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普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普研究
科普研究

任福君

双月刊

1673-8357

kepuyanjiu2005@sina.com

010-62103301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中国科普研究所内

科普研究/Journ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以科普理论和实践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刊物。本刊以促进科学技术普及理论的研究、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为办刊宗旨,以百家争鸣、探索求是创新为办刊方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发展现状——基于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的分析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课题组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中国科协与国家统计局合作开展了2023 年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十四五"中期评估、实现到 2025 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 15%的目标提供重要数据.结果显示,2023 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了 14.14%,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提升速度持续加快,科学素质水平不平衡情况明显缓解.电视和互联网仍是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两大主要渠道,互联网作为公民获取科技信息首要渠道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公民参观利用科普基础设施意愿高,在各类科普基础设施中以科技馆为代表的科技类场馆参观意愿和使用效能最高.公民对科技创新保持高度关注和积极支持的态度,对新技术应用风险的担忧和参与科技决策的意愿则有所提高.通过对本次调查结果的全面呈现和系统分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有针对性地制定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相关战略和政策、促进全民科学素质长期均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

    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科技信息科普基础设施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终身创造力培养

    段伟文余梦
    13-2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展现出和人类智能平行的智能与创造力,改变了人类中心视角下的智能和创造力的内涵.暴力计算超越了一般智能,无意义组合突破了一般创造力.人工智能不再是附属于人类的辅助工具,而是发展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创造主体.在人机智能生态和人机认知组合的新背景下,人类需推动形成科技人文素养与人的创造力协同发展的互促共生双螺旋.

    创造力生成式人工智能科学素质科技人文素养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使用者伦理研究

    闫宏秀杨映瑜
    2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既有生成式人工智能伦理治理讨论中,使用者层面的伦理长久以来遭到忽视.交互性与生成性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重要属性为使用者打开了一条呈现自我的有效路径,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中使用者与开发者的融合早已超过生产者与消费者在经济活动中的融合,走向了人类社会形态的重构与人类未来的重塑.因此,使用者伦理的出场与前置应被视为数字素养的未来发展方向.本文将个人、社会两个层面与积极伦理、消极伦理两个维度相结合所构建的使用者伦理矩阵,为使用者在面对、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所应遵守的行为道德准则和规范提供了基本框架.为了更好地实施这一框架,需要技术使用者、技术设计(开发)者、技术监管者三方共同协力,推动人与技术的关系走向紧密与向善,为人类的福祉与未来保驾护航.

    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者伦理技术道德化数字素养

    人工智能科普及其问题

    杨庆峰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新时代国家发展和竞争的动力源头,在这一前提下,要更重视人工智能科普.目前社会上对于人工智能的看法受制于传统观念,如将人工智能看作工具、生活中的日常对象,从而导致人们缺乏对人工智能的全面理解.本文从人工智能自身、人工智能与环境、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出发,以透明性、关联性、增强性等概念为基础,提出人工智能科普应分层展开,并改变原有科普观念.分层展开意味着从三个层次出发理解人工智能,透明性是对人工智能机制和原理的普及,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较有意义;关联性是人工智能与社会的关系,具有明显的社会价值,与大众密切相关;而增强性强调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共在关系,对于人类未来应对超级智能的到来意义重大.改变原有科普观念是对人工智能的认知从工具到智能体、从对象到环境的变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实现人工智能指向民生,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人工智能科普透明性关联性增强性

    AIGC对人类智能的冲击与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可能路径

    刘永谋伍铭伟
    39-4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AIGC存在的一个风险是其对人类智能的冲击,过度依赖AI现象的普遍存在难免引发人们对人类智能退化的忧思.而克服各种AI异化等问题的应对之策在于,一方面,在创新应用的基础上全面认识和理解人工智能;另一方面,走出AIGC时代人类智能忧思的关键是在促进公众理解人工智能的基础上探寻提升每个人的科学素质的可能路径:在AIGC辅助下,进行个性化科学素质提升;利用AIGC补齐科学教育短板;利用AIGC鼓励青少年参加科技活动;建立AIGC的审查机制保护科学精神.

