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口腔生物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口腔生物医学
口腔生物医学

陈宁 王松灵

季刊

1674-8603

kqswyx@126.com

025-85031861

210029

江苏省南京市汉中路136号

口腔生物医学/Journal Oral Biomedicine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唾液腺肿瘤WHO新分类(2017)有哪些新变化?

    周传香李铁军
    137-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唾液腺肿瘤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肿瘤之一,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2017年第4版世界卫生组织(WHO)《头颈部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分类》中对唾液腺肿瘤组织学分类及其分子病理特征进行了更新和补充,本文着重介绍新版WHO《头颈部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分类》中唾液腺肿瘤的更新和变化部分.

    唾液腺肿瘤WHO新分类临床病理分子病理

    国内外口腔生物学的发展及其思考

    段小红
    14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口腔生物学诞生于19世纪末,是一门距今100余年的口腔基础学科.生物学及其分支学科的百年发展为口腔生物学注入了持续鲜活的力量,使得这门学科的内容丰富多样、发展迅速,本文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回顾国内外口腔生物学的发展历程,结合历史,探讨目前口腔生物学的学科特征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口腔生物学学科历史

    ARHGAP29内含子区域SNP位点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侯宇转阮文彦段小红黄永清...
    147-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得到的ARHGAP29内含子区域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进行深度分析,对目标SNP进行信息注释及功能预测.方法:根据病例对照实验筛选出4个有统计学意义的SNP位点,运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中的SNP数据库、3D SNP数据库,RegulomeDB数据库、LncSNP2.0数据库等多种信息分析方法对SNP的生物学信息及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的功能进行预测.结果:4个SNP(rs3814019、rs72964308、rs17396055、rs7540684)均位于1号染色体,rs72964308的次要等位基因频率(MAF)值小于0.05,在后续分析中将其排除.目标SNP可通过三维的染色质环与ABCA4、ARHGAP29相互作用,线性距离95~200 kb.SNP在多种组织中位于增强子区,在个别组织中属于转录起始位点.rs17396055的转录因子信息中DNA可接近性较高,表明其转录活性较强.rs17396055和rs7540684相关的LncRNA预测显示相关性最高的疾病为唇腭裂.结论:上述生物信息学方法表明rs3814019、rs17396055、rs7540684在多种细胞类型中发挥调控作用,与rs17396055、rs7540684相关的LncRNA可能与颅颌面发育有关.

    唇腭裂ARHGAP29单核苷酸多态性长链非编码RNA生物信息学

    基于人口腔上皮细胞颅颌面特异增强子序列机器学习预测IRF6位点唇腭裂致病突变

    张涵舒刘欢
    151-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基于人口腔上皮细胞颅颌面特异增强子序列机器学习,优化唇腭裂相关非编码突变研究靶点的筛选.方法:采用永生化人口腔上皮细胞(HIOEC)组蛋白H3第27位赖氨酸的乙酰化(H3K27Ac)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测序(ChIP⁃Seq)整合人类胚胎期颅颌面超级增强子区域,获得人口腔上皮细胞颅颌面特异增强子区域.采用gapped k⁃mer SVM算法总结增强子序列特征,并用该特征判断干扰素调节因子6(IRF6)附近唇腭裂相关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或突变对增强子活性的影响.结果:人口腔上皮细胞颅颌面特异性增强子能够涵盖超过半数唇腭裂相关SNP位点(P<0.01),而基于该序列特征的机器学习预测与范德伍德综合征相关的350dupA位点显著降低所在增强子活性.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显示350dupA显著降低增强子在人口腔上皮细胞内的活性(P<0.01).结论:基于人口腔上皮细胞颅颌面特异增强子序列机器学习能够精准判断IRF6附近唇腭裂相关非编码突变,优化唇腭裂遗传功能研究.

    唇腭裂功能基因组机器学习IRF6

    基于CRISP R/Cas9构建Msx1?Cre小鼠模型

    陈毅斌李琳君董碧莹林陈胜...
    156-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构建肌节同源盒基因1(Msx1)⁃Cre小鼠模型.方法:基于CRISPR/Cas9技术,设计靶向切割Msx1基因启动子下游的单链向导RNA(sgRNA),并构建包含Cre序列的同源重组片段;构建sgRNA载体质粒,转染至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NIH3T3),并在细胞水平验证sgRNA的打靶效率和脱靶情况;将靶向切割Msx1基因的sgRNA、Cre同源重组片段及Cas9蛋白等混合溶液经体外显微注射至C57BL/6J小鼠的受精卵,3周后获得小鼠,利用PCR技术鉴定获得的F0代Msx1⁃Cre小鼠,并将构建成功的Msx1⁃Cre模型小鼠与Rosa26R⁃mTmG模型小鼠交配,进行功能验证.结果:设计的sgRNA能够有效定点切割Msx1基因启动子下游靶位点;成功获得Msx1⁃Cre小鼠模型;Msx1⁃Cre模型小鼠与Rosa26R⁃mTmG模型小鼠交配,子代小鼠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小鼠绿色荧光蛋白(GFP)特异定位于表达MSX1细胞的细胞膜上.结论:成功构建了Msx1⁃Cre小鼠模型,可用于示踪Msx1基因以及在表达MSX1的牙间充质细胞中进行条件性敲除或过表达实验来研究牙发育过程中特定基因的功能.

