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普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普研究
科普研究

任福君

双月刊

1673-8357

kepuyanjiu2005@sina.com

010-62103301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中国科普研究所内

科普研究/Journ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以科普理论和实践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刊物。本刊以促进科学技术普及理论的研究、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为办刊宗旨,以百家争鸣、探索求是创新为办刊方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普及:技术机遇、伦理风险与应对策略

    王硕阎妍李正风
    5-1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有望极大地赋能科学普及,带来更广泛的主体参与、更丰富的内容呈现、更有效的知识转译以及更精准的科普研究.然而,这类技术也易引发两类潜在的伦理风险:一方面是信息真实性、公平性、隐私安全性、偏见以及版权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伦理问题;另一方面是传统科普的过度通俗化、过少科学沟通、科学权威削弱和民粹主义等问题可能被放大.鉴于此,本文认为,未来需要深入挖掘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科普实践中的应用潜力,提升公众、科普工作者与监管者的技术认知、应用能力与监管水平,确保科普内容的准确性、隐私安全性及公平性.

    生成式人工智能科学普及技术机遇伦理风险

    人工智能生成科普内容的底层逻辑与参与主体功能分析

    周慎陶美丽刘湘
    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引领下的科普创作意味着科普内容生产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本文梳理人工智能生成科普内容的发展现状与挑战,从大模型预训练、垂直领域模型精调、科普内容生成的技术路径出发,剖析人工智能生成科普内容的底层逻辑,以及专业内容生产者、职业内容生产者和公众这三类科普内容生产主体在与人工智能协同创作科普内容的各环节中的角色与功能.基于研究结果,本文建议为实现科普高质量发展,需开展科普领域的"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与科普的深度融合,构建人机协同、多元共创的智能科普创作新范式,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提供智能动力.

    人工智能智能科普底层逻辑参与主体功能

    生成式人工智能重塑科学教育模式——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馆校合作研究

    周荣庭魏啸天张啸宇
    23-3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馆校合作体系将带来科学教育模式、理念、场景、应用以及各主体间关系的深刻变革.本文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分析工具,解析生成式人工智能介入馆校合作体系时,行动者的角色、信息的转译过程以及网络的构建,以阐明生成式人工智能推动下的馆校合作中科学教育模式的转型,并探讨生成式AI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可能带来的问题,如数字鸿沟、技术依赖和伦理偏见等风险,之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包括提升数字素养、优化课程设计和完善AI伦理规范,以促进馆校合作的系统化建设和持续发展.

    生成式人工智能行动者网络理论馆校合作科学教育数字素养

    中国女性科普的现状与展望

    章梅芳林文琦
    3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数据,分析目前我国科普相关政策法规与学术研究中蕴含的女性科普理念问题,并从女性作为科普主体和科普对象两个角度切入,考察了我国女性科普实践的主要类型和基本状况,认为我国女性科普工作取得了重要成绩,但也存在女性科普理念不明晰、女性群体主动参与科普活动的意识不足以及科普中的科技与性别等深度议题较少被关注等问题,应在后续政策制定、学术研究和科普实践层面作出更加积极的探索和提升.

    社会性别女性科普科普理念科普实践

    我国女性公民科学素质的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基于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数据

    曹金杨建松冯婷婷唐德龙...
    44-5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女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女性科学素质建设对构建高素质创新大军、促进生产力的实践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数据,探索女性科学素质水平在地域、城乡、年龄段、学历段、职业群体、对科技信息的感兴趣程度、获取科技信息渠道等方面的不同表征.结果显示,我国女性公民科学素质增速较快,男女差距逐年缩小,但整体水平较低,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全国水平;我国女性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存在地区差异,城镇高于乡村,东部高于中部和西部;我国女性公民科学素质水平随年龄增加而降低,随学历增加而增加,且各年龄段、各学历段均低于全国水平;我国女性公民对科技发展支持度高,对科技信息感兴趣程度多为一般;我国女性公民多通过数字化产品获取科技信息,科普基础设施利用率低.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提升我国女性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对策建议如下:优化社会性别意识文化观念,加快弥合城乡科学素质鸿沟;建立覆盖全国的女性教育培训体系,健全女性教育、就业保障机制;突出女性科普工作重点、要点,聚焦女性群体开展科普活动;拓宽利用数字技术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营造女性参与科学的良好氛围.

