升其国际影响力.

    科普绘本中西比较艺术文化历史

    "脱缰的科研"与对科技沟通"去属地化"的要求

    张悦悦
    96-1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