    CRISPR/Cas9Msx1Cre小鼠模型

    人物介绍

    160页

    内皮素受体A对牙周膜干细胞骨向分化能力影响的研究

    梁莉许亦权杨楠王辰...
    161-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内皮素受体A(ETRA)对牙周膜干细胞(PDLSCs)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构建ETRA小干扰RNA(siRNA)载体,转染PDLSCs后,采用实时定量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ETRA的表达情况.用100 nmol/L内皮素⁃1(ET⁃1)刺激siETRA转染和未转染的的PDLSCs 14 d,碱性磷酸酶(ALP)染色观察PDLSCs成骨能力的变化,实时定量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PDLSCs 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和骨钙素(OCN)的表达情况.结果:ETRA干扰载体可有效地抑制PDLSCs中ETRA表达.ET⁃1刺激后,未转染组PDLSCs ALP染色增强,RUNX2和OCN表达升高(P<0.05),siETRA稳定转染组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ET⁃1可能通过ETRA促进PDLSCs的骨向分化能力.

    内皮素受体A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小干扰RNA

    二氧化钛纳米管负载京尼平交联的壳聚糖水凝胶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活性的影响

    徐晓旭洪蕾蕾袁礼婵王晓亮...
    164-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电化学阳极氧化形成的二氧化钛纳米管负载壳聚糖水凝胶,京尼平交联后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体外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利用两步法电化学阳极氧化技术在纯钛表面制备规则的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负压法负载壳聚糖涂层,京尼平交联.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各组样品形貌,接触角测量仪测亲水性.样品与BMSC共培养,用CCK⁃8法检测细胞粘附和增殖情况.结果:阳极氧化法+负压法构建复合微纳米结构,场发射扫描电镜检测样品见表面粒状颗粒物,亲水性增加,细胞实验结果证实水凝胶⁃金属复合物对BMSC的粘附无明显影响,可促进细胞增殖.结论:二氧化钛纳米管负载京尼平交联的壳聚糖水凝胶复合材料可提高BMSC细胞活性.

    纳米管京尼平壳聚糖水凝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

    敲低癌相关成纤维细胞HSF1基因对口腔鳞癌细胞裸鼠皮下成瘤的影响

    姚禹张嘉懿刘来奎江宏兵...
    168-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中热休克因子1(HSF1)基因对口腔鳞癌(OSCC)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和转移的影响.方法:采用Western blot鉴定体外分离培养的OSCC组织及癌旁组织成纤维细胞,以获取CAFs;采用慢病毒敲低CAFs中的HSF1,构建CAFs⁃shHSF1细胞(实验组)和CAFs⁃shNC细胞(对照组);将肿瘤细胞Cal27分别与CAFs⁃shHSF1细胞和CAFs⁃shNC细胞按1:1混匀,接种于裸鼠腋下,观察成瘤情况及移植瘤生长变化,分析体质量和瘤体体积差异,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移植瘤转移以及上皮间质转化(EMT)情况.结果:OSCC组织成纤维细胞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AP)和成纤维细胞特异蛋白⁃1(FSP⁃1)等CAFs标记物的蛋白丰度较癌旁组织成纤维细胞明显升高.实验组裸鼠的肿瘤体积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裸鼠体质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肝转移瘤数目少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移植瘤α⁃SMA和波形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减弱,上皮细胞钙粘蛋白染色无明显改变.结论:敲低CAFs中的HSF1基因能够显著抑制OSCC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和转移,可能通过部分EMT机制发挥作用.

    热休克因子1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口腔鳞癌裸鼠皮下成瘤

    两种扩弓方式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上颌骨影响的CBCT测量分析

    杜娟龚爱秀
    173-175,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快速和慢速扩弓对唇腭裂患者上颌骨的三维影响.方法:采用Hass矫治器进行快速或慢速扩弓,每组患者各8例,平均年龄9.5岁.治疗前后分别进行锥形束CT(CBCT)分析,测量项目包括:上颌骨颊侧骨板的厚度、腭中缝宽度、基骨弓间距离、鼻腔宽度.结果:快速及慢速扩弓均可显著增加腭中部裂隙打开量及基骨弓间距离(P<0.05),鼻腔宽度增加,颊侧骨板厚度轻微减少且慢性扩弓减少量相对较少,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上述指标在快速扩弓组及慢性扩弓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唇腭裂患者中,快速和慢速扩弓均可增加上颌骨宽度,但慢性扩弓组可能更有利于颊侧骨组织改建.

    唇腭裂上颌扩弓锥形束CT