    女性科学素质性别

    非正式情境促进女生科学学习的功能与策略探析

    吕雅洁蒿树君高潇怡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女生的科学学习一直是国际科学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议题,基于非正式情境的科学学习作为发生在正规学校教育框架之外的学习活动,对提升女生的科学素质具有显著作用.本文基于系统性文献梳理与分析,发现非正式情境对于促进女生科学学习具有独特功能:延展学习时空,促进女生科学学习中成长型思维的培养;创设丰富情境,助力女生科学兴趣的提升;关照性别特质,帮助女生塑造稳固的科学身份;协同辐射家庭与学校,为女生终身科学学习奠基.利用非正式情境促进女生科学学习的主要策略有四点:关照性别差异与针对性,激发女生的科学参与;创新内容与形式,增强女生的科学兴趣与身份认同;整合多方资源,持续赋能女生的科学学习;实施多元评估,彰显女生学习结果的多样性.本文从非正式情境视角探析促进女生科学学习的功能与策略,以期为消解科学学习中的性别差异、促进女生的科学学习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非正式情境女生科学学习

    现代科技馆体系协同发展的实践、机制与策略研究

    钱岩刘巍莫小丹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科技馆体系是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2012 至2024 年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的发展数据和实践案例,借鉴协同学理论,总结科技馆体系协同发展实践,分析问题、模式和机制,探讨未来发展策略.研究表明,在协同实践方面,主要存在着科普资源总量不足、区域分配不平衡、内外协同顶层设计不完善等问题;在协同模式及机制建设方面,进行以问题为导向的协同发展模式与机制探索,总结出省域内协同、区域协同、跨领域协同模式,增加科普资源供给总量、缩小区域供给差距,连接科普资源与科普活动并推进体系信息化建设.最后提出体系未来协同发展的策略,即加强省域内协同、完善区域协同、促进跨领域协同,更好为基层科普服务均等化和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服务.

    科技馆现代科技馆体系协同发展

    基于5W1H分析法的前沿科技资源科普化实现路径研究

    秦庆徐雁龙汤书昆
    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前沿科技资源广泛且丰富地存在于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主体内,具有原始创新性、引领性、跨学科性、颠覆性和高风险性等特质,挖掘和传播其科普内容对实现科研效益最大化、提升公众科学素质有直接促进作用.本文基于前沿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深入剖析国内前沿科技资源科普化面临的顶层设计缺失、转化渠道不畅、创造与传播主体分离的困境.基于 5W1H分析法构建了包含转化动因、转化主体、长效转化方法、转化内容要素4 个维度的转化模型,通过对前沿科技资源科普化的核心原则、渐进逻辑和实践案例进行剖析,最终从顶层设计与引导方式、社会化科普协同格局构建、组合创新方法应用、多模态科普供给 4 个方向提出实效策略.

    科技资源科普化前沿科技5W1H分析法

    基于文献的科学家精神叙事模型及知识组织——以方俊院士资料为例

    邱天
    80-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弘扬科学家精神是科研或科学传播机构的现实需求,科学家故事作为科学家精神的载体不仅承载了社会、学科、国家、机构发展等一系列信息,还饱含人文价值和精神内涵,然而创作者缺少可借鉴的科学家精神叙事模式.本文根据传统故事叙事的方式和科技名人档案构建特点,辅以方俊院士文献资料作为案例,分析V型与A型两种倾向性叙事,并提出科学家精神叙事模型"VVAV"最佳结构和与之相匹配的科学家文献资料知识组织方法,并展示程序模拟叙事模型及其在展厅设计中的应用.这套模型和方法能为科学家精神内容创作提供模式化的解决方案.

    科学家精神叙事模型知识组织展厅设计

    用户浸合科学:浸合理论视阈下的"公众参与科学"概念反思

    杨正蒋应頔冯韵
    91-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众参与科学作为缺失模型的替代与进阶,自20世纪末以来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公众参与科学的发展均遭遇了一定程度上的困境,对此学者们提出了大量解决方案.但这些方案在解决公众的被动参与,以及公众与科学之间的实质不对等方面仍有缺陷.因此,我们还需重新思考"参与"(engagement)这一概念本身及其对于公众主体身份认知的意义.对此,文章从营销学领域对于"engagement"的诠释即浸合理论入手,探讨了浸合理论相较于公众参与科学理论的区别与优势.浸合理论在重视参与者的"用户"属性的基础上,更加强调过程的灵活性、姿态的互融性以及价值生产的共享性.这些特征都对于调试公众参与科学理论与实践模型,解决当前公众参与科学的困境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浸合理论公众参与科学参与主体性过程共融价值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