    AIGC智能退化科学素质

    促进公众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集体责任分析——基于集体行动的视角

    李健民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和应用存在的种种风险使"人工智能威胁论"在社会公众视野中盛行.本文基于集体行动的视角,将人工智能应用问题解释为集体责任问题,分析公众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中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反身性的集体责任定位,以及公众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中的集体义务.本文以结构性非正义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的问题,阐述促进公众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科学传播困境,从信任角度进行出路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问题的集体本质决定了促进公众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集体意义,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的责任伦理亟待从个人伦理走向集体伦理.

    公众生成式人工智能集体责任集体行动

    科技小院农业科普模式研究

    张家玮王娜
    5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科普是科技小院社会化服务的重要表现,更是农业科学知识和技术向农业生产领域转化的关键,内嵌于科技小院整体结构之中.当前,农业科普因乡村"熟人社会"区隔、农业问题复杂多样、科普人员配置不均、数字化转型较慢等因素影响,易出现信任建立难、个性化供给不足、科普机会不均、传播途径略显单一等农业科普问题.科技小院通过融入乡村生产生活、重视农民个性化需求、凝聚人才资源、丰富科普形式等方式,有效化解了农业科普的一般性问题,打通了农业科技向农业生产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为提升科技小院农业科普模式的效能,建议加快科技小院数量质量建设、推动科普种类多样化、构建多元参与机制、优化农业网络科普布局,从而更好发挥科技小院的"科技兴农"本领.

    科技小院农业科普农业科技农民

    "中学生英才计划"对学生大学阶段专业承诺的影响研究

    郭丛斌沙桀民吴宇川陈得春...
    64-71,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学生英才计划"的初衷在于培养一批有志于积极投身基础学科领域的科技创新人才,这对"中学生英才计划"学生的专业承诺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本研究基于对 39所985工程高校22 515名本科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中学生英才计划"对学生大学阶段专业承诺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学生英才计划"的学生中,男性、城镇户口、父亲学历本科及以上、大学就读于C9联盟高校、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学生比例更高,高中所在区域为西部的学生比例更低."中学生英才计划"学生的专业承诺总体水平以及理想承诺、情感承诺水平显著高于非"中学生英才计划"学生."中学生英才计划"对学生大学阶段的专业承诺总体水平以及理想承诺、情感承诺水平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家庭社会经济背景较好、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学生,其专业承诺更容易受到"中学生英才计划"的积极影响.在上述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本研究为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中学生英才计划"提出相关建议.

    "中学生英才计划"专业承诺科技创新人才

    课外科学教育的现状、特征和发展对策——基于北京市275所中小学的实证调查

    吴媛苗秀杰田园吴倩雯...
    7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外科学教育在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是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分层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对北京市275所中小学校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课外科学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与活动开展、资源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着教师数量不足、科技课程及活动与教育资源开发不平衡、政策保障与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城乡学校间存在差异,但乡村学校在场地资源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不同层级的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在科学教育上面临的挑战和优势各不相同.本文基于上述情况,提出促进课外科学教育发展的四条建议:提升课外科学教育重视程度;发挥乡村学校的独特优势;发挥金鹏科技团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根据不同层级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的投入及保障策略,以促进科学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和高效利用.

    课外科学教育科技教师科技类校本课程中小学校

    李大钊科学观的基本内涵及当代启示

    吴麟
    8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党先驱皆注重科学对社会的启蒙与改造作用.李大钊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其科学观有独特意涵.本文秉持历史语境主义的方法论,尝试回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场域,在爬梳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阐释,发现较之同辈群体,李大钊秉持一种能动的唯物史观,以对科学精神的信仰作为行动基础,在辩证唯物论立场上倡导科学方法,并且他不止于观念认同,还用行动践履,其科学观具有知行合一的特征.他将科学观作为认识论与方法论来崇尚,并将之运用于学术研究和现实生活,提倡唯物立场的历史观和奋发有为的人生观,同时也未陷入唯科学主义迷思.这一观念增进了我们对科学理性精神的理解,为当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启示:在理念上需要重视培育和倡导科学精神、建设求真务实的风气;在实践中需要积极开展兼具问题意识与情感关怀的调查研究.

    李大钊科学观科学精神科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